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的奋斗! > 第276章 陪嫁兵,好邻居

第276章 陪嫁兵,好邻居


崇祯五年的正月里,北京城依旧冻得硬邦邦的,呵气成冰。

    紫禁城坤宁宫却暖得像是另一个天地。地龙烧得很旺,热气从金砖底下往上蹿,把严寒死死挡在了雕花窗户外头。

    一场家宴刚开席。

    崇祯皇帝朱由检穿着件宽松的道袍,坐在主位。他脸上带着笑,不那么像皇帝,倒像个寻常的小老爷。他探过身,用手指头轻轻碰了碰周皇后怀里那个裹在明黄襁褓里的小肉团。

    小肉团是他的皇次子,朱慈烜,今儿个正满月。

    “瞧瞧,这小子,眉眼像你。”崇祯回头对周皇后说。

    周皇后脸上泛着光,那是打心底里透出来的舒坦。她小心抱着娃娃,轻声道:“妾瞧着,这小嘴巴倒是随了陛下。”

    边上,三岁的皇长子朱慈烺,穿着小小的亲王常服,让乳母抱着,黑溜溜的眼珠子只管盯着弟弟看,小手伸出来,想去摸。周皇后忙笑着轻轻拦住:“烺哥儿乖,弟弟还小,碰不得。”

    懿安皇后张娘娘坐在上首,看着眼前这光景,眼里全是慈和。她如今在宫里是的“老长辈”,见着崇祯这一家子和乐,人丁渐旺,心里比什么都踏实。

    下首坐着妃嫔们。

    毛贵妃(毛东珠)肚子已经显怀了,坐在铺了厚垫的椅子上,脸上圆润了些,但看上去依旧顽皮灵动。田妃和刘妃(刘月英)也一样,身子都重了,坐在一处小声说着话。袁妃、杨妃几个,也是笑语盈盈。

    特别的是,席间还有两位客人。

    一个是苏泰太后。她今日虽依制穿着蒙古袍服,但料子明显是江南进贡的上好锦缎,颜色也是沉稳的绛紫,衬得她肤色愈发白皙。她坐在那里,姿态恭敬,却不卑微,目光偶尔掠过主位上的崇祯时,那感激之中,便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极难察觉的的柔和与依赖

    她身边是她的儿子,四岁的阿勒坦洪台吉。小家伙生得眉清目秀的,穿着蒙古小袍子,正好奇地瞅着比他小一点的朱慈烺。

    他们是按“朝觐”的规矩,入京来过冬,也顺便让阿勒坦与朱慈烺一起处处,开春后再回开平去。和他们一块儿来的,还有几个封了郡王的蒙古大部落首领,各自还带着一大堆的随从,赶着牛啊、马啊、羊啊的,来北京又是避寒又是交易,还顺便献了忠。

    而崇祯对苏泰母子格外优容,赏赐不断,还经常邀他们母子入宫小住,这份恩遇,实在是怎么都还不完啊!

    这会儿殿里热气蒸腾,饭菜香味混着炭火气,大人说笑,娃娃咿呀,真是一片难得的太平景象。

    崇祯看着这一切,目光扫过苏泰时,不经意间停留得略长了片刻,嘴角那抹笑意似乎也更深了一些。他随即转向众人,心里头那根绷了多年的弦,稍稍松了那么一丝丝。这几年,不容易啊。外头天灾人祸,里头拆东补西,总算,眼前能有个暖和日子了。

    正想着,司礼监秉笔太监方正化,悄没声息地从侧门进来,快步走到他身边,弯下腰,声音压得低低的:

    “皇爷,张献忠从河套来的六百里加急密揭,送到了。”

    崇祯脸上的笑没变,只微微点了下头。他接过那个细长的、封着火漆的木盒,对席上众人笑道:“你们先吃着,朕看看就来。”

    周皇后她们都习惯了,皇帝总是事多,便依旧说笑。

    崇祯挑开火漆,抽出里头的纸条,展开来看。

    起初脸色还平常,看着看着,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等看到最后,他实在憋不住了,“哈”地一声笑了出来,越笑声音越响,最后成了爽朗的大笑:

    “好!好得很!家里又要添新人了!”

    这一下,所有人都停了筷,望过来。

    周皇后作为后宫之主,微笑着接口问道:“陛下今日是双喜临门了?不知又是哪家的喜讯,可是要给宫里添一位妹妹了?”她语气里带着打趣,显然对此已不陌生。

    崇祯把纸条往桌上一放,拿起酒杯呷了一口,笑道:“皇后猜得八九不离十。是河套那个宣慰使高迎祥,他有个侄女,叫高桂英。张献忠信里说,此女英气勃勃,是个将门虎女。朕已准了其所请,纳她入宫。”

    周皇后闻言,脸上笑容不变,只略略提高了声调,带着点戏谑:“这可是喜事。高家……这回给这位新妹妹,备了多少‘陪嫁’啊?”她特意在“陪嫁”二字上顿了顿。崇祯可不认为“纳融资型妃子”的事儿没面子——这可是大明祖制啊!太祖皇帝当年不是娶了郭子兴的拖油瓶女儿,能有后来的一飞冲天?

    崇祯伸出右手食指,对着周皇后晃了晃,悠然道:“不多,就这个数,一千。”

    周皇后略感意外:“一千两?倒是比臣妾想的要简朴些。”她以为是银子。

    崇祯哈哈一笑,摇头道:“不是银两。是高迎祥陪嫁一千河套骑兵!”

    这话一出,满座先是一静,随即爆出一片轻笑。

    怀了身孕的毛贵妃最是口无遮拦,抚着肚子就笑开了:“哎哟喂,万岁爷如今可是越发会当家了!这哪是纳妃,分明是连人带兵马一块儿‘娶’回宫来了!陛下这碗‘软饭’,可是要吃出花样,吃到根儿上啦!”

    她这话说得俏皮,连上首的张娘娘都撑不住笑了,拿帕子掩了嘴。殿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儿。苏泰太后也抿嘴轻笑,目光飞快地瞥了崇祯一眼,带着几分了然和难以言喻的意味,随即又垂下眼帘。

    崇祯被毛贵妃说得更是开怀,毛文龙的这女儿有意思的紧,嘻嘻哈哈的就是宫里的开心果。他转头对方正化吩咐道:“方正化,听见了?这一千骑兵,朕收下了!你去拟旨,传给张献忠!”

    他脸色一正,语气认真起来:“告诉他,人,朕要精悍的!必须一人双马!骑术要给朕考教明白了,必须是能在马背上过日子的老手!甲胄、兵器,朕可以酌情补给他们,但骑术不能含糊!就算是夷丁(蒙古人),只要马术精熟,忠心可靠,朕也要!”

    他顿了顿,又笑着对周皇后和田妃她们说道:“这个法子好。往后,就叫‘陪嫁兵’!可以当成个定例!”

    他想了想,又道:“朕还听说,四川石柱那个宣慰使马家,练的‘白杆兵’很是骁勇,在山地如履平地。等日后有了机会,让贵州的晋王(晋王家现在更封到了贵州,成了镇压西南的塞王)也去问问,看他家可有适龄的女子愿进宫来做个伴。那‘白杆兵’嘛,自然也可充作护卫,以显朝廷恩宠,他家忠心……”

    他这话半真半假,像是家常闲话,又像是说给在场所有人听。意思很明白:他现在不怎么缺钱了,但还是缺精兵,那些个手里有精兵的,现在可以考虑送点陪嫁兵“献忠”了。

    当然了,有没有女儿不重要女儿可以是“期货”,兵是现货就行。

    几乎是同一时间,关外沈阳,却是另一番光景。

    汗宫里虽然也烧着地龙,但那股子寒意还是从墙缝里钻进了每个人的心坎之中。

    皇太极(黄台吉)坐在虎皮椅上,看着手里豪格和范文程从漠北送回来的急报,脸色阴沉得像锅底。

    代善、阿敏、多尔衮几个大贝勒都在下面坐着,没人吭声。

    “都看看吧。”皇太极把信递给离他最近的代善,“北边,来了个狠角色。”

    信在几个人手里传了一圈,每个人的脸色都难看了几分。

    “罗刹……”代善捻着胡子,眉头拧成了疙瘩,“地盘这么大?火器还利?”

    阿敏哼了一声:“怕他个鸟!来了就打!漠北那鬼地方,他们还能待得住?”

    皇太极没说话,目光看向一直没开口的多尔衮。

    多尔衮抬起眼,眼神冷静:“八哥,范文程说的,在理。”

    他站起身,走到中间挂着的简陋地图前:“这罗刹,是头北方的熊。个头大力气足,是不假。但你们看,它从西边来,一路往东,目的是啥?”

    他手指点着地图上大明的方向:“它想要的,是南边!是明朝的丝绸、瓷器、茶叶!我大金堵在它路上,跟它死磕,耗的是咱们的力气,便宜的是南朝!”

    代善问道:“那按老十四的意思?”

    代善捻着下巴上的短胡子,沉吟了一会儿,才开口问道:“老十四,范先生那个‘引狼驱虎’的法子,听着是巧。可具体咋办?这路,到底该怎么个指法?”

    多尔衮见兄长发问,精神头一下就上来了。他几步走到那张画得粗糙的漠北地图前,手指头重重地点在喀尔喀蒙古那片广阔的地盘上。

    “大哥这话问到根子上了。指路,可不能白指。”他眼神锐利,闪着光。“喀尔喀这帮人,跟咱们从来就不是一条心。地盘那么大,水草又差,管起来忒费劲。正好,趁这机会,把这包袱甩出去!”他手指沿着地图虚划了一条线,“就明白告诉那些罗刹人,额尔古纳河往西,外喀尔喀的地面,他们可以走!可以做买卖!但得守咱们的规矩,拢共三条.”

    他竖起一根手指头:“头一条,过路钱。只要是打咱们的地盘上过的商队,甭管是往大明去还是回他们罗刹人的托博尔斯克,都得按货值抽税!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白花花的银子,不要白不要!”

    接着,他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条,买火器。罗刹人的火铳、大炮,瞧着比咱们从倭国买来的不差。咱们就得借着做买卖这个由头,花钱买!挑好的买!更要紧的,是试试看,能不能弄几个会造炮、会打造火铳的工匠过来!这才是长远之计!”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语气一下子变得冷硬起来:“第三条,也是最要紧的,得划下道儿来!嫩江、黑龙江流域,是咱们的根本,也是咱们的退路,绝对不能让罗刹人摸一下!得让那些罗刹鬼明白,这是咱们的‘禁脔’,碰不得!至于额尔古纳河以西,贝加尔湖以东,咱们也得力争.八哥是蒙古大汗,那里的蒙古部落都是八哥的子民,那块地盘自然也是咱大金的,得尽可能争取。争取的越多,咱们的后院就越安全”

    代善一边听,一边琢磨着,然后点了点头,可脸上还是有点犹疑:“法子听起来是不错。可咱们在这头放行了,万一明朝那边不买账,闭关不让进,或者派兵在长城口子上拦着,怎么办?罗刹人的买卖做不成,咱们这过路钱,不就黄了?”

    “拦?”多尔衮嘴角一撇,露出讥诮的冷笑,“他还拦得住吗?崇祯小儿对苏泰母子那么好,又是封王又是给筑城的。漠南蒙古那些部落,如今年年搞什么‘交代参觐’,进出长城简直跟走亲戚串门一样方便,这口子早就撕开了!还谈什么封锁?”

    他挺直了腰板,胸有成竹地继续说:“咱们可以让罗刹人干脆就打着‘俄罗斯国贡使’的旗号去!崇祯最好面子,对这种‘万国来朝’的虚名看得比什么都重。就算他心里头不乐意,面上多半也不会直接把贡使打出去,怕失了‘天朝’的体统。只要这路子开了一次,就不怕没有第二次!次数一多,自然而然就成了惯例!”

    他眼里闪着精明的光,又补了一句:“另外,咱们自己也能用上这条路子!咱们的人参、东珠、皮子,也能让罗刹商人顺道捎到西边去卖,换咱们需要的东西。这路子,不管咋走,咱们都亏不了!”

    皇太极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着椅子扶手:“老十四,照你这么盘算下来,咱们是打算借着北边这头突然冒出来的熊,从明朝、从罗刹两头都要拿到好处?”

    “大汗明鉴!”多尔衮重重点头,语气斩钉截铁,“正是这个意思!对明朝,咱们就把这头熊赶过去,让它去挠崇祯,让他北边不得安生,好好分散他的精力。对罗刹,咱们就收它的税,买它的家伙,还得把地盘划清楚,让它到头来是为咱们所用。”

    皇太极眯着眼,目光在那张简陋的地图和心中更庞大的后金格局之间来回移动,仔细权衡着。大殿里安静了片刻,终于,他猛地一拍椅子扶手,下了决断:

    “好!就照这个方略办!老十四,这件事,就交给你来总揽!豪格和范文程还在漠北,让他们全力配合你。”

    他目光锐利地盯住多尔衮,语气凝重地交代:“记住三条:头一件,实惠要牢牢拿到手,银子、火器,一样都不能少!第二件,北边要稳住,这头熊崽子要利用好,但也得时时刻刻防着它,别让它回过头来咬咱们一口!第三嘛……”

    他眼中寒光一闪,声音变得愈发冷厉:“给南朝那个崇祯,找一个能让他长久惦记、睡不安稳的‘好邻居’!”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5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