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锦州 塔山 葫芦岛好熟悉啊!(月底
推荐阅读: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元始金章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开荒:逍遥山农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无头仙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第257章 锦州 塔山 葫芦岛.好熟悉啊!(月底求月票!)
崇祯四年的五月,辽东的日头已经毒了起来。
晒得大地发烫,也晒得锦州城外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一片金黄。
沉甸甸的麦穗,眼看着就要开镰了。
沈阳的汗宫里,倒是阴凉得很。
黄台吉背着手,站在那幅巨大的辽东舆图前,一动不动地看了好久。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多尔衮、多铎,还有范文程、宁完我等几个汉臣,都垂着手站在下头,没人敢出声。
空气像是凝住了似的。
过了良久,黄台吉才转过身来,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舆图上那个用朱砂重点圈出的地方——锦州。
“诸位贝勒,”他开了口,“朕看明国的辽西防线,层层叠叠的,像个刺猬。可这刺猬的肚皮底下,有个死穴。你们说,在哪儿?”
没人接他的话。
黄台吉的手指猛地戳在了“锦州”二字上。
“就是这儿!锦州!”
他环视着众人,眼神锐利得很。
“锦州这地方,突出在辽西走廊的东头,三面都露着,易攻难守。祖大寿经营了几年,可地盘就那么大,没什么纵深。朕一旦用大军合围,他就是瓮中之鳖!”
他说着,顿了一顿,语气加重了些。
“最要命的,是它近海却不靠海!粮饷补给,全指着从葫芦套到锦州的那条百多里长的陆路。我八旗铁骑朝发夕至,断他的粮道,易如反掌!”
代善捻着胡子,若有所思地点着头。多尔衮的眼睛亮了起来。
“所以,围锦州,不是为了立刻打下它。”黄台吉的声音沉了下去,“是为了打援!崇祯小儿,他若救,就得把精锐拉出关来野战,正合我意!他若不救,就得眼睁睁地看着祖大寿要么战死,要么投降!他辛辛苦苦经营出来的锦州、小凌河,就得归咱大金了!”
他说得越来越快,手指在舆图上划动着。“咱们接着就能以锦州为据点,再围宁远!稳扎稳打,一步步地逼近山海关!咱们每向前一步,崇祯小儿向咱们纳贡求和的可能,就大了一分!”
他看向了多尔衮和多铎。
“多尔衮、阿济格!命你二人率领正白、镶白旗精骑一万,再带上蒙古附庸兵五千,为前锋,即刻出发,直扑锦州!”
“嗻!”多尔衮利索地打了个千儿,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兴奋。
“到了那儿,先给朕抢割城周所有的麦田!一粒麦子也不准留给祖大寿!然后扫清外围的堡寨,把锦州给朕死死地围起来!”
“臣弟明白!”
黄台吉又看向了范文程:“告诉苏克萨哈,督率朝鲜绿营两万,押运攻城器械,并把抢到的粮食,速速运往义州、广宁储备。朕要打一场持久的围城战!”
最后,他的目光扫过了所有人,斩钉截铁地说道。
“此战目标有二。一是歼灭明军主力于野!要打断崇祯小儿的脊梁骨!二是拿下锦州城!”
……
几天后,锦州城头。
祖大寿扶着垛口,眉头拧得死紧。他的目光在南北两头来回地扫。南边,是小凌河下游河道和通往葫芦套港的粮道,河边上零零星星修了七八个单薄得可怜的三角堡,护着从锦州通往葫芦套的一百余里粮道。北边,是小凌河上游的河谷,北普陀山城卡在山口子上,那是进山的咽喉。过了山口,就进入了小凌河谷地——那快地盘是去年祖大寿趁着入口兵败,毛文龙大闹辽东的机会从喀喇沁蒙古人那里抢来的。现在被祖大寿经营成了个“退路”,河谷里面小凌河两岸的谷地都种了麦子,现在也快熟透了。
吴襄捏着张画得歪歪扭扭的舆图,手指头点着上面:“大哥,下游这些三角堡,守不住啊。七八十里的河道,就靠这七八个堡,一个堡里塞上一二百人顶天了。平时防建奴的小股人马还行,建奴的大队人马一来,我看着是守不住的。”
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年轻,沉不住气:“爹,下游不能不救!要不救,通往葫芦套的粮道就没了,咱们锦州不就成死城了?”
“你懂个啥!”吴襄是祖大寿的妹夫,说话冲,“眼看就要入冬了!河面一上冻,别说这七八个三角堡,就是再加一倍也守不住!百里的冰面,建奴的马队直接就能踏过来,甚至能从海上的冰面绕过去!到那时候,堡里的人全是白给!”
一直没吭声的祖大寿他兄弟祖大乐,叹了口气:“上游……北普陀山城那边,虽说偏了点,可山势险。真到了万不得已的那一步,还能带着弟兄们退进山里,有个周转的地界.只要手里还有兵马,总有机会。要是退路没了,咱们可真就成了瓮里的王八,没处跑了。”
大家都看着祖大寿。他哪能不知道下游粮道要紧?那关系着锦州能不能长久地守下去。可他更清楚,就手里这点兵,分到百里河道和那些零散堡垒上,就像撒芝麻盐儿,最终都得被建奴一个一个地吃掉。下游堡垒一丢,粮道照样断,兵还得白搭进去。
而他花了无数心血经营的小凌河上游谷地和北普陀山城,则是保存实力的退路.钻进小凌河谷地和周边的山区里虽然苦点儿,但能保存实力。
实力保住了,还怕没有机会?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祖大寿低声念叨了一句,心一横,抬起了头,眼神变得硬邦邦的:“传令!放弃小凌河下游沿线所有的三角堡!守军全都撤回锦州主城!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固守锦州城和上游的北普陀山城!说啥也得保住退路!”
这道命令一下,就等于他自己断掉了通往葫芦套港的粮道。可也意味着,主力兵马和那条紧要的山区退路,算是保住了。
命令传下去,锦州的兵马开始紧张地调动起来。放弃下游堡垒的消息一传来,城头上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祖大寿站在城楼最高的地方,望着远处那些即将被放弃的堡垒方向,脸绷得像块铁。他知道,这个决定会让这个冬天格外难熬,但这是绝境里唯一能走的活路。
没过几天,预料中的攻击就来了。后金军没费什么力气就占了下游那些空了的三角堡,接着就开始疯抢地里的麦子。祖大寿站在城头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粮道被掐断,心血被糟蹋,又是无奈,又是心疼。而眼下,他唯一的想头,就是上游的北普陀山城和那条进山的退路,千万别出岔子。
……
锦州的六百里加急送到紫禁城时,崇祯正在永和宫里和刘月英看着皇庄官银号的账本。宫外,则是北京城特有的喧嚣——京西大工地上民夫的号子声,正阳门大街上的车马声,新开张的银号商行前的嘈杂声。还用从海路走天津港运来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让这座大明的首善之城的市面变得无比繁荣。
账本上,流入的银钱让刘月英眉眼带笑。可这面子上的繁华,却遮不住从陕西、河南、辽东透来的血腥气。
方化正捧着信匣,脚步又轻又急地走了进来。
“皇爷,锦州急报。是祖大寿的。”
崇祯放下账本,接过了匣子。那火漆触手冰凉。他打开后,抽出了奏章。
看着看着,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捏着奏章的手指也微微泛了白。
“奴酋黄台吉亲率八旗主力并蒙古、朝鲜仆从军,号二十万……城外堡寨尽陷,小凌河下游诸堡已失,往葫芦套的粮道已断……锦州孤城,危若累卵……”
他放下奏章,没说话。起身走到了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图前。地图上,陕西、河南大片区域标注着“旱”、“蝗”、“涝”,而此刻,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了“锦州”二字上。
“召内阁、兵部、户部,乾清宫暖阁见驾。”
暖阁里,气氛凝重。
崇祯把祖大寿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着。纸张沙沙地作响。
看完,底下就吵开了。
“陛下!锦州乃辽西门户,万不可失!当速发御前精兵和蓟镇大军救援!”孙承宗激动得须发皆张。
老爷子现在有底气了!御前军有五万可战之军,蓟镇军也有四万战兵,昌平还有一万精锐,三者相加,那就是十万能拉出去野战的精兵!
孙老爷子就没打过那么富裕的仗!
“不可!”兵部尚书王在晋立刻反驳,“虏势如此浩大,岂可浪战?朝廷只有十万可战之兵,需要谨慎运用!”
在王在晋看来,崇祯就这一副身家,还是用尽各种法子,甚至纳了几个“融资型妃嫔”才攒起来的,绝对要谨慎运用。一旦败了,那如今的中兴气象可就荡然无存了。
他接着又痛心疾首地说:“锦州城花费巨大,年耗兵费七十六万两,却是在不可守之地强防!处处是软肋!如今不救,祖军必亡。救,则正中其下怀”
孙承宗正色道:“若不救,锦州真有个闪失,辽西崩坏,山海关直面虏锋,这罪责谁担得起?!”
两人吵得不可开交。
崇祯端坐在御座上,冷眼看着。
他早知道,对大明而言,锦州就是个巨大的软肋,守也不是,丢也不是……好在,他多学了四百年的历史,对这“锦州战役”,有了新的理解。
锦州、葫芦岛、塔山.好熟悉啊!
想到这儿,他淡淡地开了口:“辽事重大,朕需好好斟酌。退朝。”
两个老臣都是一愣,看着崇祯那张平静的脸,只好把话咽了回去,躬身退下。
崇祯对徐应元说:“叫卢象升、孙祖寿来京师一趟。”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