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开局掌控魏忠贤,先抄他一个亿! > 第336章 功成必然有我

第336章 功成必然有我


第336章  功成必然有我

    皇帝的话震得朱光祚与毕自严二人心神俱颤,半晌说不出话来。

    将流民视作可以运用的力,而非纯然的负累,此等见识已然超脱了历代君臣赈灾济民的窠臼。

    朱光祚一生治河,所思所虑,皆在水,在堤,在河道,何曾想过治水之策,竟能与国之根本——民,如此紧密地勾连起来?

    他望著那年轻得过分的皇帝,心中再一次涌起一种高山仰止之感。

    「陛下圣明烛照,臣……愚钝至此,今日方才得闻至理。」朱光祚俯首拜倒,声音中满是发自肺腑的敬畏。

    朱由检却只是淡淡一笑,将他扶起:「爱卿不必如此。朕今日召你二人前来,非是要听颂圣之言。朕方才所言,不过是破题之始。接下来,才是朕要做的文章。」

    他重新回到那巨大的舆图之旁,目光深邃,仿佛已将这千里河山尽收眼底。

    「方才所论,皆为以工代赈之法,此乃人之策。然治河之本,终究在水。欲变水患为水利,空言无益,必有实策。」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沉凝:「朕之治河策分三步而行,远近兼顾,首尾相连。朕称之为三阶之治。」

    「第一阶,朕名之曰安民奠基。预计耗时四年。」

    朱由检伸出手指,点在了舆图上河南兰阳至山东曹县一带,那片被蓝色渲染得最为深重的区域。

    「此地乃历来决口之渊薮。朕意,不再于主河道上被动堵口,愈堵愈高,愈高愈险。反其道而行之,当主动开掘!」

    「主动开掘?」毕自严闻言,心中一惊。

    黄河之水何等暴虐,躲之尚且不及,竟要主动去招惹它?

    朱由检看出了他的疑虑,解释道:「毕爱卿勿忧。此非鲁莽之举,乃因势利导。朕欲在此处开挖一条主渠,引黄河一部分水量,并裹挟其中绝大部分泥沙有计划地引入豫东、皖北、鲁西南一带的广阔洼地与盐碱荒滩。」

    他看向朱光祚:「此渠,朕已为其命名,曰『天赐渠』。取『上天赐予膏腴之地』之意,亦欲使万民知晓,此乃天心所向,皇恩所系。」

    「为确保引水路线精准无误,不生二次之灾,朕会命西洋教士汤若望等人携其新式测绘之器,与水利总署的工匠一道,厘定渠线。

    沿途则需修建多级石制沉沙闸与分水之闸。先令水流于巨浸大泽之中流速减缓,沉其粗沙;再将其富含沃土之水流引入规划好的方格状淤灌区之内。」

    朱光祚听得双目放光,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本就是治河大家,皇帝此言虽简,却字字切中肯綮。

    此法,宛如将桀骜不驯的黄龙分剖,将其暴烈之粗沙沉淀,而取其滋养万物之淤泥去润泽那些贫瘠废弃之地!

    「陛下!此法……此法若成,不啻于再造山河!」朱光祚激动得浑身发抖,「昔人云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若依陛下之策,引黄淤灌,变斥卤为良田,此乃……此乃神禹之功,百代未有之奇策!」

    朱由检微微颔首,对此等赞誉不置可否,继续说道:

    「大事欲成,非但要有良法,更需得力之人。朕意从安都府内另设一营,专司此事。由田尔耕于流民之中,招募拣选三万青壮,厚给其饷,精练其械,平日操练武艺,垦荒筑渠。」

    说到这里,他的话语微微一顿,目光扫过田尔耕,带上了一丝冷峻:「这三万精兵既是工程的骨干,也是朕安插在数十万流民中的一把钢刀!

    数十万流民啸聚一处,虽为国效力,然人心叵测,稍有煽动,便可能酿成大祸。

    有此三万精兵在侧,既可为表率,引领众人,亦可于必要之时,弹压宵小,平息乱象,确保这数十万之众,始终是朝廷手中的驯服工具,而非反噬自身的利刃。待到战时,他们便是我大明一支精锐的预备之师。」

    他转而望向朱光祚:「在此三万精兵的统辖与监督之下,再将数十万流民,仿效军中编制,组成『治河工程兵团』,分厢、都、营、哨,令行禁止,统辖调度。」

    接著,他望向毕自严:「户部需颁布《屯垦授田令》,明文晓谕天下:凡参与治河者,无论兵民,皆按日供给口粮,月发微薄薪俸。

    工程告竣之后,可凭其功绩,优先分得由自己亲手开垦创造出的良田,且自授田之日起,十年之内免其一切赋税!」

    此言一出,毕自严心中那笔帐已经算得明明白白。

    以最低的成本化百万潜在的流寇为帝国最忠诚的自耕之农,与不离乡土的预备兵源!

    而那三万精兵之设,更是神来之笔,恩威并施,一手授田以安其心,一手利刃以慑其胆,将这股力量牢牢地锁在了皇权可控的范围之内。

    「陛下此策,恩威并济,一举数得,既安流民,又造良田,更固国防。臣……心悦诚服!」毕自严深深一揖,言语中再无半分疑虑。

    朱由检并未停歇,手指顺著舆图上的黄河主干道,缓缓上移。

    「此为第一阶段,安民奠基。」朱由检的目光移向了舆图上的洪泽湖与东平湖区域。「待下游初定,便需进入第二阶段:中游稳固与全域联动。预计耗时三至八年。」

    「此阶段之目标在于调控中游,以保漕运,并建立水情预警之体系。」

    「朕意,将洪泽湖与东平湖加以改造。大规模加高、加固二湖之围堰,尤其是高家堰大堤,务求坚如磐石。于其出水口修建技艺所能达到的最先进之多孔联动石闸。使其从被动容纳洪水之泽,变为可以主动调节蓄泄之库。」  

    朱光祚眼神一亮,抢先道:「陛下圣明!若此举成功,汛期之时可蓄纳淮河及黄河分流之洪水,既保下游安澜,亦护运河无虞;待到旱季,则可开闸放水,补充运河水量,更能灌溉周遭千里农田!此乃调字之精髓!」

    「正是此理。」朱由衷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此外,朕还要建立一套前所未有的水情预警之法。」

    「自陕西潼关始,沿黄河两岸,每隔五十里,设立一座『望河楼』。汛期时候楼内设专人日夜观测水位,并于楼壁刻下警戒之线。一旦水位越线,立刻升起狼烟为号,同时遣快马,循驿传体系,火速向下游各州府及水利总署报警!」

    他看向田尔耕:「此事,需安都府全力配合。每年汛期将至,你下辖的校尉便要与望河楼之人一同值守,确保军令畅通,情报瞬息即达。」

    田尔耕一直沉默如铁,此刻闻言,立刻出列,单膝跪地,声如金石:「臣,遵旨!定不辱命!」

    朱由检满意地点头:「若此体系建成,黄河洪峰之预警,可自眼下几乎毫无准备之境,提升至十天乃至十五天。这十几日的宝贵光阴足以让下游军民从容撤离,让工程兵团加固险段。此乃与天争时,亦是与天争命!」

    殿中三人,此刻已然完全沉浸在皇帝所描绘的这幅宏伟蓝图中。

    他们的思,随著皇帝的手指在舆图上游走,时而为下游的淤灌造田而惊叹,时而为中游的湖库调蓄而钦佩,时而又为这遍布千里的预警体系而震撼。

    然而,朱由检的话还未说完,他深吸一口气,目光越过中下游,直指舆图最西端的黄土高原。

    「以上二策,一为『疏』,二为『调』,虽能解一时之危,收数十年之利,却仍非朕之最终所求。朕要的是长治久安。故而,还有第三阶段:上游固源与生态布局。」

    「此阶段,或需二三十年,或需五十十年,甚至更久,其功方能显现。」

    他的声音变得异常庄重,仿佛在宣告一项传之后世的国策。

    「朕将颁布《固源垦殖法》。其核心,便是一句话:『治黄之本,在于治沙;治沙之本,在于固土』。」

    「朕要在山西、陕西黄土遍布之地,严禁于陡坡之上毁林开荒。官府将派驻有经验的老农与工匠,指导当地百姓修建梯田。朕会向彼处万民承诺,所有新建之梯田,以及种植经济林木之山地,『永不加赋』!」

    「此外,朕还要推行『草木银行』之策。鼓励地方乡绅、富户,出资于荒山之上,广植苜蓿、沙棘、榆树等耐旱固土之草木。所植草木,便是他们的资产,可伐可卖,官府不仅不加干涉,反会予以嘉奖。」

    至此,朱由检的三阶治河之策,已然全盘托出。

    毕自严细细回想,这分明是一套涵盖了下游安民、中游调控、上游固源,集水利、农业、军事、交通、民政、生态于一体的经世大略!

    其视野之宏大,构思之缜密,气魄之磅礴,远远超出了他和朱光祚一生所学所知的范畴。

    他们仿佛看到,一条桀骜不驯数千年的巨龙,正在这位年轻帝王的手中,被一层层地套上精密的枷锁,从龙尾,到龙身,再到龙头,最终要将其彻底驯服,化为守护神州的祥瑞。

    朱由检看著瞠目结舌的二人,缓缓说道:「此三阶之策非一朝一夕之功。朕粗略估算,欲使其初见成效,所需银两,不下两千五百万两!」

    「两千五百万两!」毕自严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过去大明朝廷数年的财政总收入!饶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也被这数字惊得心头一颤。

    朱由检看著他,神情淡然:「毕爱卿,可是觉得此数太过庞大?」

    毕自严张了张嘴,终究还是将「国库空虚」四个字咽了回去。

    他知道,在这位皇帝面前,哭穷是没有用的。

    朱由检冷哼一声:「银子朕会去想办法。成与不成,朕之意,是先做了再说!」

    毕自严的眼中,竟是泛起了泪光。

    他什么都没说,但那颗老臣之心,却被皇帝这股破釜沉舟的决绝深深地撼动了。

    他心中的震惊与敬佩,与日俱增!

    天下谁人不知,当今皇帝登基以来,节俭到了何种地步?

    为了筹措军费与赈灾款项,竟是将三大殿的修复工程,连同为自己修建皇陵的大工都下旨停了!

    那是皇陵啊!

    是帝王万年之后的归宿,是祖宗规制,是国朝体面!

    皇帝就这么说停就停,没有半分犹豫!

    起初,礼部那些老夫子还以为皇帝只是故作姿态,一个个引经据典,甚至以死相谏,说此举有违祖制,动摇国本。

    结果呢?

    一顿毫不留情的廷杖,将几个领头之人打得皮开肉绽,也打醒了满朝文武的迷梦。

    他们这才彻底明白,这位年轻的皇帝没有在开玩笑!

    他是真的要停止所有非必要的大项目,将每一分从国库里掏出的银子,都用在对百姓有用的地方!

    自那以后,即便是最苛刻的言官,也无法在这些事上指摘皇帝的不是。

    因为人人都看在眼里,从安抚陕西流民,到整顿天下吏治,再到如今这经天纬地般的治河大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哪一件不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一刻,毕自严望著眼前的皇帝,内心百感交集。

    要说他心里对这套方案就有了百分之百能成功的把握,那是自欺欺人。

    黄河之患,积弊千年,岂是一朝可除?

    这其中的艰难险阻,足以让任何最乐观的人望而却步。

    然而,皇帝今日所展露的胸襟与谋划,却已然将他毕生所学所思,引领至一片他从未敢想像的境地!

    他们过去想的是如何堵,如何防,是如何在祖宗的旧法上修修补补,求得一时安稳;而皇帝想的却是如何疏,如何导,如何变水患为水利,甚至将治河与安民、通商、兵事、农垦乃至涵养水土,织成了一幅经天纬地气吞山河的画卷!

    此等见识上的天壤之别,让他这位老臣从心底里拜服。

    毕自严甚至生出一个念头:倘若连陛下这般深谋远虑,集众法于一身,直指病根要害,都无法彻底平息黄河之怒,那后世之人,除非真有神仙下凡,能驱山走石,呼风唤雨,否则,恐怕再无人能于此事上超越陛下了!

    这位皇帝,此刻在心中擘画的,是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他百年之后方能大成的千秋伟业!

    能追随这样的皇帝,为这万世之功奠下一块基石,此生亦无憾矣!

    毕自严的脑海中,不自觉地回响起之前皇帝说过的一句话,此刻细细品味,只觉得字字千钧,振聋发聩——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2748/6749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