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史料新发现 巷史延伸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文化展示空间的地板上,暖洋洋的。周先生正带着几位志愿者整理火灾后幸存的老物件,这些物件大多是陈爷爷珍藏的旧书、老照片和一些民俗用品,之前存放在仓库里,火灾发生时,多亏张伟和街坊们及时抢救,才幸免于难。
“大家小心点,这些书都很珍贵,别弄坏了。”周先生一边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本泛黄的线装书,一边叮嘱道。志愿者们点点头,轻轻地把老物件分类、登记,然后放进新的储物柜里。
就在这时,一位志愿者在整理一堆旧衣物时,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木箱是樟木做的,上面雕刻着简单的花纹,虽然有些破旧,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周先生,您看,这里有个木箱。”志愿者喊道。
周先生连忙走过去,仔细打量着木箱。他试着打开木箱,发现箱子上了锁,锁已经生锈了。“应该是很久没打开过了。”周先生说道。张伟正好路过,看到后,主动说道:“我来试试能不能打开。”他找来一把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撬动锁扣,没过多久,“咔哒”一声,锁开了。
打开木箱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樟木香味扑面而来。木箱里铺着一层红色的绸缎,上面放着几本泛黄的日记和一叠老照片,还有一个小小的铜制墨盒和一支毛笔。“这些都是民国时期的东西!”周先生激动地说道,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把日记和照片拿了出来。
日记的主人是民国时期在老巷开茶馆的王先生,日记的时间跨度从民国二十一年到民国三十八年,详细记录了老巷的日常琐事、节庆习俗、商业往来和邻里故事。周先生随手翻开一本日记,上面的字迹工整清秀,墨色依然清晰。“民国二十三年秋,巷内新开一家金银丝编织作坊,掌柜姓刘,手艺精湛,所制饰品玲珑剔透,引得城中贵妇争相购买。茶馆生意因此兴旺不少,每日宾客盈门,说书人讲至三国精彩处,满堂喝彩。”
“还有这里,”周先生又翻开另一页,“民国二十五年冬,大雪封巷,邻里互帮互助,张家送粮,李家送柴,我煮了热茶,邀请街坊们到茶馆取暖,共话家常。这般邻里情,实属难得。”
大家围在周先生身边,听着他朗读日记,仿佛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老巷,看到了当时的繁华与温情。老照片更是珍贵,有茶馆门口悬挂的“清雅轩”牌匾,有匠人们专注编织金银丝饰品的身影,有街坊们在老槐树下聚会的场景,还有一张是王先生与家人的合影,背景中隐约能看到如今仍在的老槐树。
“太珍贵了!这些日记和照片填补了老巷史料的空白,让我们对老巷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苏晚激动地说道。
更令人惊喜的是,日记中多次提到老巷曾有一座“孝廉碑”,纪念清末一位为乡邻治病施药的名医李老先生。李老先生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经常为贫困的乡邻免费治病,深受大家爱戴。他去世后,乡邻们为了纪念他,共同出资修建了这座“孝廉碑”,碑阴还刻有一则字谜,据说解开字谜就能找到李老先生留下的医书。
“这与曹娥碑的字谜传统如出一辙,是老巷文脉的重要见证!”周先生兴奋地说道,“我之前整理老巷史料时,就听说过李老先生的故事,但一直没有找到相关的实物证据,没想到这次在日记里看到了详细记载。”
苏晚立刻说道:“既然日记里提到了‘孝廉碑’的位置,就在当年茶馆的旧址附近,我们不如组织大家一起去找找看,说不定能找到这座碑。”
大家都表示赞同。第二天一早,苏晚、周先生、张伟、陈爷爷和几位志愿者来到了日记中提到的茶馆旧址,也就是现在文化展示空间的后院。大家小心翼翼地在泥土中挖掘,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挖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张伟的铁锹突然碰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这里有东西!”张伟喊道。大家连忙围过去,小心翼翼地清理掉上面的泥土,一块青灰色的石碑渐渐显露出来。石碑已经断裂,只剩下半截,上面刻着“仁心济世”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依稀能看出当年的风采。
“这一定就是‘孝廉碑’的残碑!”周先生激动地说道,他仔细观察着石碑,试图找到碑阴的字谜,但由于石碑断裂,只看到了几个模糊的字迹。
大家把残碑小心翼翼地抬出来,清洗干净后,放在了文化展示空间里。陈爷爷看着残碑,感慨道:“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找到这座碑。李老先生是个大好人,当年我父亲就受过他的恩惠。”
苏晚决定在文化展示空间增设“老巷往事”展区,将日记、照片和残碑一同展出,还邀请周先生根据日记内容,撰写详细的解说词,让游客们了解老巷不为人知的过往。同时,她还发起了“破译字谜,寻找医书”的活动,邀请游客和街坊们一起参与,希望能解开碑阴的字谜,找到李老先生留下的医书。
消息传开后,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与,老巷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苏晚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老巷的历史还在继续,还有更多的故事等待着被发现。
(https://www.635book.com/dzs/71130/498548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