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的奋斗! > 第233章 一切,都是为让我大明子民,能活下

第233章 一切,都是为让我大明子民,能活下


天聪四年的十月,已是初冬。

    塞外的归化城,蒙古人叫作库库和屯,眼下被后金占着,成了阿巴泰这个奉命大将军的驻地。

    将军府的大堂里,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可室内的温度却依旧很低。阿巴泰裹紧了貂裘,还是觉得有点儿凉意。他脸色阴沉地喝了一大口马奶子酒,才觉得身子暖和了些。

    “孙传庭这明狗!”阿巴泰的嗓门极大,震得梁上的灰都往下掉,“趁着大汗领着主力在朝鲜抢食,他竟敢在大雪天往老子这边撞!还……还他娘的搞起了偷袭!黄沙堡丢了,下一步就是土默特川!可老子手里就千把真旗子弟,带着几千喀喇沁、科尔沁那帮墙头草,这仗可怎么打?”

    许是上次孙传庭的车阵给后金军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库库和屯这边的将帅都想当然地以为孙传庭出兵必是稳扎稳打,结果这位爷此番却搞起了雪夜偷袭!

    他环顾着坐下的人。左边是正白旗的蒙古固山额真武纳格,老脸皱巴巴的,眯着眼不吭声。右边是个汉人,穿着绸缎面的皮袄,正是范永斗——因着土默特川这边长期都有晋商活动,在黄台吉大举向内线进军之前,他就被派到紧挨着宣大的库库和屯,给阿巴泰当参谋了。

    “武纳格!哑巴了?”阿巴泰没好气地吼道。

    武纳格抬了抬眼皮,声音沙哑地回道:“大将军,明军这回,来者不善啊。他们打着那个‘忠义王’阿勒坦·彻辰的旗号,那是黄金家族的正统苗裔。草原上认的就是这个。真要让他们在土默川立住了脚,插汉部的遗老遗少,还有河套那边看风向的囊囊大福晋,保不齐全都得扑过去。到那时候,咱们在漠南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阿巴泰啐了一口:“屁的正统!虎墩兔憨死球了,留下个寡妇带着个吃奶的娃娃,谁知是哪儿来的野种!”他咬着牙道,“那个虎墩兔憨八个老婆都没怀上,就这个苏泰被押去见了崇祯就有了儿子,这难道不可疑吗?”

    武纳格和范永斗都摇了摇头——这事儿哪里可疑了?一点都不可疑!

    “大将军,崇祯对虎墩兔憨的这个儿子可是很不错啊!”范永斗慢条斯理地说道,“不仅出兵送他们母子回草原,还给了大明的郡王封号!而且给的那一大笔赏赐,听说都是从内帑里出的!您可知晓,这是为了什么吗?”

    阿巴泰哼哼了一声:“这不明摆着的事儿吗?”

    “贝勒爷您圣明!”范永斗笑道,“崇祯皇帝搞这么一出,心思深着呢。他抢这土默特川,可不单是为了对付咱们。”

    “啊?”阿巴泰斜眼看着他,一脸迷糊。

    “大将军您想,”范永斗身子微微前倾,“土默特川,水草好,地方大,早年也有过汉人种地,是有底子的。明朝要是占了这儿,屯上田,养上两三万兵,说不定都能自给自足。”

    他顿了一下,看着阿巴泰脸色渐渐沉重,接着说道:“这事儿要是成了,陕西、山西那边明朝边军的压力可就小多了。为啥?因为他们不用再死盯着北边防蒙古了!到那时候,崇祯就能把那些能打的西军,一拨一拨地往辽东、京师调!咱们将来要面对的,可就不是现在这点人马了。”

    阿巴泰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范永斗又添上了一把火:“更关键的是粮食。明朝的西北,今年旱得厉害,听说陕北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了!为啥会乱?没饭吃啊!而且大明西北为了防着蒙古,军镇设得太多,吃粮的兵丁也就多,靠在那些苦寒之地屯田根本不够吃,必须依赖陕西的民运粮来接济。可这几年,陕西是一年比一年旱……陕北今年更是颗粒无收,哪儿还有余粮输送给军镇呢?可这民运粮能停吗?显然是停不得的!

    停了,西北边军就得反!不停,陕西的百姓就得反!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把西北的边军调走一多半,而土默特川、插汉部,就是明朝西北边军能不能调走的关键,也是崇祯能不能收拾好西北烂摊子的关键……”

    他阴恻恻地总结道:“所以,这土默特川,咱们丢不起。丢了,就是帮崇祯解了套,给他续了命!”

    阿巴泰倒吸一口凉气,猛地站了起来:“照你这么说,这仗是非打不可了,还得打赢!可咱们……打得赢吗?”

    武纳格接话道:“打得赢。眼下这大雪天,明军的火器是厉害,可这鬼天气,火绳难点燃,火药也容易受潮。咱们的优势,是熟悉地形,还有……就是人多。”

    他说的“人多”,指的便是那些依附的蒙古部落。

    阿巴泰立刻明白了这仗该怎么打,他眼中露出凶光:“好!那就打!武纳格,你去催鄂尔多斯部、还有那些没跑干净的土默特人,把他们都赶过来当先锋!用他们的命,去填明军的枪炮!”

    他转向范永斗:“范先生,你路子广,给盯紧了孙传庭!”

    “大将军放心。”范永斗躬身领命。

    阿巴泰狠声道:“孙传庭,老子就在这雪地里会会你!还有那个小杂种,一并收拾了!”

    ……

    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这个初冬也一样寒冷。

    但紫禁城乾清宫的西暖阁里,地龙烧得暖和,门窗紧闭着,熏香袅袅。

    崇祯皇帝端坐在暖榻上,对面坐着首辅黄立极,两边是群辅孙承宗、杨嗣昌,下面是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几个大臣的脸上都没什么笑模样。

    “孙传庭的军报,你们都看过了。”崇祯开口,声音平稳,“黄沙堡已下,兵锋直指土默特川。漠南这事儿,关乎不小,都说说吧。”

    老成持重的孙承宗先开口了:“陛下,漠南苦寒,大军远征,补给线拉得太长。阿巴泰虽兵力不多,但狗急跳墙,不可不防。应严令孙传庭、大同的袁崇焕,务必要稳扎稳打,以招抚蒙古人心为上,万不可贪功冒进。”

    王在晋摇了摇头道:“兵无常势,水无定形,该不该稳扎稳打,孙白谷自有主张,中枢应当予以充分的信任。”

    杨嗣昌则最了解崇祯的心思,当下拱手道:“陛下,臣算过一笔账。土默特川若得,屯田有成,则陕、晋边镇的压力便可大减,边军若能东调,陕西、山西就不必再输送民运粮了,粮荒或可缓解。而且土默特川水草肥美,应该能安置不少流民,消弭内乱。此乃陛下‘以战代赈’方略的关键一步,此战纵有风险,也值得一搏!”

    他提及陕西粮荒,户部尚书毕自严的脸更苦了。

    “陛下,杨侍郎算的是长远之利,老臣……老臣说的是眼前火烧眉毛的急事啊!”毕自严的声音带着颤音,“陕西六百里的加急,陕北八月不曾下雨,秋粮……已是颗粒无收!如今饥民塞道,易子而食……若再无粮赈济,民变就在眼前!西北一乱,则全盘皆崩啊!”

    这话像块大石头砸在了暖阁里。连孙承宗和王在晋都沉默了。漠南的战略再好,也得有命等到收获的那天。西北要是现在炸了,就什么都完了。

    崇祯听着,脸上没有什么波澜。他拿起矮桌上温着的黄花梨保温杯,轻轻抿了一口枸杞茶。

    “毕卿所言,朕知道了。”他放下杯子,目光扫过众人,“西北的饥荒,朕比你们更急。”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了个似乎不相关的问题:“黄先生,藩王动迁之事,办得如何了?”

    黄立极一愣,忙答道:“回陛下,秦王、衍圣公已有奏报,周王、赵王、德王、鲁王……均已应诏,正在收拾行装,不日便可入京。”

    在场的几人互看了一眼,心里都在嘀咕。藩王入京是好事,可与眼前这西北饥荒有啥关系?

    崇祯看着他们疑惑的神情,嘴角微微动了一下,似有极淡的笑意。

    “诸卿可知,朕为何急着召他们入京?”

    没人接话。

    崇祯缓缓道:“周王叔,在开封素有贤名,心系社稷。朕想好了,待他入京,便以大宗正之名,加钦差衔,代朕……亲赴陕西赈灾。”

    这话一出,暖阁里静得鸦雀无声。几个大臣都愣住了。让藩王,还是周王这等亲王,去那饿殍遍野的险地赈灾?这.合乎《皇明祖训》吗或者说,符合靖难之役后的《皇明祖训》的精神吗?

    崇祯不管他们的惊讶,继续说道:“周王叔身份尊贵,他亲临灾区,手持朕的尚方宝剑,便可强令陕、晋的宗室、官绅、富户,开仓放粮!谁敢阳奉阴违,推三阻四,便是对抗朝廷,周王叔可先斩后奏!”

    他目光锐利起来:“由周王叔主持,一可显天家恩德,安抚民心;二可杜绝贪腐,让粮食真正落到灾民口中。这才是化解西北‘军民争粮’,平息民怨的救急之法!”

    关于在粮食总量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吃饭崇祯上辈子可是有经验的!所以他要加给周王的担子,比他现在说出来的更大.只是有些问题,现在还不方便说。

    他顿了一下,最后总结道:“漠南之战,是为我大明西北的饥民,从外面夺一碗饭吃。周王叔赈灾,是让我大明西北的饥民,从里面匀一口饭吃。”

    崇祯的声音沉静而坚定,在暖阁里回荡着。

    “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大明的子民,能活下去。”

    “吃饭,最大。”

    暖阁里良久无声。几位大臣这才恍然,皇帝的棋,下得比他们想得要远、要大。原来“藩王入京”这步棋,最终是落在了这里。

    旨意很快拟好,发了出去。

    北京的谋划,化作一道道文书,乘着驿马,奔向北方疆域的风雪之中。

    而库库和屯的军令,也随着快马,传向了散布在草原上的蒙古部落。

    土默特川广袤的雪原上,看似平静,却已是暗流汹涌。双方的庙算都已落定,接下来,就要用刀剑和鲜血来见真章了。

    风雪,已至。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9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