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王爷,根据祖制,您得保卫太原!(
推荐阅读:诸天,从小李飞刀开始 元始金章 大唐:刑部之主,不科学破案 斗罗:绝世之永世曦光 开荒:逍遥山农 道友托孤:从养成妖女开始长生 堑壕大栓与魔法 无头仙 我有无限死士,暴兵横推诸天 无尽海洋:从独木舟开始逃生
崇祯二年正月十五,黄河早就封透了。
河面上的冰,厚得都能跑马。从陕西府谷县到山西保德州,往日里浪涛滚滚的天堑,变成了一条灰白色的坦途。
就在这天夜里,火把的光亮在河西岸聚成了海。
人喊马嘶的声音,打破了冰河的沉默。成千上万的人影,裹着破旧的棉袄,拿着各式各样的家伙——从锈蚀的腰刀到削尖的木棍,乱糟糟地踏上了冰面。脚步杂沓,像闷雷一样滚过黄河。
带头的是几条精壮的陕北汉子,护着一个身材魁梧的头领。正是王嘉胤。
他回头望了一眼漆黑的西岸,那里还有官军的营火,但离得已远。孙传庭那尊杀神,总算没逼得太紧,或者说,是故意留了这条东去的路。
“快!过河!到了山西,就有饭吃!”王嘉胤吼了一嗓子,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传开。
流民大军像决堤的洪水,涌过了黄河。
保德州的几营老弱如何挡得住这数万饿红了眼的人?只能死死闭了城门,眼珠子看着来自陕西的流民大军打城外浩浩荡荡通过。
而流寇入晋的消息,像一阵风似的,转眼就刮进了太原城。
第一个接到六百里加急军报的,是巡抚宋统殷。
他刚起床,正端着参汤,还没喝进口,报信的塘马就直接撞进了巡抚衙门的大堂,人是滚下马的,嗓子都喊劈了:“抚台!抚台大人!不好了!流贼……流贼王嘉胤,踏冰过河,打保德州城下通过,正往岢岚方向去了!”
宋统殷手里的官窑瓷碗“啪嚓”一声掉在地上,参汤泼了一身。
他脸色煞白,手指着外面,嘴唇哆嗦着,半天才喊出来:“快!快紧闭四门!全城戒严!还有……备轿!本抚要立刻去晋王府!”
几乎是前后脚,太原知府孙朝觐也得了信。
他正在后衙用早饭,一听心腹家人说完,筷子就掉在了桌上。他猛地站起,又跌坐回去。
“多少人?到底有多少人?”
“回……回老爷,探子说,漫山遍野,数……数不清,怕是好几万!”
孙朝觐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碗碟乱跳:“宋统殷!庸才!误国!竟让流寇如此猖獗!”他喘着粗气,“更衣!本府要去见王爷!再去打探,贼兵到哪儿了!”
最乱的,当然是太原城中心的晋王府。
王府长史连滚爬爬地冲进银安殿时,晋王朱求桂正由几个侍女伺候着,试穿新做的貂裘。他虽胖,却怕冷,这腊月天里,殿里四个炭盆烧得通红。
“王……王爷!祸事了!”长史扑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流贼……流贼王嘉胤,过黄河了!好几万人,奔着太原来了!”
朱求桂脸上的肥肉猛地一抖,刚披上的貂裘滑落在地。他一把抓住长史的衣襟:“你说什么?过了黄河?偏关呢?宁武关呢?张总兵的兵呢?”
“王爷!贼寇是从保德过来的,绕开了关隘,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到眼皮子底下了!”
朱求桂腿一软,瘫坐在铺着锦垫的椅子上,面如死灰。好好的大明天下,怎么就出了几万人的流寇大军?而且你们陕西的流寇不去西安找秦王的麻烦,来山西找我晋王干什么呀?我又没得罪过你们!
“快……快给北京上奏!用最快的马!告诉皇上,告诉皇上大事不好,太原要没了!让他发兵!发兵来救!”他带着哭腔嘶吼,浑身肥肉都在颤抖。
恐慌像水泼进了热油锅,瞬间炸遍了全城。
那些住在太原城里的辅国将军、奉国中尉们,各个郡王府的子弟,全都慌了神。这些人虽然都挂着“将军”、“中尉”的武官衔,但一个个的却没有什么武力值,更没什么军事组织,听见有流寇要来太原,其中一部分特别没出息的就跑去晋王府哭丧了。
太原城,这座山西的中心,大明的重镇,一瞬间就像被抽掉了主心骨。
天,好像真的要塌下来了。
乾清宫的西暖阁却亮着灯。
窗户关得严实,厚重的帘子也放下了,把寒气挡在外头。几个鎏金炭盆烧得旺,屋里暖得让人有些发闷。
崇祯皇帝没穿龙袍,只一身蓝色的直身棉袍,坐在御座上。桌上摊着几份题本,他手里也拿着一份,却没看,眼神望着窗格子外头黑漆漆的夜。
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垂着手,站在一边。底下,七八位重臣,阁老、部院、勋贵,按着品级坐在绣墩上。
没人说话。
崇祯把目光收回来,扫了众人一眼,最后落在王承恩身上。
“大伴,”他声音不高,显得非常淡定,“把山西那几份本子,给先生们说说。”
“奴婢遵旨。”王承恩躬身应了,上前一步,从袖子里抽出三份题本,一一打开。
“万岁爷,诸位老先生,这是刚到的六百里加急。”
“头一份,山西巡抚宋统殷的。”
王承恩的声音听着有点焦虑:“宋抚台奏称,流贼王嘉胤部数万,自陕入晋,连陷州县,兵锋直指太原。臣虽督率官兵竭力堵截,然贼势浩大,太原危如累卵。乞陛下速发天兵,以解倒悬。”
暖阁里更静了。兵部尚书王在晋的眉头拧成了疙瘩。
“第二份,太原知府孙朝觐的密奏。”
王承恩顿了顿,继续念。“孙知府言,总兵张鸿功御敌无方,致有今日之祸。更闻有官军驱贼入晋之疑,致使三晋震动。乞朝廷速派真兵强将,并彻查驱贼之事。”
这话就有点重了。几个大臣交换了下眼神。孙承宗耷拉着眼皮,像是睡着了。钱谦益轻轻哼了一声。
“第三份,晋王府长史代奏。”
王承恩念到最后一份,语气似乎放缓了些。“晋王殿下言,贼氛猖獗,太原城防单薄,王府上下数百口性命系于一旦。伏乞陛下念及骨肉,速遣劲旅护佑亲藩!”
念完了。王承恩合上题本,微微躬身,退后一步,又变回了那个影子。
暖阁里,只剩下呼吸声。
崇祯没说话,拿起桌上的黄花梨杯子,抿了一口温茶。
他看向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卿,你是管钱袋子的。说说,要是调兵入晋,这饷银,从哪里出?”
毕自严像是被针扎了一下,赶紧出列,苦着脸开始哭穷。“陛下!辽东、蓟镇、宣大,各处饷银尚且拖欠……国库,国库能跑老鼠了!这开拔银、行粮、赏银……臣……臣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必哭穷”管着的太仓库肯定是没银子的——这其实是崇祯的“制度性安排”!北方五省的辽饷加派一免再加上改折为粮,太仓的窟窿就是一年三百万两!要平衡,就得崇祯拿承运库的银子来补。
而崇祯先把皮球踢给他,其实就是不怎么想出兵护藩。
礼部侍郎钱谦益忍不住了,出班奏道:“陛下!太原乃北方重镇,晋王乃陛下堂兄,岂容有失?纵然艰难,亦当急调大同、宣府兵马南下驰援!若坐视亲藩陷于险地,天下人将如何看陛下?如何看朝廷清议?”
他这话,站着讲道理,却轻飘飘的。
兵部尚书王在晋这时缓缓开口:“钱侍郎所言有理,太原不能不救。然,宣大之兵,首要在防虏。女真动向不明,若轻调重兵,九边有隙,后果不堪设想。且王嘉胤部流窜不定,我军劳师远征,恐疲于奔命,反为其所乘。”
王在晋当然明白崇祯的心思.孙传庭、曹文诏、周遇吉可是领着一万多御前军跟在这股流民后面呢!
驱贼入晋可不是传闻!
孙承宗则沉着张脸接口道:“本兵说的是啊!再者,观宋统殷、孙朝觐奏报,山西军政废弛,已非一日。流寇入晋如此顺利,其责不小。”
话说到这儿,好像进了死胡同。没钱,兵不好调;山西本地官又指望不上。
暖阁里又闷了下来。
崇祯放下泡了枸杞茶的黄花梨保温杯,目光落在杨嗣昌身上,这个从从朝鲜回来后就晋升兵部侍郎的杨嗣昌就是他的托!
“杨卿,”崇祯点名了,“你也是知兵的,有何见解?”
杨嗣昌深吸一口气,出班躬身。“陛下,诸位老大人。”他先环顾一礼,然后直起身,声音清朗起来。
“诸公皆忧心国事,所言俱是持重之论。然,嗣昌斗胆一问:为何我大明拥兵百万,却每每被数万流寇牵着鼻子走?为何一处有警,便需从他处拆补,致使天下疲敝,贼势愈张?”
他没等人回答,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大明舆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太原的位置。
“根子在于,我等后人,没有谨遵《皇明祖训》!”
他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太祖高皇帝封建诸王,本意即为‘藩屏帝室’!亲王于封国,有守土安民之责!如今贼寇临城,正该是晋王殿下率领宗室、鼓舞士民,保境安民之时!岂能事事仰赖千里之外的客兵?岂能坐等朝廷本就捉襟见肘的饷银?”
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水里。钱谦益脸色一变,就要反驳。
杨嗣昌不给他机会,语速加快。“《皇明祖训》有云:‘藩王得备护卫……凡王国有警,必先统率护卫军剿之!现在太原有警,正是晋王遵循祖训,守土安民之时!”
他转向崇祯,重重一揖:“陛下!当此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臣恳请陛下,明发上谕,申明祖制,责令晋王权宜行事,可于封国内募壮丁,缮甲兵,以卫社稷!同时,朝廷遣一良将,率精兵一支入晋,非为代庖,实为督导、协防!如此,名正言顺,权责一体,方是解困之道,更是长治久安之基!”
他说完了。暖阁里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明白了。这是崇祯爷要进一步推动“移藩填川”了——藩王要去川南、贵州、云南那些地方镇守,就得有护卫啊!
之前崇祯爷推“移藩填川”的时候,东林党的魏照乘还拿恢复护卫的事儿了顶一把,差点“弄炸”了廷议。
现在崇祯小爷让他的心腹杨嗣昌出来继续推.这事儿怎么办?当时朝中的东林君子们为了搅合了“王爷下江南”的局,都是赞成恢复护卫的。
现在再要反对恢复晋王护卫不合适吧?
眼看要冷场。
崇祯终于慢慢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看着太原,又看看西安,最后目光扫过整个北方。
“杨侍郎之言,”崇祯缓缓道,“深合朕心,亦合太祖封建之本意,也和日前魏照乘所提重建护卫之议雷同。”
“当时诸位先生大多赞同重建护卫,只是要加以限制.其一,该藩王必须自愿请缨;其二,该藩王必须素来忠谨守法,无任何劣迹前科;其三,护卫之设,须有严格规制,兵员、粮饷、驻地皆由朝廷核准节制.只是数月以来,并无一王请缨。”
“可如今,贼寇马上就要兵临太原,晋王叔祖再不请缨,可就要违反《皇明祖训》了!武清侯,亲王违反祖训,该当何罪?”
崇祯给了担任宗人府丞的武清侯李诚铭一个献忠的机会!
“应当削爵废为庶人!”李诚铭马上挺身“献忠”。
底下的重臣们一时间都有点同情晋王了!他要办了护卫,必然会被填去四川、贵州的大山里。要不办根据朱元璋二百多年前的祖训,就得去凤阳高墙了。
“好!”崇祯点了点头,“那就拟旨吧军情紧急,朕就下特旨了!”
阁臣们连忙躬身。
“第一道,申诫山西巡抚宋统殷、总兵张鸿功剿抚无力,令其戴罪立功,若太原有失,严惩不贷!”
“第二道,明发天下,重申《皇明祖训》藩王守土之责!告诉天下人,大明的亲王,不是只会吃饭的!”
“第三道,着兵部侍郎杨嗣昌,为钦差大臣,明日即持朕手谕,前往太原,宣谕晋王,督导防务!”
“第四道,司礼监掌印魏忠贤不必陪秦王来京,立即前往太原与杨嗣昌一起辅佐晋王!”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66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