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河套惊婚
推荐阅读: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元始金章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开荒:逍遥山农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无头仙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崇祯五年的春天,河套平原上还带着寒意。积雪化尽,露出了底下湿润肥沃的土地。
一眼望不到头的野地里,扎着密密麻麻的窝棚。成千上万的流民像蚂蚁似的,在新翻的泥土地上忙活。挖渠的,打坯的,垒墙的,人声混杂着牲口叫,闹哄哄一片。
去年陕西闹了飞蝗,不仅陕北的麦子颗粒无收,连关中都给啃秃了一多半田地。好在及时补种了一些番薯,才算有了些收成,但要养活一陕西的人还是不够。还是四处饥馑,最后又跑了十几万人来河套。
这下,高迎祥这伙人可真是壮大了!
河套这边,光是汉人就已经过了三十万,加上蒙古人,足足的三十七八万!而高迎祥麾下的河套“铁骑”,如今也超过了一万!
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当中,立着一座城。说是城,其实就是用大腿粗的原木扎成的栅栏,围起来好大一片地。木墙不高,门楼也简陋,上面插着几面旗,被风吹得哗哗响。城里多半是泥坯垒的矮房子,只有正中央那个院子还像点样子,新盖的瓦房,门口站着几个持刀的兵丁。
这就是新立的“河套王城”了。
院子正堂里,高迎祥背着手来回踱步。他穿着新做的绸缎袍子,可脸上那股子风霜磨出来的糙劲儿还没变。地上铺着刚从宁夏弄来的毡毯,踩上去软和。他看着堂上那张披着虎皮的大椅,心里头热乎乎的。这河套,到底让他高迎祥站住脚了!
他儿子高勇,就是那个巴特尔,挂上虎墩兔汗儿子的名义,如今朝廷的封赏来了,正是得意的时候,骑着马在城里外跑一圈,觉得这天地都是他们高家的了。
高桂英一身利落的短打扮,正和堂兄高杰在王府外的校场上操练新募的兵。刀枪碰撞,呼喝声声。
高杰抹了把汗,冲着京城方向啐了一口:“朝廷?哼,没额们在这顶着风沙吃土,开出这么一大片天地,养活了那么多饥民,他们能在紫禁城里享清福?敢不封额家一个王,额们和他们没完!”
高桂英则笑声跟银铃一般:“等勇弟封了王,我这个王姐该封什么?郡主吗?”
这时,门外一阵马蹄声急响。一个亲兵飞也似地进来禀报:“闯王!京城来人了!是八大王张献忠张将军捧着圣旨来了!”
高迎祥心里一阵欣喜。张献忠本就是他派去北京,为儿子高勇求封河套王的。如今他带着圣旨回来,想必是事成了。
想到这里,高迎祥赶紧整了整衣冠,沉声道:“开中门!摆香案!”
木城门口,张献忠一身崭新的麒麟服,腰挎绣春刀,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十个盔明甲亮的御前军骑兵。高迎祥领着手下跪接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张献忠展开黄绢,声音洪亮。先夸高迎祥“抚辑流民,安定边陲”,封为河套宣慰使;又封高勇为河套王,世镇此地。
高迎祥跪在下头,心里最后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还升起一股得意。宣慰使?这可是正经的朝廷命官了!他磕头谢恩的声音都响亮了几分。
仪式完毕,高迎祥拉着张献忠的手,一口一个“张贤弟”,吩咐摆酒接风。
酒过三巡,张献忠凑到高迎祥耳边低声道:“高大哥,还有件顶要紧的私事,陛下有口谕,需得找个僻静处说。”
高迎祥心里一动,面上不动声色,挥退左右,只留下囊囊大福晋、高桂英、高杰等几个心腹,引着张献忠进了后堂密室。
门一关,外面的喧闹就隔远了。张献忠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换上一副郑重的神色。
“高大哥,”他清了清嗓子,“陛下还有一道恩旨,关乎桂英侄女的终身。”
高迎祥一愣:“桂英?”
旁边的高桂英也竖起了耳朵,眉头微蹙,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张献忠继续道:“陛下听闻桂英侄女文武双全,英姿飒爽,心中甚喜。有意纳为妃,特命小弟前来提亲。”
这话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高迎祥猛地站起,身子晃了一晃,手边的茶碗被带倒,“哐当”一声摔得粉碎,茶水泼了他一身却浑然不觉。他张着嘴,看着张献忠,好像不认识这个人。
囊囊大福晋也惊得倒吸一口冷气。
高桂英脸上的血色更是“唰”地一下褪得干干净净,变得惨白。她不是害羞,是觉得自己被崇祯这个昏君给羞辱了。她猛地站起身,因为过于激动,甚至带倒了身后的椅子,发出“咣当”一声的巨响。
“放你娘的狗屁!”她声音尖利,因极度愤怒而颤抖,指着张献忠的鼻子骂,“他朱由检是个什么东西!想让老娘去给他当小妾?还要我高家倒贴一千精锐弟兄?这个北京城里的昏君,穷疯了还是想兵想疯了?这哪是提亲,这勒索!是,是”
说着,她“锵”的一声竟从身旁高杰的腰间一把抽出那半截出鞘的腰刀,刀尖直指张献忠:“张献忠!你今天不把话说清楚,我让你走不出这个门!”
高杰也是一副怒发冲冠的模样,吼道:“张献忠!你他娘的再说一遍?这是提亲还是抢亲?当我们高家是泥捏的不成!”
囊囊大福晋连连摇头,喃喃道:“这……这真是旷古未闻……闻所未闻啊……”
高迎祥总算从最初的震惊中缓过气来,胸口剧烈起伏,脸色铁青,从牙缝里挤出声音:“八大王!这……这就是你给大哥带回来的‘好消息’?陛下……陛下他怎能如此?这不是要寒了忠臣良将的心吗!”
这话说的张献忠都差点没愣住.忠臣良将,你是吗?
面对指向自己的刀尖,张献忠倒也淡定,踏前一步,对着高迎祥深深一躬,语气恭敬:“大哥息怒!桂英侄女息怒!各位暂且安耐,听小弟把话说完。小弟临行前,陛下特意交代,这实是一桩天大的好事,关乎高家百年基业!”
他目光扫过高家众人,最后落在高迎祥脸上,压低了声音,话语却如重锤:“大哥!您仔细思量!您到底是不是大明的忠臣良将?额们当年占据河套的主意是怎么打的?是要等着天下有变,就挥军入陕,干一番大事业的。可如今大明的气数,的确没有尽啊!”
他见高迎祥眼神闪烁,继续加重筹码:“额们的心思,真当万岁爷不知道吗?当今的这个万岁爷,您真的当他是昏君吗?昏君,能把这个摇摇欲坠,内有天灾,外有强敌的大明,料理成如今这模样吗?现在万岁爷想纳桂英贤侄女,那是在考验高大哥您和河套方面的真心只有贤侄女入了宫,高家成了皇亲国戚。高勇贤侄这‘河套王’才算真正稳当了,可以世袭罔替!届时,老高家就是西北真正的藩屏,与国同休!”
接着,他转向依旧持刀而立、浑身紧绷的高桂英,语气放缓,却带着一种深入的蛊惑:“桂英侄女!你这一身本事,满腔抱负,难不成就甘心永远在这河套之地,做个……草头王的侄女?入了宫,你便是皇妃!是皇家人!将来若有机缘,母仪天下亦非不可能!你的儿子,或许就是未来的东宫太子、九五之尊!这万里江山,难道不比你眼前这片黄沙地广阔千倍万倍?”
他观察着高桂英微微变化的脸色,再添一把火:“陛下少年登基,英武果决,堪比太祖太宗!你辅佐这样的君王,他日史书工笔,你便是大明的长孙皇后、马皇后!这难道不比你在此地舞刀弄枪,更能光耀门楣、名留青史?”
最后,他抛出一个看似让步实则捆绑更紧的条件:“至于这一千骑兵,名为陪嫁,实则是娘娘在宫中的依仗,更是高家与朝廷骨肉相连的纽带!陛下金口玉言,允诺其仍由高家信得过的旧部统领,单独成营,驻跸京郊。既是护卫贵妃安危,也是向天下彰显高家与朝廷同心同德!有这一千铁骑在京城,宫里宫外,谁还敢小觑于你?陛下对高家,又怎能不格外倚重信任?”
高桂英手中的刀尖,不知不觉间已经垂下。张献忠的话,像一根根针,扎进她心里最深处。皇后……太子……天子……史书留名……辅佐英主……这些她从未敢想过的字眼,此刻却带着巨大的诱惑力,冲击着她的心神。
而且,她心里也明白,和高家的世代荣华相比,她的婚姻大事又能算得了什么?只是她不明白,他们高家刚刚带着几千饥民跑到河套草原上的时候,还存着积蓄力量,等待天变,然后杀入陕西,改天换地的雄心。
可如今,一个河套王,怎么就让她那个昔日雄心万丈的叔父,乐呵呵当起皇亲国戚了呢?
她惨然一笑,手臂一松,“当啷”一声,腰刀掉在了地上。她没有再看任何人,只是转过身,轻轻地吐出两个字:“……我嫁。”
高迎祥长长吐出一口浊气,转向张献忠,挤出了一丝苦笑:“罢了……献忠兄弟,陛下……陛下真是深谋远虑,用心良苦啊。回复陛下,我高迎祥……谢主隆恩!桂英……能伺候陛下,是高家祖坟冒了青烟!一千精骑,我定然挑选最勇悍忠诚的儿郎,好好操练,风风光光地……送他们随桂英进京!”
高杰重重地“哼”了一声,别过头去,似乎还有些不服。
张献忠心里那块大石终于落地,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深深一揖:“高大哥深明大义!桂英侄女顾全大局!小弟感佩万分!我这便让人撰写奏章,六百里加急,禀明陛下这天大的喜讯!”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5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