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虎贲郎 > 第739章 命运齿轮

第739章 命运齿轮


第739章  命运齿轮

    临近五月,青州临淄。

    比起临淄城,孙策更喜欢繁华、风景秀丽的济南国历下。

    选择不同城邑为治所,那发展的侧重点就不同。

    临淄的好处在于航海,不管是与幽州、辽东的海贸航线,还是绕行胶东向南走的琅琊、广陵、三吴航线,都是孙策的退路所在,也是他向外进攻、施加影响力的可靠触手。

    迫于赵基的战略反击,孙策也只能提前发动针对臧霸的战争。

    其实现在并不是良好的开战时机,不是说臧霸不好打,而是现在提前开战,有一定概率会把赵基主力引过来。

    引来赵基的主力,自会便宜袁绍,袁绍就有机会一举兼并燕赵之地,成为户口百万,带甲十万仅次于赵基的巨毋霸。

    常备十万甲兵,到了生死相搏之际,怎么也能动员出三十余万、四十万的大军。

    只掌握冀州,或掌握幽冀二州的袁绍,完全是两种状态。

    孙策这里提前开战真把赵基赵基引过来,袁绍势力增长,孙策这里不死也要大残,即便取胜也是惨胜。

    这盟友之间彼此实力一增一减之后,那真就会发生变化,从伙伴盟好变成主从、父子之盟。

    面对袁绍提升盟约性质的请求,迫于生存、发展,孙策认袁绍为义父也不算委屈自家。

    反正他始终是独立的,不可能去邺城那里看袁绍的脸色,或去赡养这个雄心不减当年的表面义父。

    彼此结义为父子后,好处是很大的,双方接壤的地区都能降低军备,使军事资源能更合理的运用;也能相互援引对方的影响力,来制衡内部的分离势力。

    好处太多了,孙策又岂是那种迂腐之人?

    而现在,孙策已经做出征讨臧霸的决议,可军令即将发出之际,他深深的犹豫了。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孙策也想跟袁绍真心实意的联合,以对抗吕布、赵基这对翁婿之盟。

    所以为了最终的胜利,自己吃点亏,迫使赵基出兵青徐,为袁绍的幽州战场争取机会。只要袁绍那里兼并幽州,尽得河北之地,自能依靠太行之险与赵基对攻、相持。

    为了最终的胜利而吃点亏,这固然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孙策个人感情上不排斥这种高尚行为,可想到这个亏吃到肚子里后,很可能会被撑裂,这就不是孙策能轻易释然,或能坦然接受的命运。

    赵基很可怕,赵基出兵青徐,沿途兖豫二州的墙头草们摇身一变就能成为忍辱负重的忠义之士。

    这种破竹席卷之势一旦发生,就有可能演变成溃堤之势。

    不仅兖豫二州的郡县会反戈易帜,这股风潮涌动之下,会冲垮青徐二州郡县、豪强的心志,导致还未展开决战,孙策的大军就分裂、溃散。

    孙策不是对自己的军队没信心,而是他对赵基的威慑力很有信心。

    孙策自然信赖他的淮泗旧部,可他信不过兖豫青徐四州的军队。

    赵基都在担心麾下叛乱,袁绍也有类似的顾虑,孙策又怎么可能独免?

    临淄城东,大岘山军营。

    孙策一人独思颇感烦闷,就走出大帐对当值的宋谦说:「等我回来再发军令。」

    「喏。」

    宋谦应下,但还是询问:「君侯何往?」

    「心中烦闷,出营散心。」

    孙策说罢扶了扶左腰佩剑,齐地气候温润,春季来的也早。

    此刻的孙策一袭水绿淡色锦袍,外罩一领灰褐色无袖如似马甲的箭衣比甲。

    宋谦张张口还想规劝,见孙策神情不爽,也就知趣不再言语什么。

    孙策引著几名贴身劲骑策马而出,宋谦望见孙策数骑奔出辕门,立刻嘱咐身边的军吏:「快去通知周都督。」

    「喏!」

    军吏不敢耽误,应下后拿了宋谦递来的令牌,快步而走,去隔壁营垒群去找周瑜。

    自孙策同意袁绍的结义提议后,周瑜也一并结义,正式成了孙策的义弟,也是袁绍的义子之一。

    这也导致周瑜在军中的地位直线上升,又因舒城周氏的影响力,周瑜也更受士人们的信任与拥护。

    宋谦自知劝不住孙策,可他又要亲自看管营帐内书写好的各种军令,只能此刻将希望寄托在周瑜身上。

    青州士民并不会因为孙策被朝廷进封为齐侯就高看孙策一眼,就跟河东、太原人不会因为赵基的爵位变化而立刻做出思想变化。

    秦汉至今已有四百年,谁还惦记那点春秋、战国的旧事?

    孙策固然自诩孙武之后,是田齐庶脉小宗之后,可这又有什么意义?

    大宗北海孙氏、乐安孙氏还顶在前面,就这两个孙氏就不会轻易向孙策低头,更别说是其他先秦传承的大族。

    说到底,孙策这支孙氏是浪迹于江东的庶流杂脉……从根子上来说,这一支的祖先就在家乡混不下去,才去了遥远的外乡。

    真正的嫡脉近枝,怎么可能沦落到外乡谋生?

    四百年了,真有出息又怀念家乡的话,自然会想办法迁回祖宗安息之地。

    可这支孙氏一直流落在外,连个像样的传承都没有,其他齐地古族可以捏著鼻子低头认了,可北海孙氏、乐安孙氏真不能认。

    所以苦苦追求的齐侯尊位,并没有带给孙策各种想像中的便利。

    从出身上来说,反而因为头顶这个孙氏,齐地古族大姓反而最看不起他……仿佛一种传承久远的自豪感突然从这帮人身上苏醒了。

    也不是这些人故意鄙视、挑衅孙氏,实在是想通其中关节,会本能的看不起这类仰仗军威、挟持朝廷,耀武扬威重返家乡的破落户后人。

    传承自先秦的古族大姓普遍看不上孙策,这让青州的普通百姓怎么看?

    虽然大姓子弟出仕,普通百姓服役,但终究轻鄙孙策的出身,抓不住机会也就罢了,真让机会来了,这些人宁肯做赵太师的马前卒,也要将孙策这个当年的破落户后人赶走。

    没错,齐地古族大姓宁肯向外人赵基低头,也不愿向孙策输诚。

    这跟赵基、孙策之间的强弱没有太大关系,只是单纯的鄙视孙策,以及孙策都不清楚的那位最初离开家乡,去外乡谋求发展的祖先。

    越是这样集体践踏孙策的骄傲与荣耀,这些古族大姓仿佛就越高贵一样。

    这或许只是一场共识之下的博弈,总之齐地古族大姓的冷淡、抗拒态度,让孙策很不爽。

    这也是他答应袁绍结义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似乎援引汝南袁氏的影响力,就能迫使齐地古族大姓承认他。

    只是结义之后,来自古族大姓的鄙视、疏远态度更加的明显了。

    虽然不敢举兵反抗,但敢敷衍孙策。

    当机会来了,这些人又怎么可能静静看著?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9510/6709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