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书同文车同轨,罢黜百家独尊科学神
推荐阅读:同时穿越99个?惊爆全是我老婆 这是我们的战锤之旅 挂科了,系统成了我的学习监工 港片:爱大嫂,还是爱黄金? 外星信号?好像是我发的 斗罗:我生物学者,觉醒器武魂? 吞噬:交易未来,抽象成神! 斗罗:转生龙蛋,银龙王亲自孵化 重生千禧:从钓鱼开始发家致富 全职法师:无限剑制,解构万物!
当初,赵朔让乔行简设立宗教裁判所,统领天下宗教,要各教的第一要义,为汉人蒙古人第一,理应统治世界。
但是,效果并不好。
毕竟,宗教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力量了。国家有兴灭,宗教却千年永存。
乔行简麾下才五千直属兵马,哪里能控制得住几千万平方公里,亿万子民的思想?
尽管立下了火刑架无数,杀了个人头滚滚,也仅仅是在赵朔汗国麾下各州城严格执行。
到了各县城执行情况就非常一般了,至于农村乡镇则完全没有执行。
但话说回来,思想的阵地,大元朝廷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赵朔决定双管齐下。
其一,当然是宗教裁判所继续存在,并且扩张到八千人。
七年前乔行简就去世了,赵朔思前想后,还真没什么合适的继任人选,干脆任命全真教的掌教尹志平相继。
此人还颇有能力的,在历史记载中,全真教在他手中达到了全盛、元好问撰写的《清真观记》,就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之说。
至于说,尹志平会借机推广全真教,赵朔就懒得管了。
肉烂在锅里,道教毕竟是华夏的本土宗教。
其二,就是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和科学神教的结合了。
赵朔宣布,得到昊天上帝所传《天书》一卷,他将这部天书的部分学问传于世人,这部分学问起名“科学”。
其实,就是力学、光学、声学等赵朔所记得的部分物理定律。
在小学阶段,并无这《天书》的内容,只是讲述世界是怎么来的。
非但如此,学生每年入学,还要先拜昊天上帝和赵朔的画像。
其实,在这个时代的中西亚地区,都要求在吃饭前拜真神以及当世的君主的。
赵朔此举,应该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弹。
至于说不愿意?
不愿意你别享受义务教育啊,别当官啊!
反正科举考试的时候必考,你爱学不学。
华夏这个时代是要拜“至圣先师”孔子的,赵朔这是把孔子踢下去了,应该会有一部分儒生反对。
但还是那句话,爱学不学,学就得拜。学不了就别想考公,有的是人想。
到了县学、州学、省学,才会学习“天书”的课程。
不但科举时候会考,而且占了百分之二十的分数。
到了国子监,鼓励学生们研究更精深的学问。
赵朔准备设立科学院,院士享受各部侍郎待遇,朝廷拨给经费,助其研究。
当然了,现在还不是时候,得“科学”培养出一部分人才来才可行。
赵朔现在主要等的就是郭守敬了。郭守敬今年十九岁,还远达不到一代科学宗师的地步。
他就是赵朔心目中的大元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赵朔甚至准备设置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科学大奖,奖励那些在科学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大科学家。
历史上,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晚年都投入了神学的怀抱。
在赵朔开辟的这条历史线上,那些大科学家都入我大科学神教吧!
赵朔今天发布的第七道旨意,则是调第五子赵玹去波西米亚,接任赵赫的“镇欧大都督”之职,他原来的位置由第十子赵琰代替。
赵赫做了蒙古大汗,坐镇蒙古中部草原,波西米亚没有皇子坐镇并不妥当。
赵玹是赵朔的第五子,华筝的次子,赵赫同父同母的兄弟。
他算是赵朔诸子中,除了赵赫之外第二尊贵之人了
第八道旨意,正式建立大元的公文制度。
原本群臣对赵朔的劝进诏书已经用了标点符号,这次是用大元皇帝的诏书正式颁布。
除了标点符号外,赵朔还做出了三点改进。
第一点改进,原本赵朔汗国外省,很多地方的公文用波斯文或者拉丁文写成。从今往后,统一用汉文或者蒙古文写,不得用其他文字。
第二点改进,各部门收发的所有文件,必须进行编号,并且进行登记。没有编号,不仅影响了公文的处理效率,而且容易造成各部门的推诿扯皮,官吏更可能借机上下其手。
第三点改进,统一数字的大写。
无论简体还是繁体,数字都是“一二三四”。为了防止篡改,又有“大写”的形式。
不过,这个时代,数字的大写并未统一,有十几种写法,赵朔统一规定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零拾佰仟萬億”。
第九道旨意,封耶律楚材为新燕公,在澳洲,大元朝廷已经划分的土地之外,自择一块周长八百里土地为其封地。
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耶律楚材现在早就去世了。
乃马真皇后乱政,宠信西域商人奥都剌合蛮和女俘法提玛,罢逐耶律楚材、镇海等旧臣,
人家镇海是班朱泥河功臣之一,是有着大蒙古国的原始股的,就算退休也无所谓,相当看得开。
耶律楚材却仅仅是一个高级打工仔而已,被罢黜后很快就郁郁而终。
赵朔改变了历史,耶律楚材现在为大元首相,位极人臣,心情舒畅,今年六十岁,依旧康健得很。
耶律楚材作为赵朔麾下文臣第一人,封公爵是肯定的。但是,让他自择土地,也足以称得上皇恩浩荡了。
第十道旨意,进史天倪为枢密使,封孟珙为枢密副使。
史天倪一直以枢密副使的身份主持枢密院,如今大元建立,也该把他扶正了。
孟珙是赵朔早就许了“枢密副使”的职务,现在大元建立,也可以兑现了。
顺便说一句,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孟珙这时候也早死了六七年了。
他年岁不大,比史天倪年轻八岁,比耶律楚材小着五岁,今年才五十五岁。
在历史上,一二四六年,原南宋镇北军将领、时任蒙古河南行省长官的范用吉暗中向孟珙请降。孟珙大喜过望,急忙上书请求朝廷予以批准。
但理宗赵昀“不从”,因为他怕了蒙古,不愿意招降纳叛。另外,还害怕范用吉的归顺增长孟珙的势力,对孟珙起了猜忌之心。
于是乎,赵昀以范用吉“叛服不常”为由,拒绝了孟珙的请求。孟珙听说后,不免心灰意冷,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的人,现在志向却不能够再伸展了。”自此一病不起,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不管怎么说吧,赵朔登基后的第二天就雷厉风行,连下了十道旨意。
杨惟中刷刷点点,直到当天下午时分,才将十道旨意全部拟好。经赵朔过目之后,这十道圣旨被送往了政事堂。
朝廷下圣旨是有程序的。
一切拟定之后,还得下发给政事堂。由至少两位宰相附属,然后交给门下省审核。
门下省审核后,才是一份完整的圣旨,化为大元的国家意志,亿万子民必须遵从。
当然了,赵朔是开国皇帝,威权太重了。宰相们极少情况会请求赵朔对旨意进行修改,门下省更是形同虚设。
赵朔对此也比较矛盾,加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威权吧,他自己也不自在。不增强吧,后世之君未必个个是明君,还的确需要这么一个程序进行制约。
没办法,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现在赵朔的政事堂有三位宰相。
国家首相,中书令耶律楚材。
礼部尚书兼参知政事元好问,
参知政事陈韡。
陈韡其人,堪称文武双全。他不仅是宋宁宗开禧元年的进士,精通财政。还精通军事,转战于福建、江西、广东三路,平定无数场叛乱。在历史上还在江淮一带屡抗蒙古入侵,简直是一个六边形战士。
在赵朔改变的历史上,他主动投了赵朔,如今积官为大元参知政事。
按规矩,赵朔的诏书需要两个宰相附属名字,倒不是三个宰相都要看。只有觉得心有疑虑的情况下,才需要三位宰相都看并且商议。
所以,这三个人先每人拿了三份诏书来看,并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赵昀这回可以放心了”。
耶律楚材先看的,其实是封自己为那份公爵的那份诏书。
但是,他不好意思附属自己的名字,将这份诏书推到了一旁,等其他两位宰相来附属名字。
然后,在赵朔追封五世先祖的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毕竟赵朔的五世先祖都是死人了,这诏书本身只有点礼法上的意义。也就是修建太庙,刻几个牌位的事儿,没什么人会关注。
但很显然,赵昀的得益最大。
虽然早就有说法,赵朔身含太祖血脉,但赵朔从来没有在诏书中明确表态过。
如今,赵朔追封五世先祖,当然就能和宋朝皇室的谱牒对上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赵昀也算是赵朔的族人。
既然如此,他这个“宋王”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当下去了。
要不然,凭什么耶律楚材才是一个公爵,赵昀却能封王?他对赵朔汗国的贡献,怎么可能有耶律楚材大?
“嗯,为华夏设定统一的纪元,向寰宇亿万子民昭示我华夏的源远流长,此乃本朝一大文治之功也,我礼部定当努力斟酌,到底以何纪元为好。”
元好问也在一份诏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
陈韡看着赵朔那份得了天启,发展科学的诏书,眉头微皱,没有签名,推在了一旁。
大约一个时辰后,十道诏书俱皆附属完毕,按说就该送往门下省了。
陈韡站起来,又拿起了那道诏书,道:“耶律相、元相,这道诏书我们是不是再斟酌一番?”
耶律楚材道:“斟酌什么?陛下天命所归,登基时得了昊天上帝的旨意,岂不是我大元之福?还是速速公告天下为好。”
“但问题……”
陈韡往四下里看了看,压低了声音道:“问题是,王上还要公告天书的部分内容啊。昊天上帝还能有错?如果这天书被人挑出毛病来,岂不是对陛下和大元的声望,大大有碍吗?”
耶律楚材摇头,道:“陛下提三尺剑开辟新朝,谁能说不是得了天命,有上天庇佑?而且,陛下的智慧,何止胜我们十倍?你能想到的,陛下连这个都想不到?还有,早在陛下征花剌子模时,就有上帝之灾的称号了,这岂是无因?”
元好问道:“你再想想,如果那天书的一切,被印证成真的,对我大元有着怎样的好处?”
“如果是真的……”
陈韡倒吸了一口冷气,道:“陛下将取代孔夫子的地位,成为至圣先师!他……他这是罢黜百家,独尊那什么科学!而他自己,却是科学大宗师!不,是人间各教的祖师!”
元好问道:“你这格局,还是有些小了。陛下何止是什么至圣先师啊?孔夫子再传播学问,可曾统一华夏?更别提为华夏开疆拓土了。我华夏历代帝王,不过是周文王演《周易》,如何与陛下的天书相比?陛下是天降圣人,古往今来昊天之下的第一人!”
“如此一来,纵然我大元有衰落之时,谁敢不继陛下的道统?这是我华夏的永兴之道啊!”
元好问是儒生不假。
但是,他对儒教可没那么执着。
在历史上,元好问都要主动给忽必烈上称号“儒教大宗师”了。忽必烈虽然懂儒学,但和大宗师,得差到哪去?
再说了,赵朔建立的教育体系里,不是还给儒学留了一席之地吗?
耶律楚材附和道:“还有,周朝分封诸侯,和陛下如今的分封天下,有多少相似之处?今日陛下统一公文,又有多少和秦始皇的书同文有相似之处?”
“还有车同轨!”
陈韡道:“陛下不是在修铁路勾连华夏的河流吗?不是朝廷一直有计划,将蒸汽机用在车辆上,勾连整个世界吗?”
他身为帝国宰相,当然对大元国家的发展计划了如指掌。
“书同文,车同轨,罢黜百家独尊科学神教?”
三人面面相觑,几乎同时脱口而出,眼中简直能放出光来。
陈韡道:“吾大元朝,定将远迈先朝,为华夏开辟新的纪元。吾等身为大元宰相,附陛下骥尾名留青史,真是幸何如之啊!”
他真是有些后悔,没有在那道诏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了。
“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9268/6749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