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再招募荀彧,刘备薅干曹操(求追订
推荐阅读:拳之下 火影圆梦大师!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君见妖否?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杨彪也是奸诈,直接来了个父子分下注。
大汉本就重孝义,若杨彪因勾结袁术一事而被下狱,而杨彪还年少的儿子直接要“替父戴罪立功”,即便是刘备再有杀心也得考虑杀杨彪的影响。
杀了杨彪就是轻视孝义,就连追随刘备的文武都会心生疑虑。
不杀杨彪又是轻视法度,杨修就能顺利以“替父戴罪立功”的方式入刘备麾下。
听着杨彪略带得意的语气,杨修顿感无奈,很想对杨彪来一句:就非得先去招惹皇叔然后再入皇叔麾下吗?以我之才学,我难道不能直接入皇叔麾下?
在洛阳时,杨修与刘备的门生法正有过接触。
一想到法正年龄比自己小却能以小吏的身份在尚书台参与简单的事务,杨修就颇为不服气。
虽然弘农杨氏被刘备打压,但杨修的追求早已经不是兼并田宅置办家业了。
天才的思维总是与常人不同。
杨修想有更高的追求,又觉得弘农杨氏一堆人是在拖自己后腿。
明明可以将智慧用在更宽广的地方,却还要去处理七大姑八大姨的蝇头小利。
在看到刘备的三大法令时,杨修的第一想法是:皇叔竟想扭转汉室四百年积弊,这是何等的壮志!
与刘备的壮志一对比,杨修忽然觉得以前所立志向犹如蚍蜉见大树。
杨修家境优渥没吃过什么苦也没经历过社会毒打,偏偏还有天才的思维,更不愿跟杨彪一般因循守旧。
换而言之:低级趣味杨修还是少年时就已经享受了,除了更高级的趣味已经无法让杨修提起兴致了。
而寻常的志向也没什么挑战性,以弘农杨氏累世名望,杨修按部就班都能当上三公。
这让杨修感觉未来的人生没什么意义,一眼就能望到头。
杨修今年才十五,若不改变,未来几十年杨修都只能在框架约束内行走,然后如杨彪一般跟世家女联姻,生个儿子再给儿子铺路,让儿子继续按部就班的当上三公。
每想一次,杨修就心寒一次。
而刘备的壮志,让杨修感受到了久违的热血。
难度高,有挑战性,成功了就能千古流芳,青史标榜,远比四世三公、五世三公、六世三公更有意义。
真英雄者,当如是也!
若杨彪知道杨修心头竟然是这般想的,必然想要破口大骂:你有今日是你投胎好!你生在了弘农杨氏,享受了累世积累资源,结果你现在吃饱了就想砸锅?
杨修没有再劝杨彪。
知父莫如子,杨彪心头怎么想杨修很清楚。
在看到杨彪的固执后,杨修默默接下了出使袁术的任务。
只不过在心底,杨修却是有别的想法。
杨修想要追求更高级的趣味,不愿因为杨彪一时兴起就背上污点而只能日复一日的束缚在弘农杨氏的框架约束之内。
更何况,去执行一件极大概率会失败的计划,杨修感觉智商被羞辱了。
故而。
在离开府邸后,杨修转了个弯儿,就寻到了尚书仆射贾诩。
“哦,你想行反间计?若论辈分,袁术应该是你舅父。”贾诩的语气不疾不徐,令人听不出喜恶。
“是表舅。”杨修纠正道:“昔日袁氏众人因袁绍袁术反叛而下狱,若非皇叔力保,袁氏死的就不只有袁隗袁基父子了。”
“皇叔欲改大汉四百年积弊,却又不愿多造杀伤,论壮志论仁义,皇叔堪称当世第一人,我甚为敬佩。”
“而今家父不识大势,又执着于杨氏家族累世三公的名望,欲与皇叔为敌,我虽劝谏但家父执拗。”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自诩才智,亦识大势,不愿家父因一时执念而犯下大错,愿替家父戴罪立功,助皇叔一臂之力。”
看着杨修那脱口而出的理由,贾诩亦不由暗暗惊讶:此子虽然年少却能断大势,非常人也。
夸归夸,贾诩也不会因为杨修说了几句好话就轻信杨修。
既是为刘备守洛阳,就必须谨慎。
焉知杨修不是故意如此?
“我只看结果。”贾诩语气不变:“人,肯定是得死上一部分的。不死人,就不能震慑宵小。不过皇叔一向仁德,不喜欢多杀伤,故而我用计时也会有所收敛。”
“你能识时务,我很欣慰。如此一来,我就不用杀伤太多。你应该感到庆幸,你今日举动,至少救了一半人。”
虽然贾诩的表情语气都很儒雅,但杨修还是感到一股难言的寒意。
贾诩这话就是在暗示杨修:没有你告密,我也能将生事的人杀了;你告密,反而让我无法杀太多人;故而你的反间计得让我满意。
杨修亦不由心头生寒。
就这,还叫有所收敛?
那你不收敛的时候,岂不是血流成河?
“谨记教诲。”杨修的姿态放得很低。
贾诩并没有额外要求杨修怎么做,也没对杨修有任何的许诺,甚至于杨修都不知道贾诩是否相信自己。
然而越是如此,杨修越是感受到贾诩的可怕,也越是庆幸自己的决定。
【阿父啊,皇叔能在两年时间从一个安喜县尉成长至今,连董卓都甘心让权,在洛阳又岂会没有部署?
你那方案漏洞太多且又过于投机,对付何进董卓之流尚可,对付皇叔那也太小觑人了。】
杨修前脚一走,后脚李儒就自阴影中出现:“这杨修倒挺识时务。”
董卓在卸任后,就向刘备举荐了郎中令李儒。
刘备认为李儒过于擅作主张,若是轻易重用容易坏事,遂又将李儒扔给了贾诩。
对于喜欢擅作主张的人,得有更厉害的人来压制才能让其心生敬畏。
贾诩在与李儒交流后,就以李儒为尚书台侍郎。
不过负责的事却与其余尚书台侍郎不同,而是专门去负责行走于黑暗之间的事。
李儒本身也不是道德君子,不在乎是黑还是白,只要能在刘备麾下谋得富贵,一切皆可为。
在王允谎称纳小妇宴请诸官后,有多少人入了王允府中且又在府中待了多久,都被李儒记下。
别看贾诩跟着刘备上殿时一言不发,大殿中每个人是什么反应贾诩都尽收眼底。
应该重点监视谁,贾诩也是心如明镜。
在王允宴请诸官后,贾诩就定了下十几个方案。
浪费的时间反而在于平衡速度和仁义,既要快刀斩乱麻,又要减少杀伤。
“杨修才识不凡,皇叔也曾在我面前提及过,倘若他真能有所表现,我亦会向皇叔举荐。”贾诩目光深邃,仿佛能看穿一切。
随后,贾诩又安排道:“文优曾为弘农王郎中令,又曾为博士,在皇叔返回洛阳前,可与三署郎同住,每日为陛下讲学。”
自宦官被灭后,宦宫就由三署郎入驻,取代宦官侍奉刘协。
让李儒与三署郎同住且为刘协讲学,亦是为了随时了解刘协的想法以及都有谁私下觐见刘协。
“必不负尚书仆射所托。”李儒慨然领命,对于任何立功的机会,李儒都很珍惜也不愿错过。
另一边。
刘备自洛阳出发,抵达颍川。
此番支援小沛,刘备定的路线是洛阳入颍川、过陈国入梁国,最后抵达小沛。
有颍川和陈国的粮草支撑,可减少后勤压力,提高行军速度。
除此外。
刘备还需在颍川征辟许褚入凌烟军。
以前刘备只是个西园军校尉,无法征辟许褚这类本土豪强出身的猛将。
故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让许褚暂时入黄琬麾下。
刘备对许褚本有举荐之恩,而今又正式二次征辟,兼之刘备如今不仅仅是太尉、尚书令、皇叔,还是豫州牧。
不论是法理还是情理上,许褚都没有拒绝的理由,当即便应了刘备的征辟。
刘备亦是大方,赠马赠甲赠武器,还将自领的两营凌烟军分了一营给许褚。
初组建的十营凌烟军,本就有关羽、赵云、张辽、徐晃、典韦、黄忠、马超、吕布分统八营,如今又添许褚。
剩下一营,刘备是有意留给太史慈的,只可惜太史慈如今尚在辽东,归来亦不知得何时。
关羽、赵云在上回来豫州时就见过许褚,亦知晓许褚的勇武,对许褚加入凌烟军亦是认可。
刘备又见了何仪、黄邵、龚都三人,检阅了留在颍川的三千葛陂军。
依旧令三人驻守颍川以防袁术。
而对豫州从事荀彧,刘备的想法又与两年前有了不同。
以前的刘备,自认为根基不在豫州,亦无法让荀彧真心相随。
兼之对荀彧又有个人成见,故而只对荀攸感兴趣,而将荀彧举荐给了黄琬。
而今。
刘备已经是太尉、尚书令、皇叔、领豫州牧,地位不同,心境不同,器量不同。
最重要的是:曹操的人生轨迹已经被刘备完全撕裂了,曹操除了诸夏侯曹宗室外的核心文武都被刘备薅得差不多了。
昔日刘备会打压曹操,亦带有个人成见。
众所周知,前期的曹操和后期的曹操是不同的。
然而当曹操选择站在袁绍的对立面且又找刘备求援时,就已经站在了刘备的立场。
想当帝王,就得有帝王的器量。
齐桓公敢用管仲,李世民敢用魏征,刘备同样敢用曹操和荀彧。
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当抛弃成见,迎面而来的是广阔的蓝天。
单论能力,曹操和荀彧都是当世难得的大才,若能善用,远比刘表刘岱刘焉刘虞这类刘姓宗室更有联手的价值。
毕竟。
刘姓宗室是可以称王为帝的,麾下自然而然就会聚集一大批想要从龙之功的人。
“黄公年龄大了,且早已迁为司徒,早该返回洛阳了。只因我在豫州无人可用,故而请黄公滞留豫州。”
“我欲以文若为豫州别驾,我不在时,暂代豫州军政诸事,不知文若可愿助我?”
刘备直接抛出了最大的诚意。
相较于治中专注于州府内部文书工作,别驾还要行使监察权,审核州内政务,包括治中呈报的文书,并代为处理外部事务,是州纲纪之佐。
换而言之:刘备这个豫州牧不常驻豫州,荀彧就是常务副豫州牧。
荀彧本就渴望权力。
而与刘备的交集中,荀彧又因刘备的行为方式变得更渴望权力。
此刻权力就在眼前,荀彧并不愿错过。
不过荀彧心头尚有疑惑,问道:“皇叔在洛阳推行三大法令,专门针对解决官吏腐败、田宅兼并和奴农奴工。此举虽然能除积弊,但各州郡必有大姓反对。”
“昔日王莽便是动了大姓根基,以至于天下皆反,皇叔手段虽然比王莽更高明,但无本质区别。”
“假使有一天,天下大姓群起而攻,皇叔可有应对之法?”
刘备不答反问:“文若怕了?若是怕了,这豫州别驾,我只能另请高明了。”
荀彧脸色一变:“皇叔误会了。大汉积弊已久,唯有以猛药除之,方有治愈的可能。我并非害怕,而是不希望皇叔用药过猛,反令汉室更倾濒危。”
“这就是我辟你为豫州别驾的原因。”刘备微微敛容:“目前三大法令,只会在司雍推行。至于豫州应该如何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暂时由文若你来决定方案。”
话锋一转,刘备又道:“但三大法令最终是要推行诸州的,故而我亦希望文若制定方案时,要以三大法令为最终目标。速度可以放慢,但方向不能变。”
“大汉积弊,不可不除。若不变革,大汉就只有死路一条,即便改朝换代,亦只会让积弊变得更难除去。我要的,是一个士庶都能安居乐业的大汉。”
“常听人言,文若有王佐之才,我姑且信之。”
请将不如激将。
对武将如此,对文臣亦是如此。
荀彧最引以自豪的就是“王佐之才”的名头,这是对自身才能的肯定。
不论是颍川太守阴修还是前豫州牧黄琬都没质疑过荀彧的才能,而此刻刘备却是“姑且信之”。
“皇叔可放心征讨叛贼,我既敢应就为豫州别驾,就必不会令皇叔失望。”人争一口气,荀彧亦不想被人小觑。
刘备大笑起身:“那我就拭目以待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0980/67653.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