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哥别卷了,你都卷成汉中祖了 > 第161章 刘备欲联公孙瓒,徐庶应募(求追订

第161章 刘备欲联公孙瓒,徐庶应募(求追订


虽然领了讨贼圣旨,但刘备并没有立即出兵征讨,

    如今洛阳初定,刘备又在重点打造司雍根据地,主要以安内为主。

    更何况,要对付叛军也未必非得刘备亲自出兵。

    制袁同盟,也不止刘备一人。

    荆州刺史刘表、扬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盖勋、兖州刺史曹操、以及还在豫州暂掌豫州事的黄琬、托身刘岱麾下的破虏将军孙坚,皆可调用。

    以及虽然道路不通,但必不会与刘虞同反的公孙瓒。

    公孙瓒也与简雍、牵招一样,昔日被刘备拉着一起卷最后实在卷不过刘备又舍不得彼此交情,也借着求学的名头远遁他乡了。

    如今公孙瓒人在幽州而刘备又一跃而成皇叔、太尉、尚书令,也不能不照顾昔日的好兄弟。

    而今洛阳到幽州的道路封闭,若想联系公孙瓒,只能走并州绕路去幽州,途中不仅艰险难走,还容易受到胡人、叛贼的攻击。

    随后,刘备又召来钟繇询问:“素闻颍川人杰地灵,多有豪杰。元常可有奇才举荐?”

    钟繇思虑一阵,道:“并州多匪,寻常士人大抵惜命未必肯去,不知犯事之人,皇叔可敢信任?”

    “所犯何事?若是罪大恶极者,我肯定是不能用的。”如今刘备已经是尚书令了,即便要用犯事之人也得慎重,不能什么人都用。

    钟繇不假思索:“皇叔可还记得,昔日皇叔尚在西园军时,曾下文书入郡里征辟颍川人徐福。”

    刘备猛然惊醒:“我还记得当时郡里回复称,徐福事母甚孝,不愿离乡。他犯了何事?”

    钟繇叹道:“天下动乱,法治不明,故而民间多有持械私斗者。徐福好为游侠,又喜刀戟,去岁时为人报仇而为吏所获,侥幸被同伙救走,远避山野。”

    “后来新帝登基,大赦天下,徐福又回郡中,不过那时他已改名徐庶,更取表字元直,又决心弃武从文,不再行游侠之事。”

    “我观其疏巾单衣又折节求学,与过往截然不同,颇为惊异,此人有孝义,皇叔何不再遣人征辟?”

    刘备猛地一拍大腿,喜道:“我竟将此人忘记了。”

    第一次征辟徐福没成功,刘备就没再征辟第二次。

    毕竟当时的刘备也只是个西园军校尉,连个立足基业都没有,指望走哪都要将亲母带上的徐庶舍弃亲母追随也不现实。

    若为了用人而害其母受累,非仁者所为。

    刘备便想着等今后有了基业再去征辟,而今刘备基业已成,已经可以给徐庶之母一个安稳的生存环境了。

    随后。

    刘备便提笔写信,欲以徐庶为尚书台侍郎,并遣徐庶入幽州一事具言信中。

    落笔之后,刘备又想到了此刻应该还在辽东避祸的太史慈,遂又给徐州刺史盖勋写信,请盖勋派人保护太史慈之母。

    东莱太远,刘备也鞭长莫及,只能委托盖勋派人照料。

    为避免徐庶因为上回婉拒了征辟而不愿来,刘备又将信交给了刚至洛阳不久的许攸。

    原本刘备是想让许攸也入尚书台的,结果许攸去尚书台兜了一圈回来后,直接给刘备说“尚书职责重大,我才疏学浅,难堪重任”。

    这让刘备很无语,才疏学浅个鬼!

    你又不是没代理过雍州治中。

    明白许攸不想被尚书台的繁琐事务束缚,刘备也不勉强,只给许攸挂了个散骑的虚职。

    平日里无杂事,能参机密事,随叫随到。

    一听要去颍川征辟贤才,许攸满口答应。

    在许攸看来,这跟公费旅游没什么区别,不仅能见识不同郡县的风土人情,还能结识不同郡县的贤才以扬他许攸之名。

    在自钟繇口中了解了徐庶的基本情况后,许攸便飞马往颍川而行。

    为了能顺利招募徐庶,刘备还让许攸带了匹西域良马“掠水”以及一柄镔铁长剑。

    足见刘备对徐庶的器重之心。

    许攸也知刘备需要徐庶走并州去幽州联手公孙瓒,也不在途中停留,一路抵达了颍川阳翟。

    又自颍川太守阴修处获悉了徐庶的地址。

    徐庶如今所住,也只是简陋的茅草屋。

    自为人报仇后,徐庶背着亲母在山野中躲了大半年,一直到刘辩登基大赦天下后,才敢以正常人的身份再出现在郡里。

    不过这段山野躲避的经历,让徐庶倍感难受,尤其是亲母还得卑微的去求人施舍,更让徐庶愧疚。

    也正因这段时间的经历,让徐庶决定弃武从文不再去当游侠,转而专心求学,求取功名。

    虽然半途求学十分艰难,但徐庶想要换个活法的心志也很坚毅,发誓不会再让亲母去受嗟来之食。

    看着聚精会神读书的徐庶,徐母亦是颇为欣慰,只不过在想到徐庶为了求学被士人鄙夷时,徐母又感到难受。

    “元直当初若是响应了皇叔的征辟,此番也不会在此受累了。”徐母抚摸着文书暗暗一叹,那是刘备第一次征辟徐庶时所发。

    徐庶听到叹息,遂起身安慰:“阿母言重了。书中曰:父母在,不远游。我与阿母相依为命,我若离开,阿母便无人照料。前程什么时候都可以取,阿母却只有现在能尽孝。”

    徐母再叹,又是欣慰又是难受。

    欣慰的是徐庶至孝,难受的是误了徐庶前程。

    就在徐庶准备去院中活动筋骨时,一个粗犷的声音自外而入:“元直,苟富贵,勿相忘,而今你富贵了,不可忘了我。”

    徐庶脸顿时一黑:“广元,你看我像是富贵人吗?我住的茅屋,你家是土屋!”

    “我又不是没让你住。是你自己说要吃得苦中苦,我看你是没苦硬吃。”进来的正是徐庶的好友石韬,也是徐庶犯事后还肯与徐庶往来的旧友之一。

    “广元也来了。你稍坐,我给你烧热水去。”徐母见是石韬,也随之起身。

    石韬却是止住徐母,道:“还烧什么水啊!今日去我家吃!我已经让我阿母宰鸡了。”

    “宰鸡?广元你疯了?”徐庶瞪大了眼睛:“那可是你家唯一下蛋的鸡。”

    石韬大笑:“无妨!只要元直记得苟富贵,勿相忘就行。区区一只鸡,何足道哉?”

    “广元,你到底在说什么?”徐庶不由蹙眉,又是苟富贵勿相忘又是宰鸡的,没睡醒吗?

    徐母也是惊讶询问:“广元,有何喜事让你如此激动?”

    石韬却是凑近徐母问道:“伯母,皇叔先前征辟元直的文书还在不在?快找出来,稍后一并带过去。”

    “皇叔又差人来征辟元直了,这次来的还是皇叔亲信之人散骑许攸,还带了一匹西域良马和一柄镔铁长剑。”

    “真是羡慕啊,想我石韬,怎么看都比元直容貌更伟,怎么就偏偏是元直被征辟呢?”

    听着石韬那故意夸赞的戏言,徐庶登时愣住:“我都改名了,皇叔怎么还能找到我?”

    “所以我才说,苟富贵,勿相忘。你都改名了皇叔也要征辟你,足见皇叔对你器重非凡!”石韬接过徐母手中的文书,仔细看了看,哈哈一笑:“还好文书还在,若是丢了,那就太失礼了。走啊,元直!别让许散骑久等。”

    徐庶却是没动。

    一看徐庶这样,石韬就知道徐庶又犯犟了,转身对徐母道:“伯母,你得劝劝啊。总不能让皇叔亲自来请吧?元直虽然有才,但也不能让皇叔三顾啊。”

    徐母也感到一阵无奈。

    自家儿子就喜欢认死理,当初为人报仇时怎么劝都不听,死犟称“受人恩义,就要拼死相报,我必须为恩人报仇”。

    想了片刻,徐母故意一叹:“本想着有朝一日能入洛阳看看,看来今生是没希望了。得罪了皇叔,我又得进山躲着了。”

    徐庶猛地一颤,道:“阿母,我并非不愿。而是皇叔为西园军校尉时,我婉拒了皇叔的征辟;如今皇叔位高权重时,我若应就未免有趋炎附势之嫌,恐为人耻笑。”

    话音未落,徐母就训斥道:“迂腐!昔日你为恩人持刀报仇,不惜亡命山野,可曾怕人耻笑?如今皇叔不以你寒微相弃,二次征辟,更以良马宝剑相赠。你若因虚名负此厚意,才是为人耻笑。”

    “你若再拒,我羞于人世矣!”

    徐庶大惊失色,忙道:“阿母,是我错了。我这就去见许散骑。”

    石韬大笑,近前扶起徐母:“伯母,来我扶你。同去!同去!”

    不多时。

    石韬将二人引至家中,许攸及两个随从已经静候多时,石母则是热情的为众人准备吃食。

    一见徐庶,许攸不由眼前一亮:双目炯炯,英气不凡,不愧是皇叔想要征辟之人。

    虽然不知道刘备为何总是能探得英才,但许攸也不会去究其原因,既然是刘备需要之人,许攸就会尽力去征辟。

    就如前段时间去江夏后,刘祥也答应去找刘表辞官后就带儿子刘巴求谒刘备。

    叙礼之后,许攸将刘备的书信递给徐庶,道:“皇叔有言,此去路途艰险,你若不愿,他会另择勇士。但许你之物,亦不会变,你可带上你亲母入洛阳为侍郎。”

    顿了顿,许攸又道:“虽然我不应该多嘴,但我想说的是,大丈夫当以功名为重,若有机会在眼前而不珍惜,今后必会后悔。”

    徐庶有些为难。

    虽然刘备开的条件很好,但徐庶更在意能否孝顺亲母。

    看徐庶这模样,徐母便明白了几分,遂让石韬将信中内容念出。

    听到刘备在信中对徐庶的浓浓欣赏且又将去幽州的危险细细道明,更言“若汝不幸,汝母我养之”,徐母的眼神再次变得郑重。

    “皇叔竟知世间有我儿元直,何其幸也!”

    “此番前往幽州,我儿元直既是为了国家大义,又是为了报皇叔恩遇,岂能迟疑?”

    “我儿元直,岂能无勇?”

    徐庶心神一震,在与徐母注视片刻后,遂下定了决心,转向许攸道:“若去幽州,我一人之力难以成事,我有好友数人,可否将其家眷一并带入洛阳?若我等有不幸者,恳请照顾众人家眷。”

    许攸拈着短髯,暗暗赞叹:若非徐母明事理,又岂会教出此等英才?

    遂大笑应道:“皇叔最重勇士,莫说数人,就算百人千人,只要肯为皇叔效力,他们的家眷皇叔皆会照顾。”

    “尔等有所不知,皇叔麾下军士,凡有家眷者皆有州府定期发放米粮,有年少者亦会派人教其习文练武。”

    “你所提要求,不过是皇叔日常所为,根本无需我专门去询问皇叔。”

    一听此言,徐庶等人皆是瞪大了眼睛。

    尤其是“日常所为”四个字,更是令众人惊叹。

    片刻后。

    徐母大笑:“我儿元直能遇明主,何其幸也!”

    石韬也拍着徐庶肩膀笑道:“既如此,这次我便与元直同行;没有我,元直你怕是难入幽州啊。”

    徐庶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目光亦变得坚毅。

    虽然与刘备未曾蒙面,但刘备两次征辟、书信寄语以及许攸对刘备的赞誉,再加上刘备这两年传出的威名,足以让徐庶心生向往。

    为节约时间,许攸又让徐庶带上同行之人先回洛阳,至于徐母等人,则会由郡府派人准备马车送往洛阳。

    见许攸将一切都安排妥当,徐庶也不再迟疑。

    除石韬外,又去寻了旧友六人,都是徐庶犯事后还肯与徐庶往来的旧日游侠。

    人只有患难的时候才能见到真情。

    对于患难之时还肯往来相助的,徐庶亦愿带他们同享富贵。

    洛阳外。

    得到许攸飞马传书的刘备,在探得徐庶等人行踪后,亦是亲出洛阳十里相迎。

    这份器重之心,令徐庶又是感动又是羞愧,跟在徐庶身后的石韬七人,则是又惊又喜。

    “庶不过一介匹夫,竟能得皇叔如此恩遇,纵肝脑涂地,舍此残躯,亦不负皇叔所托!”徐庶目含热泪,声愈铿锵。

    刘备大笑,近前扶起徐庶:“元直言重了,此番入幽,我可不是让元直及众勇士去送死的。”

    随后又让人牵来骏马衣甲武器,道:“你有好友七人,我便再赠你骏马七匹,以及鱼鳞软甲八套,手弩八副,轻弓八副,轻箭八十,外加环首刀八柄,飞刀三十六柄,还有金疮药八瓶,飞沙八袋.”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0980/6765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