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又见火车兵(第二更,求追订)
推荐阅读: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元始金章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开荒:逍遥山农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无头仙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库库和屯城。
黄台吉高坐在汗宫之中,看着底下黑压压一片新归附的蒙古台吉。酒肉香气混着羊膻味,飘满了大殿。他脸上没什么笑模样,平静得像块冰。
酒过三巡,他放下银杯,开了口,说起了流利的蒙古话。
“漠南的仗,打到现在,也该歇歇了。”
众人都停下杯箸,望向他。
“刀兵一起,牧民受苦,草场染血,不是长生天愿见的。”黄台吉目光扫过众人,“本汗思量着,该正式和明廷的小皇帝讲和。以长城为界,各守太平,让百姓能喘口气,如何?”
底下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刚打完胜仗就求和?这大汗的心思,让人摸不透。
黄台吉不理会,直接点将:“希福!”
“臣在!”希福赶紧出列。
“你挑几个土默特部的台吉,分三路去。”黄台吉吩咐着,像在说一件平常事,“一路去河套,找囊囊福晋。告诉她,只要带着部众来归,本汗的侧福晋之位,虚席以待。”
“另一路,去大同明朝官衙,把本汗议和的意思,正正经经递过去。”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了些:“第三路,去镇海堡,见苏泰。”他特别加重了语气,“告诉她,大金与大明议和在即,崇祯皇帝还忙着他的新政,绝不会为了她一个蒙古妇人,跟本汗动刀兵。让她看清形势,别再心存幻想了!”
“喳!奴才明白!”希福领命,退下去安排。
宴会散后,黄台吉只留下希福、阿巴泰、岳托几个心腹。
阿巴泰性子直,忍不住问:“大汗,您真要跟南朝讲和?”
黄台吉嘴角扯出一丝冷笑,哪还有酒席上半点平和。
“讲和?那怎么可能?”
几人面面相觑。
“本汗这是给崇祯小儿画一张饼!”黄台吉手指敲着桌面,“况且那崇祯,阴险狡诈,会真心跟我和谈?他必定借着这和谈的由头,抓紧时辰,加固宣府、大同的边墙!”
他站起身,走到挂着的巨幅地图前,手指从山海关一直划到大同。
“你们看,从山海关到大同,延绵两千多里长城。他崇祯有多少兵?处处设防,就是处处薄弱!他若听说我要议和,必会和本汗虚与委蛇,同时调整布防。而只要本汗驻扎在库库和屯,他的兵马一定会重点布防大同。”
他的手指猛地戳向宣府、蓟镇的方向。
“等他精兵强将都调去了大同,这里,还有这里,必然空虚!本汗议和,就是为了让他调兵!等他部署停当,我军养精蓄锐完毕,便可绕道宣府或蓟镇,直捣京畿!这,才是本汗的真正意图!”
阿巴泰几人恍然大悟,齐声道:“大汗圣明!”
黄台吉哼了一声:“崇祯小儿,定然也在给本汗画饼。就看谁的饼,最后能烙熟,能充饥了!”
北京城,西苑清华园。
水面上结了层薄冰,园子里静悄悄的。一处暖阁里却灯火通明,人影晃动。
崇祯捧着他的黄花梨保温杯,站在一座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山川河流、城池关隘,做得极为精细,正是宣府、大同一带的地形。
兵部尚书王在晋、侍郎杨嗣昌、新任兵部侍郎孙传庭、将领曹文诏、孙应元、提督太监徐启年,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忠贤,都肃立在一旁。
沙盘上,代表镇海堡的小木块,孤零零地插在昂噶淖尔边上,周围插满了代表后金军的红色小旗。
“黄台吉的议和条件,你们都知道了。”崇祯开口,声音平静,“这次可不是放话,是来了土默特台的台吉,还带了黄台吉的手书,算是相当正式了。说说吧,怎么看?”
王在晋先开口,语气沉重:“皇上,虏酋此举,太过反常。刚获大胜,反而求和,其中必然有诈。然其既开口,或可遣一介之使,虚与委蛇,为我整顿边防争取时日。”
杨嗣昌补充道:“王部堂所言极是。然即便议和,边备亦不可松懈。尤需警惕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崇祯点点头,目光转向曹文诏和孙应元:“二位将军,若真要解镇海堡之围,该如何用兵?”
曹文诏是山西沁水人,对大同一带极为熟悉。他踏前一步,指着沙盘:“陛下,镇海堡离大同边墙不过百里。然塞外平原,利于虏骑驰骋,我军若贸然出击,恐遭围点打援。”
他拿起几面代表明军的小蓝旗,从大同镇城开始,一路向北插。
“臣与孙将军议过,或可采取‘堡垒推进’之法。待开春后,发精兵三万,每日结阵而行,只进十里。抵达之地,立即掘壕立栅,筑成坚垒。次日再行十里,再筑一垒。步步为营,如同伸出一只拳头,缓缓推向镇海堡。如此,虽耗时两月,却可稳扎稳打,让虏骑无处下口。”
孙应元也附和道:“曹将军所言甚是。此法虽慢,却可保万全。”
杨嗣昌却皱起眉头:“曹将军,此法稳妥。然三万大军,耗时两月,粮饷耗费如山。且大同边镇是贫瘠之地,还能承担数万客军的粮草?”
曹文诏一听,声音提高了些:“杨部堂!末将便是山西人,深知边事!大同军底子不差,向来敢战!所欠者,唯足粮足饷与一良将耳!若陛下信重,予我等时日整饬,必能练出一支劲旅!如果多用大同当地兵马,所需的粮秣自然就少一些,逼近那些兵马就是不出击,也是要吃饭的。”
崇祯看着沙盘上那条由蓝旗标出的、缓慢却坚定的路线,沉默片刻,问道:“三万大同边军,两三月光景,能整顿妥帖吗?”
阁内安静下来。这是个现实难题。
这时,一直沉思的兵部侍郎兼协理京营戎政孙传庭踏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曹将军所言‘步步为营’,乃老成持重之策。然臣以为,可在此策之上,更求精进,以克制虏骑之长。”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这位新京营(御前亲军)实际上的一把手。
孙传庭手指沙盘上大同以北的旷野,声音沉稳:“塞外平原,虏骑往来如风,我军步兵结阵而行,虽稳却慢,且易被其轻骑袭扰辎重。臣在地方,曾思得一法,或可一试。”
“请讲。”崇祯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此法可称为‘火车兵’。”孙传庭清晰地说道。
“火车兵”崇祯马上就想起什么是“火车”了当然不是那种在铁轨上轰隆隆奔跑的火车,而是孙传庭上一世拿来对付李自成的一种车营战术。这种战法一度打得李自成难以招架,可惜在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再出潼关去和李自成决战时遇上了秋雨泥泞功亏一篑啊!
不,不是功亏一篑,而是那时候的大明容错率太低!那个崇祯,他不会收议罪银,不会拿赎罪田,不会抄王爷的家,不会吃“海贼娘”的软饭,也不知道帮朝鲜李王卖国,更不会做局坑衍圣公。
实在是太善了帝善要亡国啊!
崇祯深刻反省的时候,孙传庭接着又道:“所谓火车,乃是一种战车。此车需造得坚固,车厢有护板,可载粮秣、军械。行军时,车辆首尾相连,环扣成城,士卒藏于车阵之内,火器列于车阵之上。虏骑若来冲阵,我车城已成,火铳、火炮齐发,可使其无从下口。”
他继续阐述,思路缜密:“待安营扎寨,车辆本身便是现成的营墙,可省去许多立栅掘壕之功。更重要的是,火车可以和京营炮厂改良的虎蹲炮配合使用,威力更大。再配以鸟铳手轮番射击,佐以长矛手、刀盾手护卫,则车营便是一座移动的坚城。每日推进十里,扎营时车城即堡垒,虏骑纵有十万,亦难撼动分毫!”
杨嗣昌听到“改良虎蹲炮”、“特制战车”,眉头皱得更紧,这显然比单纯的筑垒更要花钱。但曹文诏和孙应元等将领的眼睛却亮了,他们都是久经战阵之人,立刻意识到这种战法在野战中对付骑兵的巨大优势。
崇祯看着沙盘,仿佛看到了无数战车结成坚城,在草原上缓缓移动的景象。他缓缓点头,问道:“若依此策,需要多少时日打造战车、炮械,整训士卒?”
孙传庭略一估算,答道:“若陛下倾力支持,大同本地工匠可赶制战车。虎蹲炮在大同和京营中都不缺,只需要打造轮子炮架即可。臣以为,三个月内,可练成一支万人车营,堪为大军先锋壁垒!”
崇祯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提出具体可行方案的孙传庭和跃跃欲试的曹文诏身上,不再征询意见,而是直接下达了决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器械亦为重中之重。朕看,不必再议了。”
“孙传庭。”
“臣在!”孙传庭踏前一步。
“朕着你以兵部侍郎衔,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赐尚方剑,准你便宜行事!大同边镇的整顿,特别是这‘车营’的编练、战车打造与火器改良事宜,朕就全权交给你了!”
“曹文诏。”
“末将在!”曹文诏声如洪钟。
“朕授你大同总兵官,整饬兵马,编练新军!你要全力配合孙侍郎,给朕练出一支能结车城、出塞野战的劲旅来!”
“再调御前亲军前军万余人,即日开赴大同,归孙总督节制,以为骨干,提振士气!”
他顿了顿,继续道:“朕再从内帑拨银三十万两,充作犒赏有功将士的赏银,其中十万两,专项用于战车制造与火器改良!”
自打吃上了软饭,崇祯的手面是越来越大了!
一直垂首不语的魏忠贤,听到又要动内帑,而且一下就是三十万两,还专门拨巨款造车造炮,忍不住抬起眼皮,小心翼翼地插话:“皇爷,内库里的存银这半年开销甚大,这大同开拔又要三十万两,进项却.老奴是怕,坐吃山空啊。”
说着话,魏忠贤有些担心地看了看崇祯的腰子——他已经很多年不近女色了,但也知道那事儿伤身啊!
崇祯瞥了他一眼,嘴角泛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冷笑:“魏大伴,你的担心,朕晓得。不过,这银子,该花就得花。千金散尽还复来嘛。”他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宫殿的墙壁,望向了南方,“放心,很快就有人给朕送一大笔银子来了。”
魏忠贤先是一愣,随即看到崇祯这次没有习惯性的按腰子,立刻明白了这“送银子的人”,应该是马上就要来北京“献忠”的衍圣公孔胤植——这个饭可不软!他连忙躬身:“皇爷圣明!是老奴眼皮子浅了。”
崇祯不再提钱的事儿,转而看向沙盘,手指轻轻敲着边缘,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了,黄台吉给朕画了一张‘议和’的饼,礼尚往来,朕也得回敬他一张才是。派个机灵点的人去,跟他谈,条件不妨开得高些,要沉住气,慢慢磨。”
王在晋、毕自严等文官面面相觑,这等需要既懂军事又擅机变、还要能屈能伸与敌酋虚与委蛇的差事,风险极大,一时都不敢轻易举荐。
就在这时,魏忠贤再次开口,声音带着十足的把握:“皇爷,若是要寻个机灵人,老奴倒想起一个现成的人选。“
“哦?谁?“
“提督净军太监刘应坤。”魏忠贤细数道,“此人久在边镇,熟知虏情,脑筋活络,口齿便给,更难得的是对皇爷一片忠心。由他出面,与那虏酋周旋,再合适不过。正好可与孙侍郎、曹总兵同路赴任,彼此也有个照应。”
崇祯略一沉吟,便点头准奏:“好!就依你所奏。着刘应坤为议和使,前往大同,具体如何行事,朕会另有密旨给他。”
他最后扫视全场,语气斩钉截铁:“对外,给朕大肆声张!就说为京营主力西调,就是为了给和局撑腰的!朕要让黄台吉清清楚楚地看到,我大明的重兵,已经摆在了他眼前!”
“臣等遵旨!”孙传庭、曹文诏等人轰然应诺。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63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