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的奋斗! > 第253章旱灾 蝗虫和金刀驸马

第253章旱灾 蝗虫和金刀驸马


第253章 旱灾  蝗虫和金刀驸马

    崇祯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

    陕北高原上的风,还带着凛冽的寒气,卷起地上的黄土,打在脸上生疼。地里的麦苗,稀稀拉拉,蔫黄蔫黄的,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

    周王朱恭枵踩着干裂的田埂,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身上的亲王袍服沾满了尘土,脸上也带着奔波劳碌的憔悴。延安府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

    去年冬天就没下过一场像样的雪,开春以来,更是滴雨未见。河床早就见了底,井水也越来越少。

    他蹲下身,随手扒开一簇麦苗根部的土。

    手指触到的,不是湿润的泥土,而是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蠕动感。

    周王的心猛地一沉。他用力扒开更大一块土。

    眼前的情景,让他浑身的血都凉了半截。

    土层下面,密密麻麻,全是刚刚孵化的蝗蝻。土黄色的小虫子,挤在一起,蠕动着,看得人心里直发毛。这规模,比他经历过的任何一次蝗灾的前兆都要大。

    “王爷……完了……全完了啊!”

    旁边跟着的一个老农,扑通一声瘫坐在地上,声音带着哭腔,嘶哑地喊了起来。

    “蝗神爷……这是下了死种啊!这阵仗,比崇祯二年那回还凶!等这些玩意儿长了翅膀……天都要被它们遮住,地里还能剩下个啥哟!”

    老农的哭声在空旷的田野上飘荡,带着一种绝望的味道。

    周王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夏粮绝收,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延安府、乃至整个陕北,去年就已经掏空了家底,全靠他千方百计筹措的那点粮食和“粮票”制度勉强撑着。如果夏粮没了,那就是灭顶之灾。

    易子而食?那将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

    “传令!”周王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更多的是决绝。“各州县,即刻组织民壮,扑打蝗蝻!挖深沟,用火烧,有什么法子都给本王用上!”

    他顿了顿,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

    “备马!去平凉府,见韩王!”

    现在,能指望的,只有那些手里还攥着粮食的藩王了。韩王朱亶塉的封地平凉府,相对受灾较轻,或许还有存粮。

    平凉府韩王府,比起延安府的破败,显得齐整许多。

    韩王朱亶塉坐在花厅里,端着茶杯,慢条斯理地吹着热气。他年纪比周王大些,身材微胖,脸上总带着点似笑非笑的神情。

    “恭枵啊,什么风把你吹到我这平凉小地方来了?”韩王放下茶杯,语气透着亲热,眼神却精明的很。

    周王没心思客套,直接说明了来意。陕北蝗灾,夏粮无望,恳请韩王看在宗室血脉、百万生灵的份上,出售部分存粮,救急。

    “哎呀!”韩王一拍大腿,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神色,“陕西遭此大难,本王岂能坐视不理?粮食嘛,好说,好说!”

    周王心里刚松了半口气,韩王的话锋就转了。

    “可是恭枵啊,你也知道,如今这年景,粮价一日三变。本王府上也是上下下几千口人要吃饭……这市价嘛……”他拖长了音调,“是不是得稍微上浮那么三成?总不能让我这当叔父的,亏得太厉害不是?”

    周王心里骂了一句,但脸上还得维持着平静:“就依王叔,上浮三成。”

    “痛快!”韩王笑容更盛,“还有件小事,本王一直挂心。我那三个不成器的儿子,读书是不成的,可总憋在府里也不是个事儿。他们啊,就想着能为朝廷、为陛下分忧。”

    他凑近了些,压低声音:“你看,能不能在陛下面前美言几句?给他们个官做,也不要多大,知县就行!你放心,我家不缺银子,他们去了,定能做个清清白白的好官,绝不给朝廷抹黑!”

    周王听得心头火起。这分明是趁火打劫,卖官鬻爵还说得如此冠冕堂皇!

    可他看着韩王那张堆笑的脸,想到陕北那些眼巴巴等着粮食活命的百姓,这口气硬生生咽了回去。

    “王叔深明大义,侄儿感佩!”周王咬着牙,脸上挤出一丝笑,“购粮之事就按王叔说的办。几位兄弟的前程,侄儿定当尽力向陛下奏请!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想必陛下会体谅的。”

    “好!好!那就这么说定了!”韩王心满意足地靠回椅背。

    一笔充满无奈和算计的交易,就这么达成了。周王换来了一批救命的粮食,却也背上了为韩王之子求官的沉重包袱。他知道,这点粮食,对于即将到来的大灾,不过是杯水车薪。

    从韩王府出来,周王的心情更加沉重。他骑在马上,望着西北方向。

    那边,是河套。是高迎祥、张献忠那些人的地盘。

    和韩王这种宗室打交道,尚且如此艰难。和那些刀头舔血的流寇打交道,更是与虎谋皮。

    但,他还有选择吗?大明,还有选择吗?

    回到延安府衙,周王连夜写了两份奏章。

    一份是明发奏章,详细禀报了陕北蝗灾的严重情况,以及自己与韩王协商购粮、并代其子请官之事。措辞谨慎,将交易包装成了“韩王深明大义,主动售粮,其子忠心可嘉,恳请陛下量才录用”。

    另一份是密奏。里面如实记录了与韩王交易的全过程,包括抬价和求官的细节,并直言此举实属无奈,请陛下圣裁。同时,他也将之前通过张献忠,用人口、有限铁器火药交换粮食的“饮鸩止渴”之事,一并详细奏报。他在密奏中写道:“臣知此乃养虎为患,然陕民待哺,嗷嗷之声刺耳锥心。为活眼前生灵,不得不行此下策。一切罪责,臣一人担之。”

    写完奏章,已是深夜。周王走到院中,看着漆黑的天幕,长长叹了口气。

    “吃饭最大……先活下来,才有以后。”

    就在周王在陕西苦苦支撑的时候,千里之外的河套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不再是单纯的流寇营盘。一片相对肥沃的黄河沿岸土地上,出现了成片简陋但结实的土坯房,甚至有了开垦出的农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从几个新建的工棚里传出来。

    最大的营帐前,篝火熊熊燃烧。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和马奶酒的香气。

    高迎祥穿着一身崭新的袍子,坐在主位。他身边,坐着一位衣着华丽、气质不凡的蒙古贵妇——囊囊大福晋娜木钟。

    周围坐着高杰、张献忠等一众头领,以及一些投奔过来的蒙古部落首领。

    今天是高迎祥与囊囊大福晋正式联姻的日子。两人是奉子成婚——不是怀上了,而是已经生下来了!之所以要“未婚先有子”,是因为这个“子”对外声称是“遗腹子”——怀得有点久啊!而这场联姻,意味着河套的流寇势力,与漠南蒙古残部完成了合流。

    “诸位!”高迎祥举起酒碗,声音洪亮,“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干了!”众人轰然应诺,碗中的酒一饮而尽。

    张献忠抹了把嘴边的酒渍,咧嘴笑道:“高大当家,哦不,现在该叫金刀驸马了!咱们现在兵强马壮,又有蒙古兄弟的骏马弓箭,还怕他个鸟的官军?”

    囊囊大福晋也是正牌的黄金家族的女儿,成吉思汗的后裔,高迎祥娶了她,当然就是“金刀驸马”了也可以叫“元驸马”!

    高杰接话道:“八大王说得是。不过,咱们不能光想着抢。河套这地方不错,得好好经营。周王那边换来的铁料、火药,得赶紧打造成家伙事。”

    囊囊大福晋用流利的汉语说:“不错。有了根基,才能图谋大事。林丹汗的部众,还有很多散落在草原上,只要我们站稳脚跟,他们都会来投奔的。”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崇祯坐在御案后,脸色阴沉得像窗外的天色。他面前摊开着几份奏报。

    徐应元和杨嗣昌垂手站在下首,大气不敢出。

    崇祯先拿起的是周王的明发奏章。他看着上面关于韩王“深明大义”和其子“忠心可嘉”的字眼,嘴角抽动了一下,露出了一丝苦笑。

    这韩王的儿子想要“进步”.还要当知县,不好安排啊!

    不过崇祯也知道,周王没得选。韩王又不是不配合,粮食给了,入京享福也应了,就三个儿子要安排一下,也合情合理吧?不过知县官不好安排,倒是可以给个侍卫当当

    接着,他看了周王的密奏。当看到周王详细叙述如何与张献忠交易,用人口、铁器、火药换粮时,崇祯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但也没多说什么。

    高迎祥这伙人已经在机缘巧合下趟出条活路了河套垦区被他们拿下了,那里可有开垦二三百万亩良田的可能,养活几十万人不在话下。

    不过真到了高迎祥变成“河套高氏百万石”的时候,他还有没有造反的劲头呢?就算有,也不会当流寇了

    “陛下,”杨嗣昌见崇祯脸色稍缓,才小心翼翼地开口,“辽东最新密报。”

    “讲。”

    “黄台吉在朝鲜,手段愈发凌厉。他那‘文字狱’,不光杀人,更是抄家灭族,将朝鲜各地书院的田产、两班贵族的产业尽数没收,转为官田,直接征税。”

    杨嗣昌顿了顿,语气凝重:“此举……看似酷烈,却极大增加了后金的税源,削弱了朝鲜本土反抗力量。据报,普通朝鲜平民,因少了层层盘剥,短期内负担反而减轻,对后金统治的抵触有所减弱。黄台吉正借此更高效地编练朝鲜新军,征集粮草。其人力物力,聚集之速,远超以往。”

    王在晋补充道:“还有塞外军报,河套流寇已与林丹汗遗孀囊囊大福晋合流,其势大张,恐成西北巨患。”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但崇祯却是一脸平静——因为他遇到过更坏的情况!

    就在这时,一个司礼监太监轻步进来,呈上一份奏疏。

    “陛下,京西县知县吴伟业,呈报京西新区规划纲要。”

    崇祯接过那本规划纲要,起初只是随手翻着。可看着看着,他敲着案面的手指慢了下来,目光也凝住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7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