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刘备改革,大汉司雍根据地(求追订
推荐阅读:拳之下 火影圆梦大师! 清冷师祖要修无情道?我离,闺蜜也离!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1978:从参军开始的文豪 日本战国:真田家的野望 君见妖否? 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我名黄天,苍天已死什么鬼? 冰汽神座
尚书台有令、尚书仆射各一人,尚书六人,左右丞两人,侍郎三十六人,令史十八人。
除钟繇入为尚书外,刘备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表贾诩为尚书仆射,又将尚书台正式脱离少府,并提高尚书台禄秩。
由原来“令禄秩千石,仆射、尚书禄秩均六百石”改为“令、仆射、尚书与九卿同级,皆禄秩两千石。”,左右丞、侍郎、令史禄秩皆有对应提升。
对原有的尚书、左右丞、侍郎、令史,也由贾诩、钟繇二人负责考核上报,或是擢升或是调离。
洛阳官吏中多的是尸位素餐之人及袁氏门生故吏,以及袁氏之外亦想掌权控势者。
董卓不用雍凉嫡系而以洛阳士人为亲信尚书,最终被周毖蒙骗,这是个值得反复深思的警示案例。
刘备如今虽然位高权重,但本质上跟董卓取得权利没什么区别,都是以武力登上高位,而非士人共举。
若不用嫡系出任重职,刘备同样会被蒙骗。
虽然贾诩很想回长安躺平,但尚书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官,却是实际上的常务尚书令。
若交给别人,刘备不放心。
而有贾诩为尚书仆射,即便尚书台混进了别的势力宵小刘备也不会太担心。
只要有人威胁到贾诩的生命,外表和气的贾诩就会转变为智力突破上限道德降为负数的“毒贾诩”。
贾诩的精明在于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需要依托强者才能苟命。
而刘备的宽柔直谅,又让贾诩深信跟着刘备就算失败了也不会被“借汝头一用”。
故而在辞让不许后,贾诩遂也收起了躺平心思,认真就任尚书仆射。
辞让,既是想躺平亦是在试探刘备的底线。
若刘备同意了,意味着刘备还有合适的人选;若刘备不同意,意味着贾诩不上就没人能上。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贾诩就是个中翘楚。
有贾诩去处理尚书台的政务,刘备就能抽出精力来谋划天下。
天下很乱。
乱到洛阳的朝廷,如今仅仅只能掌控雍州的汉阳郡、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以及部分掌控河东郡、弘农郡和河南尹,就连靠近洛阳的河内郡都在袁绍手中。
换而言之:董卓自入洛阳掌权后,几乎就没建树。
河东郡是刘备派荀攸去管的,白波贼寇略河东时,刘备还派了张辽去增援。
弘农郡是张温和黄广在负责,打压弘农杨氏还是刘备强行要求的。
剩下的河南尹,还都被各怀鬼胎的大臣掌控。
就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董卓竟然还有闲心去游宫享乐.
刘备唯有感慨:摆烂的人是不适合位居高位的,尸位素餐只会让大汉不断的走向灭亡深渊。
想要让大汉焕然一新,就必须卷。
不是刘备卷死别人,就是别人卷死刘备。
只有卷,才能卷出一个新的大汉。
大汉积弊多年,不下猛药是不行的。
故而在上任尚书令的第四日,刘备就表奏了三条法令:
第一条:废黜奴农、奴工,恢复官籍,不从者从重论处。
第二条:各级官吏需如实上缴赃款,不从者从重论处。
第三条:各县士民历年所侵占的田宅需如实交还县中,租田与他人耕种者需签订新契,不从者从重论处。
一听这三条法令,满殿百官皆是头皮发麻,就连刚当皇帝没多久的刘协亦是惊愕不已。
“尚书令,我以为此举不妥。此法令若出,天下必然动荡。”太中大夫杨彪急急出列反对。
让弘农太守黄广在弘农打压杨氏我忍了,你现在竟然要以朝廷的名义颁布法令?
弘农杨氏家大业大,整个弘农最大的豪贼就是杨氏,即便被黄广打压了几个月依旧是弘农最强。
杨氏一族祖辈积累的田宅,杨彪可不管是不是强买强卖的,反正都是族人干的,又不他杨彪干的。
有杨彪带头,朝中百官相继出声附和。
这三条法令关系到众人的切身利益,不能不反对。
“太中大夫,其实你更适合去东观校书,何必非得带头呢?”刘备瞥了一眼杨彪,轻笑一声:“且不说你娶了袁氏女为妻,有与袁术勾结的嫌疑;你去找周毖商议私下之事,我都还没跟你清算。不如我让周毖再当殿说一遍?”
杨彪脸色大变。
周毖如今还在狱中,若真当殿对峙,法令或许会取消,可他杨彪必然被论罪。
“尚书令,你误会了。就事论事,你这三条法令,是真会引起天下动荡的。”杨彪语气变缓,没了方才的激烈。
“所以我才说,太中大夫你更适合去东观校书,读书都读傻了吗?”刘备语气一凛,轻喝道:“天下动荡,跟我这三条法令有什么关系?天下动荡在前,三条法令在后,谁先谁后,你岂能不知?”
“更何况,这三条法令,雍州各郡早已执行,河东郡和弘农郡也在逐步推行,也就河南尹还没正式实施,就算会乱,也就乱个河南尹以及半个弘农郡、半个河东郡,何谈天下?”
改革就如攻城掠池,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却能步步为营。
刘备以雍州为基实施新政,而后再入让荀攸和黄广在河东郡和弘农郡逐步推行,直到掌握了尚书令的权力后才开始以朝廷名义发布。
一旦利益涉及到重新分配,必然有强烈的反对声音。
可若只有河南尹以及半个弘农郡、半个河东郡,这个反对声音是刘备可以控制的。
杨彪登时哑口无言。
眼见没人反对,百官更急,太仆王允有意拉拢百官,遂也出列反对:“尚书令,这古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用力太猛,即便要改,也应徐徐图之。不如先颁布第一条法令,废黜奴农、奴工,恢复官籍。观察实施效果后再决定是否颁布第二条和第三条,如何?”
王允的提议很快得到了数十人的拥护。
只要不动钱财和田宅,废黜奴农、奴工而已,稍微运作一番,就有对应之策。
王允亦是暗暗得意。
改革?
别想一出是一出了,没人支持的改革就是妄想。
你这三条法令一出,满殿群臣就没一个不受损失的。
你以为这是雍州?
这是洛阳!
能入朝为官的,哪个不是州郡大姓豪族?
你还想挖他们的根?
话音刚落,刘备的嘲讽声就响起:“你一个管车马和考工的,也懂治大国?”
西汉时,太仆不仅要管皇帝车马,还要管诸厩和西北六郡的牧师官,负责畜牧业。
东汉时,太仆之下仅保留车府、未央以主管皇帝车马,诸厩和西北六郡的牧师官职能除去,新增原由少府管的考工,其职务是制作弓弩刀甲等兵器、主织绶及诸杂工。
单论职能,以太仆身份谈“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确不妥。
然而王允也是当过尚书令的,现在是太仆不等于不懂治大国。
刘备这声嘲讽,当场就令王允怒火满腔,阴沉着脸:“尚书令是要与我辩论治国之道吗?”
“哈哈哈——”刘备大笑道:“太仆说笑了。你可有听闻善抚琴者会对着牛抚琴吗?”
“我乃尚书令,执掌诸事,就算要辩论治国之道,也应该与尚书仆射和诸位尚书辩论。与太仆辩论,我是要辩论马车应该如何摆放还是要辩论弓弩刀甲应该如何储存?”
“自古术业有专攻,这三条法令乃是我与尚书仆射及诸位尚书共同商议而成,太仆可以提出执行上的困难,我会为太仆答疑。可太仆一开口就要将三条法令否掉两条,莫非是以为尚书台诸人,都不如太仆一个管车马和考工的懂得治国之道?”
被刘备一而再再而三的嘲讽,王允的火气已经飙升到了极点,若不是打不过刘备,王允都想动手了。
“尚书令,我们谈的是国事,你怎敢这般辱我?”王允压抑着火气。
“辱你?”刘备笑容一敛:“那我也想问问太仆,你让我丈人驱车去函谷关时,怎就没想过是在辱我呢?我这刚娶妻,太仆就刁难我丈人,意欲何为啊?”
王允脸色一变,没想到刘备竟然在这个时候提及蔡邕,不由气势一弱,辩解道:“都是我误信了周毖,并非有意刁难蔡侍中。”
话音刚落,又见刘备近前一步,仿若一头狂暴的猛虎盯着王允:“周毖意图挑唆我与董卓相争,更故意支走郎中令李儒而令弘农王死于非命,让汉室成了笑话,此等贼子,诛其三族亦不为过。”
“董卓一介武夫,本就没什么智慧,会被周毖蛊惑不足为奇;而你王允身为尚书令又自诩有王佐之才,却连周毖几句挑唆之言都不能识破。”
“事出之后,董卓自知不能胜任司空引咎辞职,又表举我为尚书令;而你王允,不好好管你的马车和考工反省自身过失,竟还敢质疑尚书台的法令?”
“朝廷就是有你这等迂腐之辈,才令天下动乱不安,连政令都出不了洛阳,你有何面目敢与我辩论治国之道?”
被刘备一阵怼,王允又气又无奈。
不论有什么理由,轻信周毖挑唆之言这事,王允脱不了干系。
愤懑的甩了甩衣袖,王允回列不再言语。
眼见刘备先怼杨彪后怼王允,余下对三条法令有怨言者纷纷不敢再开口。
比武力比不过,讲道理讲不过,再去反对那不就是自取其辱吗?
看着刘备仅仅只讲道理就让百官不再反对,刘协又是一阵羡慕。
身为皇帝,刘协也想如刘备这般能言善辩,让百官不能反驳。
然而刘协不知道的是,百官并不是不能反驳而是不敢反驳,仅靠嘴皮子是震慑不了百官的,百官畏惧的是刘备不仅能讲道理还会讲武力。
文武并济,才能真正威慑不服。
没了反对,这三条法令也很快通过。
就如刘备所言,乱虽然会乱,但也就乱个河南尹以及半个弘农郡、半个河东郡。
亦或者说,刘备就是拿这三条法令立威的。
若刘备为尚书令后,政令连河南尹、弘农郡和河东郡都实施不了,那今后这关东诸州郡谁又会将刘备当回事?
故而。
不论这三郡士民闹得有多凶,也不论朝殿百官有多怨,这三条法令都得实施。
河东郡,有十万户;弘农郡,有五万户;河南尹,有二十万户。
若连这三十五万户以及隐匿的户口刘备都震慑不了,那更遑论去威慑天下了。
河南尹,有大量贪腐的官吏和不法的豪贼,打击贪腐官吏和抑制不法豪贼,不仅有法可依,还能令士庶乐业。
只要坚定的站在庶民的立场,然后拉拢遵纪守法的士民、严惩贪腐官吏和不法豪贼,刘备就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剩下那部分既得利益者,他们敢反,刘备有兵,打一场就能决定谁是大小王了。
因为要集中精力先将河南尹、弘农郡和河东郡改造成跟雍州四郡一样,刘备没有去插手关东诸州事务。
就连豫州都没去理会。
不论是争天下还是治天下,都需要步步为营。
先将基础打好,以司隶和雍州为根据地,而后进取天下,才机会让天下人都服从刘备的规矩。
若是基础不牢,那刘备这般大刀阔斧的改革就会跟王莽一个下场。
等刘备被群殴死后两千年,没准还会流传出“穿越者刘备”故事。
而现在这个时期,也是刘备打基础的最好时期。
袁氏同盟解散后,又各怀鬼胎,顾不上刘备。
即便知道刘备的三条法令会引起河南尹、弘农郡和河东郡的豪贼反叛,也最多派几个人向豪贼许诺,并不会给出实质性的出兵帮助。
而事实也是如此。
袁术在南阳大肆劫掠后,就跑汝南去了,欲跟黄琬分豫州而治。
张邈、袁遗等人回了兖州后,先将矛头对准了小沛的兖州刺史曹操,以免今后相争时被曹操踹了后方。
袁绍在得知弘农王死讯后,更是直接找到了邺城的韩馥,准备劝刘虞应命称帝。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0980/6765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