零零电子书 > 还我正义 > 第二百五十七章 群英荟萃

第二百五十七章 群英荟萃


利用“五一劳动节”假期,盛晖在自己的“盛天宾馆”隆重地举行了宋代三菊汝窑洗展示研讨会。

这个会议的名称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

宋代三菊汝窑洗是一件孤品,别人前所未闻,自然增加了好奇心和诱惑力。

“展示”,就隐含着这件孤品已经证实是真品,无需再进行鉴定,只是让更多人一饱眼福或开开眼界而已。

“研讨”,当然也不是研究这件孤品的真假,而是研讨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格。

这就为他的后期运作做好了铺垫。

市场不是追捧“传承有序”吗?这次会议就是一次绝妙的历史记录呀。

前来参加会议的有三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还有五十多位资深收藏家。

参加阵容如此之强大,这与盛晖事先做的工作不无关系。

他规定参会者的所有费用,都由盛天集团负责。

另外,对于所有鉴定家,每人给五万元“辛苦费”,指定发言的顶级专家就给得更多了。

对于收藏家,他建立了紧密型的联系平台。

他宣布自己虽然从来不卖藏品,但愿为买卖的藏家提供渠道和服务。

罗德明教授因不清楚盛晖得到这件汝窑洗的真实过程,所以原来准备借故不参加这次会议。

后来,盛晖再三邀请,加之凡淑娴也出面了,他觉得盛情难却,才勉强同意参加,但他提出一个条件,不发表任何意见。

盛晖也只得答应。

会议的安排也十分周到。

整个会议共三天。

第一天(五月二日),由于参加会议者到达时间不一,来者先看他集团公司的资料和藏品介绍,待吃过晚饭,一起参观他的盛天博物馆。

第二天,上午先花半小时鉴赏他的宋代三菊汝窑洗。

藏品放在防弹玻璃罩中,只可透过玻璃观看,但有VR技术制成的可三百六十度旋转、可放大缩小的实物视频。

然后,由国内三位顶级瓷器鉴定专家发表意见。

上午剩下的时间及整个下午,由参会者进行讨论。

第三天,与会者根据自己的爱好游览琼州市的风景名胜。

最后,由盛天集团派车恭送各位到机场或高铁站。

大家一看便知,第二天是高潮。

三位馆院派(博物馆和大学)顶级专家的发言,从各个不同侧面对这件宋代三菊汝窑洗进行了高度评价。

当然,他们并不是因为收了好处就言过其实,而是出于真心。

按理,这三位权威专家的意见一致,在国内完全可以一锤定音,接下来的讨论应该围绕他们的意见而展开。

可是,与会者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会照顾到主办者的情面,但更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一位剃光头、名叫古红旗的藏家说:这件宋代三菊汝窑洗的面世,打破了对汝窑的几个传统定论。

第一,存世量问题。三十年前,业内权威认为汝窑器存世量只有六十四件,后来又说有七十余件,这几年又改成了近百件,这实在有点井底之蛙的嫌疑。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民间藏品。

今天展示的这件三菊汝窑洗,国内外博物馆都未曾见过,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你能说它是假的吗?

如果没有这次会议,到任何地方参加鉴宝节目,都可能被枪毙。

第二,传统公认的正宗汝窑,都是由清凉寺窑址所生产的。

事实上,通过对文庙窑址和张公巷窑址的发掘,证明这两个窑址所生产的汝窑品质,并不比清凉寺窑址的差,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四件张公巷窑址汝窑器就是明证。

第三,传统主流观点认为,汝窑是宋徽宗一朝所独有,其实不然。

从窑址中发现的钱币和烧造器具来看,宋神宗时就开始烧造,只是到宋徽宗时更为成熟和精致。

直至“靖康之耻”后,宋代才停止烧造。

但是,由于许多工匠都被掠到金国,很难说金国就没有生产过汝窑瓷器,只是至今还没有充分的考证。

古红旗年纪只有五十多岁,在那些鉴定大师面前只能算是初生牛犊,但他在市场派中是有影响的人物。

他的收藏经历有二十多年,且建有一个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私人博物馆。

他的观点,实质上在诸多方面对前面发言的馆院派顶级专家发出了挑战,会场上一片骚动。

这时,年过花甲的杨教授站起来要求发言。

他既不属于完全的馆院派,也不属于完全的市场派。

因为在这两派之间,还分离出另一对派系:检测派和非检测派。

前者认为鉴定要以科学手段为主,专家鉴定为副,后者正好相反。

杨教授原来在某国有博物馆从事热释光检测三十余年,退休后与人合作创办了一家热释光检测中心,其技术和操守颇受业内好评。

因为他长期沉浸于自己的专业研究之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所以,他这次能参会发言,也算是给足了盛晖面子。

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仿造手段也越来越高明。

国内最有影响的博物馆凭眼力也曾在海外购买过几批高仿品,这就是明证。

因此,要让一件颠覆传统观念的器物有说服力,就必须通过热释光或其他科学手段的检测。

他一再声明:我不是怀疑这件宋代三菊汝窑洗,而是为了让它得到科学的佐证。

杨教授的话一说完,有几位老资格的非检测派专家立即提出疑义:

国内目前检测陶瓷的成熟手段只有碳十四和热释光,且不说它们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单是在器物上钻一两个孔,那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

至于另一些新技术,诸如“拉曼测试”、“量子测试”等等,说轻点,实在不成熟不靠谱,说重点,是打着这些科技的幌子来骗钱。

非检测派说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从深处来分析,这些靠眼力吃饭的老资格,一旦受到科技检测的挑战,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可能成为昨日黄花。

就在大家议论之时,一位年近八旬、仍精神矍烁的老者站了起来,他从身旁的锦盒中拿出一件器物,放在锦盒上,微笑着说:

“刚才听了许多专家、行家的发言,老朽受益匪浅。

我且不说那件宋代三菊汝窑洗的真伪,大家先看看老朽这件东西,是不是与举办者那件一模一样?”


  (https://www.635book.com/dzs/51900/4966432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