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刘备太卷了,叛军豪贼都打(求追订
推荐阅读:拳之下 火影圆梦大师!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君见妖否?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刘备很清楚,三大法令的实施会引起洛阳百官及河南尹、弘农郡、河东郡官吏豪贼的不满。
尤其是探得刘备引兵在外后,必会有宵小趁机勾结叛军在洛阳生事。
然而刘备要对付的,不仅仅是叛军,还有叛军的根基:遍布天下的豪贼。
叛军之所以能猖狂,依托的根基就是豪贼。
故而此番出兵,刘备不仅仅是要救小沛和下邳,还要引蛇出洞将洛阳及河南尹、弘农郡和河东郡不满三大法令的豪贼引出。
就如昔日征讨韩遂马腾时,顺手将左冯翊、京兆尹和右扶风三地的豪贼引出,诛其贼首以儆效尤。
在横扫天下之前,刘备必须让司雍地区大部分士庶都拥护新政,且以司雍地区为根据地,逐步扫荡天下。
若不将能扫灭豪贼,即便刘备称帝也坐不稳帝位,更遑论威震海内,万国来朝了。
除豪贼外,洛阳有异心的官吏亦要清除。
自刘备当尚书令后,除了将尚书台的官吏大力整顿,极少干涉其他部门。
刘备需要等一个时机和一个理由。
打蛇要打七寸,一击就得毙命。
刘备出兵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洛阳。
凌烟军十营两万人马的调动,也不可能瞒得住洛阳诸官。
既然瞒不住,刘备也懒得去瞒,反而主动的示之诸官,就差直接对诸官说:我出兵了哦,你们若要生事,这是天赐良机哟。
而事实也如刘备所料。
在刘备的后军也离开洛阳后,王允就宴请了杨彪等诸官二十余人,对外声称是新添小妇,邀请诸官同乐。
为了营造真实感,王允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还真就纳了一门小妇,避免让人密告王允是私下结交朋党图谋不轨。
等宴席过了一半后,王允又令亲信把守大门和关键位置,屏退左右只留杨彪等诸官二十余人。
诸官心下都有猜测,又见王允挥袖掩面而泣,侍郎黄琼起身佯问:“太仆今日新纳小妇,莫非喜极而泣了?”
一听有人发问,王允继续装道:“非是喜极而泣,而是哀痛而泣啊。”
黄琼佯装大惊:“太仆何出此言啊?若有困难,不如告诉我等,或许能助太仆排忧解难。”
诸官也是纷纷点头表示会助王允,让王允有话直言。
见气氛到了,王允这才擦拭掉不存在的泪水,叹气道:“陛下自幼聪慧,然而在襁褓之中就被何太后毒杀了亲母,幸有董太后养于宫中。”
“少年时陛下就有了明君之风,也颇受陛下喜爱,却因宦官外戚势大而只能屈居为王;我本以为陛下能与董太后安然度日,却不料何进掌权后,何太后就逼死了董太后,让陛下再次孤苦无依。”
“后来董卓等人持密诏扶立陛下,我又以为陛下今后能开创明君之治,却没想到董卓贪婪更甚于何进,不思整饬吏治,反而还纵兵为虐,更是亵渎先帝游宫。”
“及至皇叔又入洛阳,我见其约束了洛阳兵马,便想着陛下终于遇到了治世能臣,定能开创千古盛世,却不曾想皇叔竟然强行实施三大法令,这是在让陛下四面楚歌,举世皆敌啊。”
“我等身为陛下的臣子,又焉能不为国家社稷而想?若继续让皇叔实施三大法令,大汉,恐怕就要亡了。”
“悲乎!”
王允再次掩面而泣。
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废话,王允终于点出了这次宴会的核心:三大法令。
话音一落,黄琼就忿忿附和:“皇叔还以为他在雍州吗?雍州的户籍加起来的都没河南尹多!皇叔根本就不知道这河南尹有多少达官贵胄有多少累世豪族!”
“这等强盗行径,必会惹得河南尹、弘农郡和河东郡士民怨声道载,倘若将这些人惹急了,我等休矣。”
黄琼也是个会扯废话的,分明是他这个既得利益者受损了,偏偏将自己摘出去,就言是别人会怨声道载,他是为了国家社稷在忧虑。
紧接着又有一人起身附和:“太仆在大殿上所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我深以为然。就算司隶诸县有贪腐的官吏和不法的豪强,那也应该徐徐改之,不能一刀切的强行施令。”
“难道就皇叔一人是忠臣良臣,而我等都是奸臣腐臣?皇叔昔日也收了中常侍张让的贿赂,还抢了宦宫的金银,他怎么不先上缴赃款?”
随后又一人高呼而应:“旧日王莽想要将天下之田都改为王田,将奴婢改为私婢,引得天下大乱,人人皆反;而今皇叔竟还想废黜奴农和奴工,是我让他们当奴农、奴工的吗?给他们饭吃他们就应该感恩戴德!”
“还有租田与他人耕种者需签订新契,更是可笑之言,那新契竟然还说,不论收成如何都要先保证耕户基本口粮;可笑,收成不好那是耕户懒惰不努力,为了一群懒惰的刁民就要低声下气求着他们耕种,何其可笑!”
有了人牵头和附和,在场二十余官吏纷纷开口,述说心中不快。
在三大法令推行期间,他们的族亲纷纷来洛阳诉苦,控诉累世家业竟被三大法令巧取豪夺,更有族亲被抓了典型处以重刑。
王允静静的听着诸官的牢骚和不满,最后将目光转向了杨彪。
在场诸官,也就王允跟杨彪的官最大,累世名望也最高。
王允是太原望族,杨彪是弘农望族。
尤其是杨彪,同样是累世三公,而且杨彪的妻还是司徒袁安的曾孙女,论辈分还是袁术的妹妹。
本身是三公之家,妻族又是门生故吏遍及天下的四世三公袁氏。
虽然袁隗袁基因为袁绍袁术反叛而被董卓下狱诛杀,但对于王允杨彪这般世家豪族出身的高官而言,袁隗袁基不过是死于权力争斗罢了,跟对错无关。
王允甚至还有想法,今后若能执掌权力,就将狱中袁氏族人释放,然后请刘协彰显天子仁德和器量为袁隗袁基平反,以此来示恩遍及天下的袁氏门生故吏。
豪门大族,多多少少都沾亲带故的。
大家都是士人,行事不能太绝,不然哪天灾祸轮到自己身上后就成墙倒众人推了。
“眼下弘农王已死,陛下乃是先帝唯一子嗣,幽州牧刘虞虽然自称大司马承制封拜,应也是被袁绍蒙骗。”
杨彪徐徐开口,又道:
“故而我以为,可派人去联络袁术,只要袁术愿意承认陛下是顺天应命的天子,天子便可释放狱中的袁氏族人。”
“素闻袁术与袁绍不和,再言只诛袁绍一人,请袁术入朝为大将军,那些受袁绍蒙骗的袁氏门生故吏必不会再反。”
“如此,皇叔的三大法令可以废黜,天下叛贼也可以平定,太仆之功,将前无古人。”
能在洛阳混成高官的,就没一个不阴的。
杨彪寥寥几句,就有了借刀杀人的方案。
牺牲一个袁绍,成就一个袁术,天下叛贼皆平,刘备也不能再专权恣意。
最终,这朝堂还是杨彪等人说了算。
诸官一听杨彪直接就亮杀招,不由皆喜,纷纷附和。
黄琼更是高呼:“太中大夫不愧为杨氏百年不遇的俊杰,昔日除掉中常侍王甫时,太中大夫就立了大功;若能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就平定叛军,太中大夫居功甚伟啊!”
随后又转向王允:“还请太仆表奏天子,请天子采纳太中大夫之计,为国家抚平叛贼,也为社稷长治久安。”
其余诸官也纷纷高呼请命,那兴奋劲儿,仿佛只有在场众人才能治理好国家社稷似的。
王允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却是颇为得意。
就算能当殿辩赢我,又能如何?
百官不会服你。
士民不会服你。
而今你还敢将兵马尽数调出洛阳,简直愚不可及。
沉吟片刻,王允又道:“话虽如此,但尚书仆射贾诩还在城中,且城中还有虎贲营和羽林营两千人。不除贾诩,我等也难以实施大计啊。”
又有一人高呼:“我与虎贲营校尉夏牟有旧,只要说服了夏牟,何惧贾诩?”
紧接着又是一人高呼:“羽林营校尉吴匡,此人曾为何进旧部,为人极为贪婪,我愿尽舍金银游说此人。”
黄琼更是道:“我有仆从三百人,皆可为用。”
王允与杨彪对视一眼,双双点头。
显然,今日的宴会,不论是王允还是杨彪,都很满意。
王允又道:“自古以来,谋事不密,就容易祸及己身,诸位可听我号令,不可轻举妄动。”
转而又对杨彪道:“游说袁术的事,就有劳太中大夫了;若袁术同意,我们再执行此策,若袁术不同意,今日就当我等酒后胡言。”
随后又警告众人:“若有人敢私下泄密诬告我等,以陛下的仁德和我的家世,我顶多去狱中待一段时间。可泄密者,必然无命。”
诸官皆是心头一寒,纷纷高呼“不敢”。
杨彪则是点了点头,道:“我子杨修颇为聪慧,且又年少不会引人怀疑,稍后我就派其前往汝南寻袁术。就如太仆所言,若袁术不愿,就当今日之事没发生过。”
“我也将丑话说在前头,不论事成与否,在场诸君之中,我与太仆肯定是不会死的,所以有心志不坚者,可以托病在家,切莫妄言构陷。”
警示了众人后,诸官也相继离场,只留杨彪和王允二人。
“太中大夫,此番游说袁术,你可有把握?”王允确认再问:“虽然我不满周毖利用我,但根据周毖谋事失败的经验来看,皇叔为人,如传闻一般不寻常理。”
“我至今也没想明白,董卓在洛阳那般骄矜狂妄,竟然会选择让权给皇叔,皇叔的手段,远胜寻常武人,不可不谨慎啊。”
杨彪笃信而笑:“无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我皆是累世豪族,底蕴深厚,只要行事谨慎,就不会犯下大罪。就算皇叔想对你我不利,也得遵循法度。”
“至于旁人,死几个并无大碍,反而还可以借机宣扬皇叔擅杀大臣的暴虐,让更多的人去反对皇叔的三大法令。”
王允认同地点头,道:“言之有理。你我都受皇叔厌恶,今后理当同舟共济,若有消息,可及时互通;若遇危险,你我得保下一人,然后伺机再救另一人。”
杨彪亦道:“就依太仆之意。”
待杨彪离开,王允又召来一批舞姬。
这些舞姬有不少都是洛阳大乱时自宫中逃出来的,王允将其养在府中,足衣足食又专门让人调教礼仪。
王允这般年龄,对美色已经提不起兴致,养美人于府中更侧重于礼尚往来人脉经营。
目光落向最中间的一名舞姬,王允不由暗暗点头:“不愧能入选中宫的美人,倘若先帝还在,必然会被宠幸。”
“皇叔此人,所图甚大又极难对付,倘若此番谋划失败,我不能再正面与皇叔敌对,需以奇谋取胜。”
想到这,王允又不禁冷笑:“成大事者,当刚柔并济,不可学莽夫。我,王允,终将位于诸臣之首!”
而另一边。
回到府中的杨彪立即召来了儿子杨修。
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在弘农杨氏的资源浇灌下,杨修的天赋得到了最大开发,不论是眼光见识还是才识辩才都远胜常人。
杨彪也会时常与杨修探讨国事家事,借以查漏补缺、趋利避害。
“表舅此人,志大才疏,且又曾皇叔所败,未必敢入洛阳,阿父慎思。”一听杨彪与王允的密谋,杨修不由蹙眉,显然不认可杨彪的方案。
杨彪不以为然:“我儿小觑袁术了。他被皇叔杀得割须弃袍,对皇叔必然恨之入骨,如今有机会攻入洛阳,他又岂会迟疑?”
“就算此番谋划失败,我与太仆也不会丢了性命,最多去狱中待上一段时日。我已经想好了,皇叔喜欢英才,若我出事,我儿可借此机会扬‘孝义’之名,假托‘替父戴罪立功’入皇叔麾下。”
“以我儿才识再加上孝义之名,皇叔必不会拒绝;如此一来,我弘农杨氏就算因三大法令而暂时衰落,今后也有再起之日。”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0980/6765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