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韩李治夷
推荐阅读:摸鱼修仙:我成天道巡查使 最长的河 我将以女友形态出击 异界骨龙操作指南 科举:你举族托举,我有百万图书 错上花轿:霸道将军不好惹 恶魔圣经 小师妹是废材,但她命好啊! 及笄日,我听见未婚夫要灭我满门 北狄之北是狼族
又过了几天有两艘大船开到苏伊士湾,其中一条大船对着引水渠的入海口就开始工作起来。原来大船的前段有个巨大的螺旋形钻头,将前方的泥土全部钻碎,然后再左右拓宽,足够一条大船的宽度。
这艘船原来是蒸汽动力的挖泥船,挖土的效率确实比人高多了,挖泥船挖了一阵,又退了出来。一帮战俘赶紧带着推车将挖松的土挖出来运走,由于这些土已经挖松,战俘们只需运土,活轻松了不少。
韩愈看第一艘船获得成功,又指挥将第二艘船往里面运。众人在岸边铺设了很多圆木,另外一艘船开到原木附近,然后韩愈又让人驱赶来几十头大象,每个大象套上一个粗大的缆绳,缆绳连着船体。
韩愈一声令下,象夫们开始驱赶大象往岸上拉。在众多大象的集体用力下,一艘挖泥船开始压着一排圆木逐渐上岸。挖泥船上岸以后,另有一批人赶忙搬运圆木,再铺到船体的前侧,又铺出一个轨道。象夫继续驱赶着大象前进。
就这样不断地一点点前进,这些大象终于将这艘挖泥船拉到大苦湖边。又经过一番努力,这艘挖泥船终于进入大苦湖。
这艘挖泥船进入大苦湖之后,继续向北行驶,到了引水渠的位置后,又开始挖泥,挖了一阵后,其他战俘在往外运送泥土。
在两艘挖泥船的参与下,最难的挖土劳作被替代了,战俘们只需运土就好,整体速度是以前的三四倍。
当然,越往里面挖,水位越高,所以挖了一段后,会设置一道堤坝,堵住运河,防止运河里的水全部流入大海,保证挖泥船有一定的吃水位。
在訾臻涛负责的北段,有一段是盐碱地,地质特别硬,韩愈也是大手笔,调来大量的炸药,凡是太硬不好挖的,就用铁杵打洞,然后埋设炸药爆破,民夫只用负责清理浮土就行。
韩愈这样搞,速度的确快了不少,但是又是增加机器,又是增加民夫,成本也是高了不少,朝廷拨的那些钱眼看就要不够了,没想到韩愈不以为意,似有成竹在胸。
过了几天林如贤受韩愈之邀,来到苏伊士城,韩愈带他参观了苏伊士运河的施工现场,向他讲解了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的巨大效益。
林如贤长期从事商贸生意,自然知道航道的重要性,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咽喉锁钥之地,一旦开通,经济效益巨大,这个账他自然能够算明白。
韩愈看时机成熟,主动邀请林如贤出资加入修建苏伊士运河,一旦运河修通以后,官府将运河前几年的运营权交给林如贤的公司,后面还可以酌情延期。
韩愈还暗示,蔡耀宗和罗飞来也有意涉足苏伊士运河的运营权,还请林如贤早做决定。
林如贤粗略算了一下,开挖苏伊士运河是朝廷的重点工程,各项保障都由穆庭路负责,自己只需出资就行,这个买卖合算,便不再犹豫,当即表示拿出一百万贯资金,作为第一笔投入,后续还会增加投入,直到运河开挖成功。
韩愈趁热打铁,邀请林如贤共同拟了了一个合约,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合作期限等,然后就正式签约。
有了技术、资金还有激励性的措施,苏伊士运河开挖的进程明显加快,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三四年就能开通。
原来当监工的三个羌戎团,有一个被调回守卫开罗,剩下的两个被起义人员打残了,只剩下三千来人,韩愈将他们重新编成一个团,不再担任监工,而是作为运河的保卫力量,驻守伊斯梅里亚。
韩愈另外从羌戎族群里抽调一万多肯听话、会管理的人员,到运河区担任监工和管理人员,指挥这十几万民夫和战俘工作。
这些羌戎族前面被韩愈打压,心里憋着一股气,后面发现韩愈还是为他们着想,搞了一万多岗位给他们,心里当即就好受多了。
韩愈建立各郡的边境后,夷人不得出境,韩愈就鼓励羌戎人开展跨郡贸易,远途贩运货物,虽然辛苦,但是靠赚中间的差价,也能获得不菲的收益。
韩愈还承诺,一旦苏伊士运河修通以后,运河的管理和运营人员大量使用羌戎族,只有羌戎族不要的体力岗位,才会考虑夷人,羌戎族听了更高兴。
韩愈认为,为官之道就是要推陈出新,不能死盯着那些存量的利益。华、襄、夷三族之间不是零和游戏,只要施策得当,完全可以增加总的收益,让三族都可以沾点光,底线是不能掠夺夷人的利益。
李德裕到了朱达路以后,对这里的氛围是极为不满,认为朝廷很多的政策没有得到执行,官员懒政的现象特别突出。
李德裕将五人政务会成员召集起来,对他们一一问话。
李德裕问凤岐山:“朱达路的宗教改革是怎么抓的,怎么演变成牂牁族打砸哄抢夷人的婆罗门寺庙,分管宗教事务的按察使到底发挥了什么所用?”
凤岐山有点局促:“下官以为,宗教都是发自本心,官府不应该过分干预,各信各的就好,没想到两教发生了冲突,实乃始料未及。”
李德裕冷冷说道:“好一个始料未及,打砸第一个婆罗门寺时始料未及,都砸了那么多寺庙,还是始料未及吗?这次夷人大规模起事,就是因为牂牁族打砸他们的寺庙,哄抢其中的财物,听说有些财物还孝敬给了高级官员,不知凤大人有没有份?”
凤岐山额头有些冒汗了,连忙说:“下官只是失察,岂敢卷入这种违法之事。”
李德裕不再理他,转头问厉广荣:“厉大人是负责抓经济的,不知道朱达路的经济是怎么抓的,有什么起色?”
厉广荣也紧张了:“卑职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朱达路有啥矿藏或者优势产业,确实不好弄,故而没有采取大的动作。”
李德裕说:“经济上不好发展,还有理由,那些牂牁族搞一些空壳商户交给夷人经营,你不知道吗?很多牂牁人违规到农村霸占、购买土地,你不知道吗?这样砸了夷人的饭碗,夷人能不叛乱吗?”
李德裕一通猛说,把厉广荣说的低头不语。
李德裕又把矛头对准姜赢山:“姜都统,当时王大人将设置边界的任务交给你,你是怎么弄的,夷人穿越边界就像是走亲串户,所谓边界形同虚设,如果边界管控到位,夷人的暴乱绝不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
姜赢山有些委屈:“当时王大人说,大规模设置边界,需要征发很多土地,官府需要投入很多财力、人力,觉得意义也不大,当时就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李德裕说:“在夷人地区,华襄两族少,夷人数量多,只有把他们分割隔离起来,才能削减其力量,便于各个击破,你们把朝廷的政策当儿戏,随意摈弃,简直是胡闹。”
姜赢山被骂的也不吭气了。
李德裕最后又开始说学政欧正嵘:“我们朝廷要在朱达路建立稳固的统治,就要教化襄人和夷人,目前朱达路已经建立两年了,襄、夷学校办理了几所?”
欧正嵘说:“路的经济发展不好,给予的教育经费有限,目前只是在显德府建立了几所襄人学校,其他地方的学校尚未建立起来。”
李德裕说:“当初朝廷在元和17年打下符真路,学政蒋文辉用了一年就把襄夷学校全面建立起来了,你这都两年了,才建了几所学校,是准备十年八年才全部建成?”
欧正嵘也被怼的没话说。
最后李德裕严肃地说:“朱达路出了这么大的变故,一是官员的懒政、惰政,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二是过于纵容牂牁族,任由他们胡来,最终背锅的还是朝廷,你们真是糊涂透顶。”
厉广荣反应比较快,立即说:“听了李大人的话如醍醐灌顶,我们过去的认识确实有很多偏差,以后还请李大人拨乱反正,我们一定跟着你把朱达路建设好。”
欧正嵘也跟着表态:“其实卑职原计划就要在下半年开办一些学校,卑职一定把这些事办好,到时还请李大人指导。”
凤岐山和姜赢山则是站在那里没吭气,似乎还有点不服气。李德裕想姜赢山好歹是用战功换来的,自己不好动,你凤岐山也没见有啥特别的本事,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行就挪窝。
至于王之孝留下的烂摊子,李德裕还是要管,李德裕先抓两个首要问题,一是牂牁族全面往城市收缩,绝对不能再超出范围居住,二是大规模的厘清建设郡界,然后完全封死,只留下少量出入口。
第一个措施很好执行,那些跑去农村的牂牁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抢,这次都怕了,纷纷迁回城里,再也不敢去农村充大爷了。
第二个就比较难办了,需要占用不少山林和良田,最后李德裕参照张广孝的做法,将有农田的郡界定为一丈宽,有山林河流的地方适当放宽,在郡界全部种上刺树、荆棘,使人无法通过。
李德裕还把符真路的办法引进过来,采取大规模的举报制度,凡是举报有人越界属实的,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对越界人进行重罚。这个办法不难,就是前任官员太懒,一旦认真实行起来,效果很好,夷人跨郡活动的行为很快就被制止住了。
李德裕认为朱达路最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经济起不来,三族共享收益就是一句空话。李德裕发现朱达路其他地方都不行,锡兰郡倒是独树一帜,小日子过得很好。
李德裕将郑亚召到显德府,跟他探讨经济发展之道。
李德裕说:“遍观朱达路各郡,唯有锡兰郡的经济发展最好,内部也比较和谐,一点没被这次叛乱影响,郑太守有何妙招?”
郑亚也听说新来的总督雷厉风行,是个干事业的人,就诚恳地说:“俗话说:穷山窝里也能刨出二两金,何况是这么大的朱达路,都是前人太懒,不去思考,不去想办法,就等着经济会自己发展起来。”
李德裕听他话中有话,就问:“以郑太守之见,应当如何发展朱达路的经济?”
郑亚说:“从目前来看呢,朱达路主要是种一些稻米、甘蔗,收益不大,但是朱达路中部一带气候干爽,其实也适合种棉花,采出来棉花可以再压成皮棉,皮棉又可以就地纺纱,这一条龙,可是能产生不少的收益。”
李德裕点点头,佩服郑亚是个有心人,但是又说:“棉花纺纱,属于朝廷禁止在海外举办的行业,这个有些难办。”
郑亚说:“事在人为,当初李大人在符真路时,不是把水泥产业给争取过去了吗?现在朱达路穷困,不搞几个赚钱的产业,就没办法分利益,早晚还是会产生动乱。”
李德裕点点头:“这个我向朝廷申请一下,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途径吗?”
郑亚说:“李大人在符真路时,不是搞了一个宝石、翡翠交易市场吗?其实我们朱达路也产一些宝石,只是都在民间私下交易,没有形成规模,大人完全可以在显德府也搞一个宝石交易市场,我们锡兰郡的宝石带头过来交易。”
李德裕赞道:“搞这个我有经验,可以很快就搞起来,税收能增加不少。”
郑亚又说:“据下官所知,朱达路虽然矿藏不是非常丰富,但也还是有些煤、铁、锰矿的,只要派人去勘探出来,采矿、冶金都可以赚钱,不是又多了一笔财路。”
李德裕开始对郑亚刮目相看了,觉得这个部属太有思想了,如果不是他任太守不久,真想直接将他延揽到路的官员中。
郑亚走后,李德裕再次召集五人政务会成员,向他们问计如何发施政,几个人还是老一套,要么谈一些空洞的口号,要么就是故作思考。李德裕感觉跟这几个庸人也商议不出什么,就提前散会。
(https://www.635book.com/dzs/74954/4973998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