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不负桃园情,武圣的最后一舞
推荐阅读: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 啊?这不是恋爱游戏? 我还真是幻觉? 一人之下:我,青城赵玉真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墨燃丹青 重生2014:我,刑侦之王 末世:我绑定了移动彩票店 斗破苍穹之雷霆震碎
却说公孙续上书洛阳朝廷。
那份极力渲染新罗“悖逆”、为己开脱的奏章,如同在平静的洛阳朝堂投下了一块巨石。
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未央宫内,刘禅手持奏疏,脸色阴沉。
阶下文武百官,更是群情激愤。
“陛下!新罗蕞尔小邦,竟敢袭击天兵。”
“致使公孙将军损兵折将,此乃藐视天威,罪同谋逆!”
“若不严惩,何以震慑四夷?”
“天朝上国之尊严,岂容蛮夷践踏?”
“臣请陛下发大兵,踏平新罗,擒其伪王。”
“献俘阙下,以正视听!”
“区区新罗,忘恩负义至此!”
“若不加以膺惩,日后西域、南海诸藩,岂非皆可效仿?”
“宗主体统,将荡然无存!”
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强烈的民族自尊与天朝优越感,在此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怒火。
要求以血与火来洗刷这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失败。
刘禅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震惊与怒意。
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首相诸葛亮:
“丞相,群臣之意,皆主征伐。”
“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手持羽扇,眉宇间凝结着一丝化不开的忧虑。
他出列躬身,声音沉稳却带着明显的审慎:
“陛下,诸公之愤,臣能体会。”
“然,征伐之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
“新罗远在辽东之外,乃域外蛮荒之地。”
“其民未化,其地贫瘠。”
“若要跨海远征,其间耗费之钱粮,恐远超寻常。”
他顿了顿,详细剖析道:
“大军出动,需粮秣、军械、舟船、民夫。”
“自中原转运至辽东,陆路迢迢,损耗已巨。”
“再由辽东跨海至新罗,风波险恶,损耗更甚。”
“计算下来,恐十石粮秣,运至军前,不足三四。”
“此等消耗,于国于民,皆是沉重负担。”
“且新罗地形复杂,气候苦寒,公孙续前番失利,已见一斑。”
“臣非怯战,实乃虑及国力民力,恐得不偿失。”
话音刚落,立刻有激进的官员出言反驳:
“丞相此言差矣!天朝威严,重于泰山!”
“岂能因耗费钱粮,便容忍藩属如此羞辱?”
“若事事皆以钱粮计较,国威何在?颜面何存?”
“莫非丞相之意,是要我天朝忍下这口恶气,任由新罗蛮夷嚣张不成?”
众臣现在只想着泄愤。
至于钱粮?
反正也不用他们出,都是老百姓出。
实在不行,多加点税,苦一苦人民也就是了。
反正老百姓一听说国家打了胜仗,就会暂时忘记自己生活的苦难。
诸葛亮摇头,耐心解释道:
“……非是隐忍。”
“然,目前所知种种,皆出自公孙续一面之辞。”
“其奏章之中,于汉军在新罗之作为,语焉不详。”
“于战事失利之缘由,亦多推诿。”
“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
“臣意,当先遣得力干员,速往辽东。”
“详查此事来龙去脉,核实情由,再行决断。”
“若新罗果真无端挑衅,背信弃义,届时再兴问罪之师,亦不为迟。”
“如此,方不失朝廷明察秋毫、不枉不纵之态。”
此时,左相庞统迈步出列。
他素以奇谋善断著称。
此刻面色凝重,声音铿锵:
“孔明之虑,虽合情理。”
“然统以为,不可行也!”
他面向刘禅及众臣,朗声道:
“无论真相细节如何,新罗军队攻击我天朝官兵。”
“致使我军伤亡惨重,狼狈撤回,此乃铁一般之事实,无可辩驳!”
“仅此一条,便是十恶不赦之大罪!”
“若对此等行径,朝廷仍要先调查,再议处,四夷藩邦将如何看待?”
“彼等必以为天朝外强中干,可欺可侮!”
“届时,边患频仍,永无宁日!”
他目光转向诸葛亮,语气深沉:
“孔明,更有一节,汝需慎思。”
“如今我大汉一统,国势日隆。”
“民心士气,皆以天朝上国自居,自信磅礴。”
“若让天下百姓知晓,我王师在域外受此大辱。”
“而朝廷竟迟迟不予雷霆反击,汹汹民意,将如何安抚?”
“届时,民间物议沸腾,指责朝廷软弱,恐非你我所能压制!”
“为大局计,为维系国人之信心与朝廷之威信。”
“此战,不得不发!”
“且需速发,以彰天讨!”
庞统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诸葛亮心头。
他深知庞统所言非虚。
民族情绪如同一把双刃剑。
可凝聚国力,亦可反噬自身。
在如此高涨的“天朝”意识下,朝廷若表现出一丝“软弱”,必将承受巨大的内部压力。
诸葛亮沉吟良久,殿内寂静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
远征的巨大消耗与未知风险,维护国威、安抚民意的迫切需求。
最终,
他暗叹一声,知道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已无更优选择。
他抬起头,目光恢复坚定,向刘禅躬身道:
“陛下,庞士元所言,老成谋国,深谙时势。”
“臣……附议。”
“当发兵征讨新罗,问其袭击天兵、藐视朝廷之罪!”
“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需即刻着手,周密筹备。”
“以期明年开春,水陆并进,一举克定!”
刘禅见诸葛亮也同意用兵,顿时精神一振,拍案道:
“好!便依二相之意!”
“着内阁即日拟定方略,统筹全国粮秣军械,调集精锐。”
“臣,诸葛亮,领旨谢恩!”
诸葛亮肃然接旨。
朝议散去,征伐的机器开始隆隆启动。
诏令飞传各州郡,催促粮草集结。
兵员调动,舟船建造。
然而,回到丞相府的诸葛亮,心中却并无多少胜券在握的喜悦。
反而被一层深重的忧虑所笼罩。
他独坐书房,对着巨大的疆域图。
目光在新罗与洛阳之间漫长的补给线上徘徊,越看越是心惊。
那种劳师远征、国力透支的隐忧,始终挥之不去。
“或许……我该再去请教相爷。”
诸葛亮思忖着,起身便往已致仕的李翊府邸而去。
相府内,温暖如春。
李翊正围坐在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制“鸳鸯锅”前。
锅内红白汤底翻滚,香气四溢。
他见诸葛亮来访,毫不意外,笑着招手:
“孔明来了?来得正好,尝尝这新弄的‘古董羹’,驱驱寒气。”
诸葛亮无心饮食,但见李翊兴致颇高,只得依言坐下。
他将朝中决议以及自己内心的忧虑,向李翊和盘托出。
李翊听完,并未立即评论。
而是夹起一片薄肉,在翻滚的汤中涮了涮。
蘸了酱料,缓缓送入口中。
细细品味后,方放下筷子,轻叹一声:
“此事,亦在老夫预料之中。”
“国人自信膨胀,视四方如无物。”
“热衷于开疆拓土,彰显武功。”
“然,却鲜有人深思,打下来之后,如何治理?”
“以目前之行政效率,莫说新罗。”
“便是对辽东、乐浪,亦多是羁縻而已。”
“中枢政令,几难直达。”
“若再拿下新罗,万里之遥,鞭长莫及。”
“朝廷如何实行有效管辖?”
“徒耗国力,得一虚名。”
“甚至可能遗患后世,此非智者所为也。”
诸葛亮深以为然,叹道:
“相爷所言,正是亮所忧者。”
“然则,如今势成骑虎,不得不发矣。”
一旁侍奉的李翊爱女李仪,聪慧过人,闻言忍不住插话道:
“父亲,诸葛叔父,既然朝廷难以直接管辖。”
“何不效仿上古周室,行分封之制?”
“将新罗之地,分封于某位皇子或宗室,使其为屏藩,镇守东疆。”
“如此,岂非两全?”
李翊闻言,不由莞尔,看向女儿:
“仪儿此想,倒也有趣。”
“然,汝可知。”
“那新罗乃蛮荒苦寒之地,将其分封于皇子,与贬谪何异?”
“皇子心中,岂无怨望?”
“此其一也。”
他语气转为深沉,“其二,即便皇子甘愿就封,效仿周室……”
“然,周室分封之诸侯,初时固然拱卫王室。”
“然数代之后,诸侯势大,视周室为何物?”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天子形同虚设。”
“乃至有楚庄王问鼎之轻重!”
“分封之制,实乃双刃之剑。”
“非但不能永保太平,反而可能孕育割据之祸根!”
李仪聪颖,一点即透,恍然道:
“父亲是担忧,若将新罗分封出去,短期内或可安宁。”
“然时日一久,其地必成独立之国。”
“更甚者,若其国力强盛。”
“未必不会西向而望,反成中原之心腹大患?”
“然也!”
李翊赞许地点头,“如今国家体制,尚不具备完全掌控万里疆域之能力。”
“强行吞并,或假手分封,皆非善策。”
“权力之稳固,并非仅靠一纸诏书或血脉联系便可高枕无忧。”
他似是被勾起了谈兴,目光变得深邃,对诸葛亮道:
“孔明,今日老夫便再多言几句。”
“权力,从某种意义而言,其继承的并非实物。”
“而是一种‘关系’。”
“譬如君臣、上下、主从、乃至盟友之关系。”
“关系,是需要人与制度去不断经营、维护的。”
“若继任者能力不济,或制度崩坏。”
“则前人缔结之关系网络,便如沙上筑塔,顷刻可倾。”
“故而,权力之传承,绝非稳固,甚至可谓脆弱。”
“认为打下疆土,担心无法直接统治,便可简单地分封出去。”
“以为从此便是王室固有领土,子孙永享……”
“此念,实是过于天真了。”
诸葛亮听得心神震动,只觉李翊这番关于权力本质的论述,前所未闻。
却又直指核心。
他起身,郑重一揖:
“相爷洞悉世情,目光如炬,亮……受教了!”
“每每与相爷交谈,皆感自身见识之浅薄。”
李翊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转而问道:
“罢了,此事既已决断,便尽力为之。”
“对了,刘琰一案,后续处置可曾妥当?”
诸葛亮收敛心神,答道:
“回相爷,经廷尉审理,其家产已尽数抄没,眷属除胡氏外业全部流放。”
“一应手续,皆已办妥。”
“嗯。”
李翊颔首,“老夫已向陛下请旨,将刘琰之名,自凌烟阁功臣谱中移除。”
诸葛亮闻言,面露迟疑:
“相爷,此举……是否再斟酌?”
“刘琰毕竟是先帝宠臣,当年亦是先帝力保,方得跻身凌烟阁二十八臣之列。”
“骤然移除,恐惹物议,亦恐有伤先帝颜面……”
李翊神色淡然,语气却不容置疑:
“凌烟阁,乃旌表功勋、垂范后世之所,非凭恩宠可居。”
“刘琰德不配位,才不称职。”
“晚年更行止狂悖,自取其祸。”
“留其名于其上,非但不能增辉,反污阁中清誉。”
“此事,吾意已决。”
诸葛亮见李翊态度坚决,知不可强劝,只得应下:
“既如此,亮遵命便是。”
他又想起一事,“然,刘琰既去,凌烟阁便空出一位。”
“相爷以为,当以何人补之?”
侍立一旁的李仪心中暗动。
她深知,当年评选凌烟阁功臣时。
诸葛亮因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虽功绩卓著,却遗憾未能入选。
如今父亲执意移除刘琰,空出此位。
莫非是特意为诸葛叔父所留?
以诸葛叔父如今之地位、功勋,补入凌烟阁,实至名归。
然而,李翊的回答却出乎她的意料。
李翊沉吟片刻,缓缓道:
“此位……暂且空置吧。”
“空置?”
诸葛亮微感讶异。
“不错。”
李翊目光扫过诸葛亮,又似望向虚空。
“凌烟阁之位,非是寻常官职,不可轻授。”
“留此一席,悬而未决。”
“正可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以不朽功业相期许。”
“待他日,真有功盖当时、德孚众望者,再行补入。”
“如此,方显此位之尊荣。”
诸葛亮闻言,顿时明白了李翊的深意。
这空悬的一位,并非为某个人预留。
而是作为一个象征,一个目标,激励天下臣工为国效力,争立殊勋。
他心中对李翊的远见与公心,更是佩服不已,躬身道:
“相爷深意,亮明白了。”
“如此安排,甚善。”
李仪在一旁,也暗自点头,佩服父亲思虑之周详。
正当此时,忽闻府外侍从高声禀报:
“启禀相爷,大将军关羽,在府外求见!”
李翊与诸葛亮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讶异。
关羽此时来访,所为何事?
侍从禀报声刚落,李翊与诸葛亮对视一眼。
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讶异与了然。
关羽此时来访,目的不言而喻。
“快请云长进来。”
李翊放下筷子,整理了一下衣袍。
片刻,关羽龙行虎步而入。
他虽年过半百,鬓角已染霜华。
然身姿依旧挺拔如松,面如重枣。
丹凤眼开阖之间,不怒自威。
他先向李翊郑重行礼:
“玉公。”
又对诸葛亮拱手:
“孔明先生。”
李翊含笑示意:
“云长不必多礼,来得正好。”
“坐下尝尝这古董羹,驱驱春寒。”
关羽却摇了摇头,神色肃然,毫无寒暄之意:
“多谢玉公美意,然关某心有所念,食不甘味。”
他目光炯炯,直视李翊与诸葛亮,开门见山道:
“关某此来,只为一事。”
“朝廷决议征伐新罗,关某不才,愿请为大军主将。”
“提一旅之师,东平蛮夷,扬我汉室天威!”
此言虽在预料之中,然听关羽亲口说出,李翊与诸葛亮心中仍是微微一沉。
关羽性如烈火,刚而自矜。
且年事已高,更兼其身份特殊,实非远征新罗的绝佳人选。
李翊尚未开口,诸葛亮已率先劝道:
“云长兄忠勇之心,天地可鉴。”
“然,征伐新罗,路途遥远。”
“环境险恶,非比中原战事。”
“兄年事已高,宜在朝中坐镇,颐养天年。”
“何必亲冒矢石,受那风霜之苦?”
“况且,”他语气转为深沉,“兄乃国之柱石,大将军之位尊崇无比。”
“万一远征有所闪失,于国于军,皆是不可承受之损失。”
“还请云长兄三思。”
李翊亦缓缓点头,接口道:
“……孔明所言,亦是老夫之忧。”
“云长之功勋,已彪炳史册,位极人臣。”
“封公拜将,荣宠已极。”
“此番征新罗,纵然大胜,于兄之爵禄名位,亦无太多增益。”
“然,沙场之事,瞬息万变。”
“若有差池,则半世英名,恐有损折。”
“此得失之间,还望云长细加权衡。”
侍立一旁的李仪也轻声劝道:
“关二叔,诸葛叔父与父亲所言在理。”
“新罗乃苦寒蛮荒之地,瘴疠横行。”
“侄女听闻,公孙续将军前次失利,亦与气候不适有关。”
“您年事已高,身子骨要紧,实在不宜亲赴险地。”
关羽听罢众人劝阻,抚髯大笑,声震屋瓦:
“哈哈哈!二位先生,贤侄女。”
“尔等所虑,皆是从利害得失计较。”
“然关某乃一介武夫,心思纯粹。”
“只知为国效命,为君分忧!”
“功名利禄,于关某而言,不过浮云耳!”
“但求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方不负男儿平生之志!”
他笑声渐歇,丹凤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决绝,语气变得沉凝:
“如今,大哥……先帝已然仙去。”
“汉室江山,托付于陛下与诸公。”
“关某每每思及当年桃园结义,与大哥、三弟共誓匡扶汉室之情景。”
“常感岁月蹉跎,功业未竟。”
“此身既属国家,自当竭尽全力。”
“为大哥所遗之江山社稷,再尽绵薄之力!”
“若能以这垂老之躯,最后再为大汉开疆拓土,震慑不臣。”
“则关某纵死沙场,亦觉幸甚,快哉!”
“何虑年迈,何惧险远?”
一番话语,慷慨激昂,充满了武人的纯粹与对故主、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李翊、诸葛亮、李仪闻言,无不为之动容。
李仪更是眼圈微红,暗叹关将军真忠义之士也。
然而,诸葛亮虽心有所感,却仍保持着理智。
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容有失,再次劝道:
“云长兄豪情壮志,亮深感敬佩。”
“然,正因为兄之声威关乎国体,更需谨慎。”
“新罗之战,胜,乃理所应当,于兄声名增益有限。”
“若有不顺,乃至受挫。”
“则四十余年纵横天下之声价,恐遭损折。”
“此非仅为兄个人计,实为国家声望计也!望兄明察!”
诸葛亮坚持认为,以关羽的身份地位,实在不应去冒这个风险。
赢了性价比不高,输了则损失巨大。
就在诸葛亮以为李翊会支持自己,一同劝阻时。
李翊却忽然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罢了。”
诸葛亮诧异地看向李翊,眼中满是不解。
在他印象中,李翊向来是极度理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权衡利弊,冷静近乎冷酷。
为何此次,竟会同意关羽这看似“感情用事”的请求?
莫非真如人所言,晚年李翊,心肠渐软。
亦如先帝刘备般,更重情义了?
李翊迎上诸葛亮疑惑的目光,并未解释,只是对关羽缓缓道:
“云长既有此报国之志,马革裹尸之愿。”
“老夫若再阻拦,反倒显得不近人情,凉了将士之心。”
“既然你意已决,那便……准你所请。”
关羽闻言,身躯微震,那双丹凤眼中竟瞬间泛起一丝水光。
他猛地抱拳,向李翊深深一揖,声音竟有些哽咽:
“玉公……知我!”
“关某……谢过!”
诸葛亮见李翊已然同意,关羽又如此坚决。
心知再劝无益,只得暗叹一声,对关羽道:
“既然云长兄与相爷皆已决意,亮亦不再多言。”
“兄既为主将,朝中诸将。”
“除必要留守者外,尽可随你点选。”
关羽直起身,眼中已恢复锐利,略一沉吟,便道:
“如此,关某便不客气了。”
“吾儿关平,自然随行。”
“另,需王平将军率无当飞军为先锋,张翼将军领本部兵马策应。”
关羽点了一帮陆将。
诸葛亮却补充说:
“新罗远在塞外,应当水路并进。”
“水军方面……”
他顿了顿,想到一人,“可命朱桓统率。”
朱桓不仅仅是吴国降将。
朱氏可是江南四大姓之一。
为了巩固朝廷对江南的统治,诸葛亮是希望扶持朱氏,帮他压住其他不安分的世家的。
关羽闻言,虽有些不情愿,但念在是诸葛亮保举。
到底还是同意了。
接着,李翊又举荐了一些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一部分是今年科举中第的青年才俊,一部分是京城权贵的子弟。
李翊本意是不太想打这场仗的。
但念及国内的压力,还是默许了。
既然打了,那就干脆再提拔些年轻新贵上来。
既给军队换换血,也给朝廷现有政治格局换换血。
各方筹备紧锣密鼓。
至次年开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征东大军誓师出征。
刘禅亲率文武百官,于洛阳城外十里长亭相送。
旌旗招展,甲胄鲜明。
关羽顶盔贯甲,外罩绿袍。
胯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
虽须发已白,然威风凛凛,不减当年。
他正欲下令开拔,忽闻后方一阵急促马蹄声传来,伴随着一声如同雷霆般的大吼:
“二哥!等等俺!”
众人回头,
只见大司马张飞,骑着乌骓马,风驰电掣般赶来。
至近前,张飞滚鞍下马,几步冲到关羽面前。
一把抓住关羽的手臂,虎目之中竟已蕴满泪水。
“二哥……此去辽东,山高路远,蛮荒之地。”
“你……你可千万要保重啊!”
张飞声音粗豪,此刻却带着难以掩饰的哽咽与担忧。
关羽看着这位自少年时便一同出生入死的结义兄弟,心中亦是一暖。
拍了拍张飞的手背,语气沉稳:
“三弟放心,关某征战数十载,心中自有分寸。”
“你且在洛阳安心,待为兄凯旋,再与你痛饮!”
张飞嘴唇翕动,似有千言万语。
却堵在喉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他猛地一跺脚,转身似要离去。
可刚走出两步,却又猛地折返回来,再次紧紧握住关羽的手。
连连摇晃,声音愈发沙哑:
“二哥!保重!一定保重啊!”
泪水终是忍不住,从这位莽撞人眼中滑落。
他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如同阴云般笼罩,仿佛此番别离,便是永诀。
关羽见三弟如此情状,饶是他心坚如铁,此刻也不禁动容。
他深吸一口气,用力反握住张飞的手,沉声道:
“三弟,你……也要善自保重。”
张飞闻言,心中激荡难平。
忽然松开手,后退一步,对着关羽,郑重其事地欠身一拜!
这一拜,
包含了太多未尽之言,太多兄弟情义,太多对未知命运的忧虑。
关羽见状,急忙翻身下马,上前双手将张飞扶起。
四目相对,往昔桃园结义、纵横天下的峥嵘岁月,仿佛尽在这一望之中。
相顾无言,唯有春风拂过旌旗的猎猎之声。
良久,张飞猛地一扭身,不再回头。
大步走向自己的乌骓马,翻身上鞍,狠狠一鞭抽在马臀上。
绝尘而去,始终未曾回首。
关羽望着三弟远去的背影,伫立良久,方才默默转身上马。
他勒紧缰绳,赤兔马人立而起,发出一声长嘶。
关羽将手中青龙刀向前一挥,声如洪钟:
“出发!”
大军开拔,一路向北。
虽已是春暖花开时节,然越往北行,寒意愈重。
及至进入辽东地界,更是朔风凛冽,草木尚未完全复苏。
乐浪太守张虎与败退回来的公孙续,早已率军在边境迎候。
见到关羽大军旗号,二人急忙上前见礼。
公孙续更是以子侄礼拜见:
“小侄公孙续,拜见世叔!”
“劳世叔远来,小侄惶恐!”
关羽对公孙瓒素有旧谊,见其子如此恭敬,语气也缓和许多:
“……贤侄不必多礼。”
“前番战事,辛苦你了。”
众人接入营中,设宴接风。
席间,关羽问起前次与新罗交战细节。
公孙续心中忐忑,自是极力掩饰己过。
将战败之责尽数推给新罗人的“狡诈无礼”与天气的“骤变无常”,言辞间颇多渲染新罗如何傲慢,昔于老如何挑衅。
关羽听罢,丹凤眼微眯。
寒光闪烁,手中酒盏重重一顿:
“哼!区区蛮夷,安敢如此!”
“贤侄放心,此次关某亲至,定当踏平新罗。”
“擒那助贲、昔于老,为汝及阵亡将士,讨还公道!”
公孙续闻言,心中稍安,连忙拜谢:
“多谢世叔!”
宴罢,关羽召集众将议事。
他环视帐下诸将,沉声道:
“兵贵神速,岂容延误?”
“我军既已抵达,当趁新罗不备。”
“即刻开进其境,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王平出列,谨慎谏言:
“大将军,我军虽至。”
“然朱桓将军所部水军,尚未抵达。”
“原定方略,乃水陆并进,夹击新罗。”
“是否……稍待数日。”
“待水军汇合,再行进军?”
关羽眉头一皱:
“朱桓水军为何迟滞?莫非其有意怠慢军令?”
他本就对东吴降将出身的朱桓心存芥蒂,此刻听闻其未按时抵达,心中更是不悦。
王平忙解释道:
“大将军息怒。”
“朱将军遣使来报,言海上风向不利,需待季风转向。”
“方能扬帆疾进,绝非有意拖延。”
关羽冷哼一声:
“哼!季风?但愿其所言属实!”
“若因其延误,致使军情有变,关某定按军法严惩不贷!”
他略一沉吟,决然道:
“然,陆军既已齐备,岂能空等?”
“战机稍纵即逝!传令下去。”
“明日拂晓,大军开拔,先行进入乐浪郡,威逼新罗边境!”
“不必等那朱桓了!”
“诺!”
众将齐声应命。
次日,朝阳初升,寒风中夹杂着辽东特有的凛冽。
关羽大军拔营而起,如同一股铁流,向着新罗方向,滚滚而去。
赤兔马上,关羽目光坚定,绿袍在风中猎猎作响。
仿佛预示着这场跨越山海、承载着老将最后壮志的征途。
……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8250/6737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