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的奋斗! > 第198章 孙传庭,出击!(第三更)

第198章 孙传庭,出击!(第三更)


崇祯三年的正月初三,大同镇。

    天刚蒙蒙亮,寒气刺骨。偏厢车营的中军大帐里,却已经聚满了人。呵出的白气,在帐内凝成一团团的雾。

    兵部侍郎衔、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孙传庭,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也是“清华园”的风格,上面的山川河流、城池关隘,做得极为精细,正是宣大一带的地形。

    大同总兵官曹文诏,还有车营、骑兵营、火器营的各部将领,都肃立在一旁,目光跟着孙传庭手中的竹鞭移动。

    “诸位,”孙传庭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一股力量,“过去两月,我等操练不休,所为者何?便是今日之战。”

    竹鞭点在沙盘上,从大同镇城的位置,缓缓向北移动。

    “虏骑之长,在于机动。我军若贸然轻进,必中其围点打援之计。故本督定策,行‘车营步进’之法。”

    他看向众将,目光锐利。

    “每日辰时拔营,行军十里,至申时必止。择地后,车辆首尾相连,环扣为城。随即掘壕立栅,构筑坚垒。次日,复行十里,再筑一垒。如此步步为营,如伸一拳,缓缓推向镇海堡。”

    参将孙应元忍不住问:“督师,此法虽稳,是否过于迟缓?镇海堡被围已久,恐军心不稳……”

    孙传庭看了他一眼,竹鞭重重敲在沙盘边缘。

    “迟缓?总好过冒进中伏,全军覆没!我军结车城而进,虏骑虽众,其奈我何?此非怯战,乃以我之长,克敌之短!镇海堡袁巡抚乃知兵之人,堡坚粮足,必能固守待援。”

    他顿了顿,竹鞭指向沙盘上代表后金军的红色小旗。

    “况且,我军此番对手,非同小可。细作探报,黄台吉坐镇归化城后,一直在想方设法整合漠南诸部,推行编旗授田之策,还企图和漠南诸部首领联姻,甚至还想将虎墩兔的遗孀们都纳入后宫,以此笼络插汉部的人心。此獠所图,非一时之掠,乃立国之根基!”

    帐内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

    曹文诏冷哼一声:“狼子野心!如此,更需早日击破,断其妄想!”

    “曹总兵所言极是。”孙传庭颔首,“故此战,关乎国运。胜,则漠南可争,虏势受挫;败,则宣大危矣。望诸君谨记,戒骄戒躁,依令而行。”

    他接着详细讲解了结阵、行军、扎营、遇敌时的各种预案。尤其强调了车上配备的斑鸠脚铳用于狙杀敌酋,一窝蜂用于压制冲锋,以及营属火炮的机动支援。

    众将领听得仔细,不时点头。这套战法,是孙传庭模仿戚继光的战法,在清华园讲武堂内带着清华一期的学员们反复探讨、演练后拿出来,专门反制建奴骑兵的。

    就在这时,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喧哗。

    一名亲兵快步进来,低声禀报:“督师,夜不收急报!”

    孙传庭眉头一皱:“带进来!”

    一名风尘仆仆、甲胄上沾满泥雪的夜不收哨探跌跌撞撞冲进大帐,单膝跪地,气喘吁吁地递上一封军报。

    “报——督师!总镇!桑干河北岸,紧急军情!”

    曹文诏一步上前,抓过军报,迅速展开。他只扫了几眼,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将军报递给孙传庭,声音低沉:“军门,黄台吉……动手了!”

    孙传庭接过军报,快速浏览,帐内鸦雀无声,只听得见他手指捏紧纸张的细微声响。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众将焦虑的脸。

    “探报,东虏驱赶大批蒙古牧民,在我大同东北八十里处,桑干河北岸的黄沙滩,抢筑堡垒!现已打下地基,虏骑巡弋,监工甚严。”

    “黄沙滩?”一位熟知地理的游击将军失声道,“那里是通往昂噶淖尔的咽喉要道!若让东虏在那里立起坚垒,如同在我军北上的路上,钉下了一颗铁钉!”

    “不错!”孙传庭声音陡然提高,“此堡若成,非但镇海堡将成为孤岛死地,我宣大防线,也会日日夜夜处于黄台吉的刀锋之下!”

    曹文诏“啪”地一拍案几,震得沙盘上的小旗都跳了跳。

    “绝不能让他得逞!必须在城墙立起来之前,给他砸个稀巴烂!部堂,下令吧!”

    帐内众将群情激愤,纷纷请战。

    孙传庭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再次看向沙盘,目光在鹰嘴崖和大同之间来回移动。

    沉默了片刻,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已是一片决然。

    “曹总兵!”

    “末将在!”曹文诏声如洪钟。

    “传令全军!取消休整,明日四更造饭,五更祭旗,兵发桑干河黄沙滩!”

    “得令!”曹文诏轰然应诺,转身就往外走,去传达命令。

    孙传庭又看向书记官:“立刻拟写六百里加急奏章,飞报北京,呈送陛下!奏明东虏筑垒之险恶用心,及本督为挽救危局,不得已提前出兵之缘由。请陛下圣鉴!”

    命令一下,整个“火车兵”大营,如同沉睡的巨兽,骤然苏醒。

    低沉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旗牌官骑着快马,在各营之间奔驰传令。士兵们从营房中涌出,军官的吆喝声,刀枪碰撞声,车马辚辚声,瞬间汇成一股紧张的洪流。

    孙传庭和曹文诏并肩走出大帐,开始巡视营盘,做最后的战前检查。

    他们先来到车营。只见一辆辆偏厢车整齐排列。士兵们正在仔细检查车轮、车轴,给骡马喂食精料。一些铳手在擦拭斑鸠脚铳长长的枪管,另一些士兵则将一窝蜂的火箭筒仔细捆绑固定在车架上。

    曹文诏走到一辆车旁,拍了拍结实的车厢,对身边的士兵笑道:“这榆木疙瘩,鞑子的马刀可啃不动!”

    一个老兵咧嘴一笑:“总爷放心,咱这车城结起来,保管让鞑子撞得头破血流!”

    孙传庭点点头,又走向骑兵营地。御前军骑兵营的士兵正在备鞍,检查马具。曹文诏特意在李鸿基那哨燧发手枪骑兵前停留片刻,查看他们腰间皮套里那短粗精悍的火器——这三个月,李鸿基麾下的燧发手枪骑兵又“进步”了,从一骑一枪,进步成了“双枪兵”,人数也增加到四百。

    “鸿基,你这‘短火铳’,关键时刻要给老子冲得上去,响得起来!”曹文诏叮嘱道。

    李鸿基抱拳躬身:“标下明白!定不辱命!”

    接着,他们来到一个隶属御前军的火器营。六门崭新的六斤青铜炮已经挂在骡马身后,炮身擦得锃亮。这种六斤炮是四斤炮的升级版,是京营炮厂用上等的青铜铸造,威力甚大。

    在炮队旁边,御营的长枪兵、刀牌兵和鸟铳兵正在检查武器,颇为严整。

    最后,他们巡视了庞大的辅兵队伍。这些大同籍的辅兵,装备虽不如战兵,但队伍井然有序。运粮的大车排成长龙,车上满载粮秣和弹药箱。许多辅兵肩扛铁铲、铁锹,步步为营、堡垒推进,就得靠他们的一铲一锹。

    孙传庭看到几名辅兵正在检查几门带有炮车的轻便铁铸将军炮,这种炮重约三百斤,能发射三斤左右的铅弹,是眼下能为车营所用的最合适的随行野战炮。

    这些炮是从大同镇库房中挑选出的老炮,虽非新铸,但质量尚可,用来打实心弹得悠着一点,不过打霰弹是不担心炸膛的,火力也是虎蹲炮那种“小胖墩”比不了的,每个车营都配备了十六门。

    孙传庭走过去,拍了拍冰冷的炮身,问一旁的炮队官:“这炮,演练时可曾试过?”

    炮队官赶紧回答:“回督师,试过了!用骡马拖曳,能跟上车队。打实心弹不敢多装药,只能打三百步,若虏骑冲近,换装霰弹,一炮能扫清一片!”

    孙传庭点点头:“好,够用了。此炮是我车营的锐矛。临阵时,务必将它们部署在车阵的关键处,让鞑子尝尝咱大明炮火的厉害!”

    巡视途中,他们听到不少士兵围在一起,听识字的人念《皇明通报》上关于朝廷开设贸易公司、太子即将诞生的消息。士气高昂,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和对朝廷新政的支持。

    这一套是崇祯“想出来”的,称为“教员下队”——就在选一些粗通文墨,能说会道的官兵,进行短期培训后,授予“教员”职位,拿百户的俸禄,放下去给兵士们“讲道理”。

    夕阳西下时,整个大营的战备工作已基本完成。

    孙传庭和曹文诏登上一处高坡,俯瞰着这片庞大的军营。炊烟袅袅升起,饭食的香气弥漫开来。但在这片看似平和的景象下,是压抑不住的肃杀之气。

    曹文诏望着北方逐渐暗淡的天际线,低声道:“部堂,此战若胜,北疆可安数年。”

    孙传庭双手负后,寒风吹动他的袍角。

    “数年?”他轻轻摇头,语气却异常坚定,“此战,非为安数年。是要告诉黄台吉,告诉天下人,大明筋骨犹在,锐意进取之心未死。自此以后,攻守之势,该易形了。”

    夜幕彻底降临。

    营地里点燃了无数篝火,但很快又按照命令逐一熄灭,只留下必要的照明。士兵们按照编制,井然有序地回到营帐休息,养精蓄锐。

    黑暗中,只能看到巡逻队火把移动的光点,听到远处传来的刁斗声。

    一辆辆偏厢车、一门门火炮,在夜色中静静地伫立着,如同蓄势待发的猛兽。

    孙传庭和曹文诏最后巡视了一圈,回到中军大帐前。

    “都安排妥当了?”孙传庭问。

    “妥当了。”曹文诏答道,“各部皆已待命,只等天明。”

    孙传庭抬头,望向北方漆黑的天幕。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63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