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新计划
推荐阅读:炸虫族做美食,震惊全星际! 八零:被渣至死后我重生了 星际雌性,抚慰力最强 都氪金了!我修个仙成大佬你急啥 拜佛求来的小闺女 斗罗:穿成唐三亲妹双武魂成神了 餐饮系男神 穿越妻荣夫贵:绝嗣世子养崽 随母下堂后,小福宝荣华一生 叫谁小鲜肉,我是天王
“现在是九月底,马上就是秋后了,秋后马肥,鲜卑人要大举南下了!”范阳道。
“不错,难怪先前秦参军会选我们两个,后来课程安排里有那么多关于北方边郡的内容!”王匡叹道:“看来大将军早就想到了鲜卑人可能南下,已经预先做准备了,果然是高瞻远瞩呀!”
“是呀,我们两个还真的是没有跟错人!不管怎么说,护卫乡梓,纵死亦甘心!”
说到这里,无论是范阳还是王匡,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必死的决心。
——————————————————————————
西宫,合欢殿。
魏聪和冯绲穿过长廊,引路的宫女的裙摆轻轻擦过光滑的地板。这些漂亮的女人身上的绸缎就足以给同样的女人做两身衣服!还有高耸的平台,满是昂贵有害涂料的墙壁,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为了体面和威严的巨大浪费,而自己所处的却是一个生产力极为落后,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帝国还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玩意,少数人压榨绝大多数人的血汗涂抹在自己身上,竭力让自己看上去与众不同,神圣不凡,却忘记了人能够短时间内欺骗所有人,也能永久欺骗一部分人,却无法永远欺骗所有的人。
“大将军,太尉!太皇太后就在里面等候,请!”引路的宫女停留在偏殿的门口,做了个请的手势。魏聪向其点了点头,便大步走入,冯绲紧随其后。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窦妙打扮的很朴素,身上只有一件黑色的深衣,头发略微梳了个发髻,用一根簪子挽,怀中抱着一只奶牛猫,面上有显而易见的不安。
“发生什么事了?二位一同入宫?”
“张将军有急信至!”魏聪回答的很简略,他从袖中取出信笺,递了过去:“臣和冯公商议之后,觉得事关重大,就先进宫面见太皇太后陛下您,惊扰了!”
“张将军?南匈奴出事了?”窦妙不安的拆开信笺,刚看了两行,身体就颤抖起来了:“任孝战死?怎么会这样?”
“陛下不必惊慌!”魏聪沉声道:“按照信中所说,任孝战死是一次偶然,他就带了千余人追击太远,陷入敌人的围攻,中箭而亡。随行的吏士居高坚守,守了两天两夜之后,胡骑退走。回来的还有六百余人,实际损失的兵力也就几百人。主要是这件事情的影响很糟糕,尤其是眼下南匈奴单于只是个小孩子,而先单于的长子休屠格又在塞外招诱各部的时候!”
“情况真的有那么糟糕吗?”窦妙目光转向冯绲:“太尉,您也在右北平郡当过太守,你以为如何呢?”
“大将军说的不错!”冯绲沉声道:“臣在边塞历经多年,像南匈奴这些蛮夷属国,他们是不懂得什么礼义廉耻的,他们之所以臣服朝廷,甘为藩属,说到底就两个原因:一是畏大汉之威,以求庇护;二是贪图恩赏。而任孝战死,王师败绩,就会让南匈奴各部觉得我大汉可欺,这件事情如果处置的不好,那就后患无穷了!”
“冯卿你说的后患无穷是什么意思?”
冯绲犹豫了一下,沉声道:“臣只怕蓟丘之植,植于汶篁!”
窦妙身体一颤,惊道:“竟至于此?”
冯绲方才“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乃是出自《战国策》中的名篇《乐毅报燕昭王书》,文中的蓟丘便是后来的蓟县,是当时燕国的国都,汶水即今天的大汶河,是黄河在山东省最大的支流,流经齐国国都临淄。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就是“燕国国都的植物,长满了汶水边的竹林”,代指乐毅统领的燕国大军灭齐的丰功伟绩。而这句话说在这里,则是北方胡骑将会打到雒阳周围的意思。
“陛下不必惊慌!”魏聪道:“太尉只是说最坏的情况下会如此,只要我们处置好了,便不会了!”
“大将军觉得应该如何做?”窦妙问道。
“首先要派人接替任孝,最好是一位在当地素有声威之人,带一支援兵去,镇抚当地蛮夷之心!”
“大将军准备用何人?”
“张温!”魏聪道:“此人在边郡当过太守,而且为人沉稳勇毅,当初在伊阙抵挡我,也颇有章法,眼下他正好赋闲,可以下旨让他接替任孝为南匈奴中郎将。”
“如此甚好!”窦妙点了点头:“然后呢?”
“再就是任孝此人的处置!”魏聪道:“本来他冒进丧师,是要论罪的,但这个时候论罪一个败死的边地将领只会搞得人心惶惶,不利于眼下的战事,臣以为还是以稳定人心为上!旨意上申斥几句,再以宫中的名义赏赐一笔钱,作为丧葬抚恤之用,以显示朝廷的关爱之心。还有那些战死吏卒,也应该一并处置!”
“就这么办吧!”窦妙捂住嘴,打了个哈欠,此时她的心情已经没有刚刚那么紧张了:“还有其他的吗?”
“边境之事,有张将军自专即可,我们在千里之外,多说什么也不好!”魏聪道:“但臣以为应该要做下一步的打算了!”
“什么打算?”
“编练新军!”魏聪道:“本朝中枢之兵,不过三河五校,即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五营加上河南河东河内三河骑士。内则宿卫京师雒下,外则征讨四方。而蛾贼之乱后,四方渐起,多有不臣之徒肆虐,仅以三河五校之兵,力有所不及。臣打算征召四方之精锐,组建一支新军,征讨不臣,护卫王畿!”
“这——”窦妙苦笑道:“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组建新军,兵马粮械从何而来?名义为何?只恐没有那么容易吧?”
“兵马粮械这个早已备好了!”魏聪笑道:“先前臣将冯太尉、张将军以及臣自己的麾下兵马之中精悍之士,以天子林苑安置,皆在雒阳周围,约有三万余人。五户抽一,便有六千人。除此之外,臣已经在雒下、豫州、并州、关中、冀州、兖州、荆州、扬州一部分设置追捕使,可令其在各州郡募集健勇善射之士,宿卫京师。粮械府库皆有,至于名义,眼下南匈奴之事,不就是最好的机会吗?”
听到魏聪这番话,窦妙不由得心中一动。她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北军军权虽然香,但比起自己另立新军来,就算不得什么了。但问题是历朝历代,组建常备军,尤其是在京师中枢之地组建一支常备军都是极为敏感的事情,兵员、粮饷、装备、军官都是麻烦事,任何一点没搞好,都会成为失败的原因,落在政敌手里的话柄。而按照魏聪说的,物资条件都已经准备好了,眼下北方的边患,正好是组建新军的理由,她的心思顿时活泛起来了。
“太尉,你以为如何?”窦妙目光转向冯绲。
“臣以为大将军所言甚当!”冯绲当然不会与魏聪意见相左,更不要说来之前魏聪就和他商议过新军之事了。
“那明日朝会上就先提一下吧,看看风色!”窦妙咬了咬牙:“不过哀家先把话说好了,新军之事干系太大,若是朝会上反对声音太大,不可硬来!”
“太皇太后请放心,臣不是那种蛮不讲理的人!”魏聪笑道。
——————————————
离开了西宫,冯绲和魏聪登上了同一辆马车。冯绲长出了一口气:“大将军居然连新军这一关都过了,坏事变好事,老朽真的是佩服不已呀!”
“这天下事原本就是这样!”魏聪笑道:“危机,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就要看你怎么做了!”
“呵呵,大将军说得好!”冯绲笑道:“张温走了,组建新军,追捕使可以从州郡征召豪杰,一举三得,老朽不得不说一个服字呀!”
“张温也算不得什么!”魏聪笑了笑:“的确北边也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我就选他去了!”
“大将军夹袋里就没自己人吗?南匈奴中郎将可是个要紧位置呀!”冯绲道。
“我的手下几乎都是南方人,没有和胡骑打过交道,派去很可能要坏事!”魏聪摇了摇头:“军旅之事,岂可儿戏!”
“这倒是!”冯绲点了点头:“对了,还有一件事,应奉应世叔,这个人你还记得吗?”
“他?记得呀,不是冯公您的谋士吗?他怎么了?”
“我与他是多年故交,当初上洛之后,就将他留在太尉府为一属官,平日里也好帮我筹划!”冯绲叹道:“可前几日他突然向我辞别,说是岁月易老,要回乡归养!”
“老?”魏聪笑了起来:“我记得他比你要年轻不少吧?你都还在朝中,他怎么就要辞官养老了?他可是在你府中不顺心?你问问他,是不是要挪一挪?”
“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问他想不想外放一两千石,只要不是豫州,都可以安排!可他却拒绝了!”
“哦?两千石都不想当?难道是真的想回乡归隐?”魏聪笑了笑:“那也没办法了,让他先回去呆个半年一年,你在征辟便是!”
“事情没有你说的这么简单!”冯绲苦笑道:“应奉是汝南人,他请辞后我招来府中人查了一下,之前他与家乡信笺往来频繁。你也知道,他虽然是个儒生,但平生精力都花在阴阳、权谋行人之学上了。我只怕他回乡之后,会成为朝廷大患!”
“哦——!”
魏聪意味深长的应了一声,冯绲的话虽然都只说了半截,他也能听出个一二三来。大体来说,东汉时期的士子主要精力是花在经学之上的,即研究《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儒家经典,这六部经典以及研究解释他们的学问代表了东汉王朝的正统思想,被视为当时的显学,类似于后世科举时代的四书五经。
但毕竟东汉时候的选官方式还很众多,通过掌握经学出仕还只是一条出路。所以士人对儒家经典的学习还没有到后世科举时代那么走火入魔的地步。许多士人对经学只不过粗通,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更喜欢,也更有实用性的学问上。
比如兵法,阴阳,权谋等等,这些士人在汉末三国乱世,往往比那些把精力都花在儒家经典上的同行们要混的好得多,比如诸葛亮、戏志才、郭嘉,贾诩,就拿后世声望地位最高的诸葛亮为例,他年轻求学时,同学都是力求精熟,唯有他只观其大略,如果是太平年代,诸葛亮这么干肯定是要吃亏的,毕竟“观其大略”比考试肯定比不过力求精熟。
显然,应奉就是属于后者一类人。像他这样的人,学了满肚子的权谋诡计,天下形势,又怎么会甘心回家乡隐居,与草木同腐呢?这话说出去,冯绲就第一个不相信,毕竟当初他受封车骑将军,南下平武陵蛮的时候,这位老友跑来没献什么平武陵蛮之策,却让他持重兵观畔,以待天下有变便领兵上雒,扫平阉宦,以建不世之功。这种人就像毒蛇,哪怕躺床上要死了遇到机会也会狠狠咬一口的。
结果的确冯绲是举兵上雒了,阉宦也的确被扫平了,但立下不世之功的却不是自己选中的冯绲,而是当初江陵城内一个区区贼曹掾。冯绲倒是对结果还挺满意的,毕竟三公和食禄万户都到手了,应奉却一无所获,只能在太尉府里当一个属官,这叫他怎么满意?
再联系到应奉是汝南人,魏聪掌权之后,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当初鹿谷之变时,参与的也有不少汝南颍川的士人,加上后来窦玄在汝南被害之事。可以说汝南士人,除了少数像许氏兄弟抱上大腿的,其余都被魏聪的铁拳打的七零八落。应奉要是这么回故乡了,会干些什么简直是显而易见。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9744/6749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