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封疆重臣赏朝马
推荐阅读:从迎娶织女开始修仙 美利坚:我来是留学,不是留情啊 千面之龙 三国:江东从此无鼠辈 红楼帝业 海贼:从洛克斯时代开始种田 晦朔光年 斗罗大陆的jojo替身使者 港综:开局苦一苦陈浩南 斗罗绝世:逆命之瞳
老太爷是真记不得了。
打过完年,老太爷的健忘症明显加剧,比如之前刚用过膳但没过多久就又叫传膳。还特别容易因一点小事雷霆大怒,但这种愤怒又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之后便是长时间的默然和疲惫,有时甚至能坐在那一动不动大半个时辰。
不过奇怪的是老太爷尽管记不住今儿哪个皇子,哪个臣子过来请过安,自己又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但对几十年前的旧事却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前儿个老太爷在看三希堂珍藏的一幅旧画时就突然老泪纵横,喃喃自语,一会说想念已故的富察皇后和众多皇子,一会又说对不起当年的那拉皇后,对不起太后她老人家,自责儿臣不孝什么的。
听的李公公一头雾水,却不敢将这些事对外吐露半个字。
还算好的就是老太爷除了精神不济,脑子偶尔不太好使看着像是风烛残年,但实际每天饮食还算可以,吃的也是津津有味,不像别的上了年纪老人茶饭吃不了几口。
太医院那边有人私下说了,只要老太爷每天饮食正常,再活个十年不成问题。
当然,这话可不敢传入老太爷耳里,因为老太爷可是一心一意想要创造千古帝王奇迹,荣获“百岁帝君”光荣称号的。
这才八十二,再活十年也才九十二,这不是咒老太爷么!
见老太爷又记不得事,和珅虽然已经习惯心下难免还是酸酸的,微微向前凑了凑轻声道:“主子,赵有禄此前确实在安徽当着差,但主子念其才干年前特旨召其回京陛见,亲自考较之后授其镶黄旗满洲副都统加衔,让其在京里多留些日子.这不主子让奴才好生整顿下镶黄旗的旗务,奴才便让赵有禄暂办着”
和珅这话九真一假,但那“一假”边上的李公公可不敢点破。
老家那些产业,侄子侄孙的官怎么当的,公公心头亮着呢。
“哦,这样啊。”
听和珅这么一说,老太爷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是了,是了,朕想起来了,是有这么档子事你瞧瞧朕这记性,唉,真是越老越不记事,越老越糊涂,不中用,不中用喽。”
“主子您日理万机,些许小事记混了也是难免,便是天上的日头也有被云彩遮一下的时候呢。”
和珅一边温言宽慰,一边仔细留意老太爷的神色,见老太爷眼神确实清明些许,赶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时机,趁热打铁道:“主子,说起这赵有禄此番整顿旗务确实是实心任事,用了巧思的!
不仅雷厉风行,更懂教化引导.
旗下有个佐领叫太平的前番懈怠旗务犯了些过错,要搁奴才意思早就给严惩了,可这赵有禄却未简单处置了事,而是依着主子定下的议罪银旧例,让太平缴纳银两以示惩戒,更责令其写下深刻检讨,反省自身”
说到这,和珅刻意一顿,免得自己说的太快老太爷没听清,待老太爷点了点头方继续说道:“主子常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凡事都得用着心思,治标也得治本赵有禄这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手段,奴才瞧着很是不错,既将旗务整顿落到实处,也能让下面知道主子整顿旗务的目的不是要惩办谁,而是要下面知道咱大清的根本不易,知道主子的良苦用心,真就是个会办事的。”
给出对赵安的高度评价后,和珅这才取出太平的检讨书。
检讨书这说法听的老太爷也是好奇,伸手想去拿那份检讨书,但手指抖动得厉害,试了两次都没能拿稳,遂有些懊恼放弃,让和珅读给他听。
和珅怎么读的呢,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激情高昂,而是以一种很平淡的语气读的。
“罪员太平谨跪奏为深刻悔罪事:窃奴才祖上从龙入关,本应恪守骑射本色,然近年来渐染汉俗,终日流连茶楼戏馆,竟将满洲旧制抛诸脑后。更甚者,为附庸风雅,私将祖传弓矢典当,换得汉人字画悬挂厅堂,全忘圣祖爷国语骑射之训.
奴才每每思及此,如冷水浇头。想我八旗初入关时,三万精兵可破李闯二十万大军。如今百万在京旗人,竟找不出三千善射之士。长此以往,若遇战事,岂非要重蹈前明卫所兵望风而溃之覆辙?
奴才之罪,不在懈怠旗务,而在忘本!不在贪图享乐,而在数典忘祖!奴才愿捐三年俸禄重设弓场,率旗下子弟每月操演十日。若再见有人典卖兵器、荒废骑射,定当依祖制重责八十军棍。宁可今日挨骂名,不教他日愧对列祖列宗.”
赵安给太平亲自润笔的检讨书不多不少正好八百字,为照顾老太爷的听觉和反应时间,和珅差不多用了十分钟时间才全文读完。
肉眼可见当和珅读到“三万精兵可破李闯二十万大军”时,老太爷一直半阖的眼皮竟在微微颤动。
当“百万在京旗人,竟找不出三千善射之士”这句落下,老太爷搭在锦被上的枯瘦手指亦是猛的攥紧明黄缎面。
那句“宁可今日挨骂名,不教他日愧对列祖列宗”话音尚未消散时,老太爷的胸膛明显有了起伏。
“主子,您看这太平的检讨书,如何?”
和珅当然注意到老太爷的神情波动,但还是要问一下的。
“写得好,说得透!句句都说在点儿上,说到朕的心窝子里,也戳到了咱八旗的肺管子上!”
老太爷跟找到知音似的激动,“罪在忘本,罪在数典忘祖和珅呐,这话是剜心之言,如今这帮不成器的奴才还有几个记得老祖宗是怎么在马背上打下的江山?”
由于过于激动,老太爷忍不住咳了起来。
“主子,”
李公公赶紧递上参茶,却被老太爷烦躁推开,缓了一会,“还有那三千两议罪银,一个佐领能主动拿出这么多银子自赎,说明什么?说明他有悔过的诚心,知道把亏空的、贪墨的给朕吐出来,比那些个嘴上抹蜜,一毛不拔的混账东西强了百倍!”
说到这,老太爷脸上竟泛起亢奋红光,指着和珅吩咐道:“这个太平,是个有血性、知廉耻,也识好歹的.既是诚心悔过,朕就不与他计较那些,传朕的旨意,给他加个参领的衔.不,给他赏个乾清门侍卫,让他以后多在朕面前当差,也让旗下那些不成器的看看,什么才是旗员应有的样子。”
“奴才遵旨!”
和珅连忙叩首,心中一块石头落地,有老太爷这句赏,那太平这块“马骨”就算立起来了。
旗下正绷着的议罪银僵局也能借着这块“马骨”顺利突破,自己的权威也能借着赵有禄之手在镶黄旗彻底奠定。
正欲回军机处拟旨时,却有小内侍捧着一份奏折悄无声息走了进来同李公公低语几句,后者忙上前轻声道:“主子,嘉亲王递了牌子,有奏折呈上。”
“永琰?”
老太爷有些意外,老十五平日没有宣召基本不进宫,也不会上折子,之前让他在军机处行走学习前基本只在府中“活动”,难得为什么事给自己这个皇阿玛上书,今儿怎么倒是破例了。
当下叫李玉将折子内容读来听听。
和珅这边肯定也好奇永琰上的什么折子。
李玉不敢怠慢,赶紧打开折子读起来,未想内容竟是嘉亲王称赞镶黄旗整肃纲纪初见成效,副都统赵有禄办事得力,勇于任事,应予以嘉奖,并建议总结经验或可推广至各旗云云。
没等李玉全部读完,和珅就一肚子问号了,不明白素来与他不和的永琰怎么会替赵安请起功来的。
是真心认为赵安做得对,还是想借此示好,或是有什么更深图谋?
先前赵安同嘉庆启蒙老师胡高望、班主任朱珪之间的矛盾与争斗,和珅可是一清二楚,若不是和珅出手,赵安怕是早就被这两位老师给弄死了,哪会有今天的荣光。
究竟什么原因,和珅一时猜不透,不过却觉永琰这道折子来的正好,不用白不用,立刻顺势说道:“主子,连嘉亲王都看出赵有禄的功劳,可见此人确是实心用事,才干出众,可堪大任
先前安徽巡抚一直由赵有禄署理,奴才以为不妨让其实任该职,待他将镶黄旗事务整顿出个大致模样,即令回任安徽。如此既可不误地方要务,又彰显朝廷用人至公,不知主子以为可否?”
“哦,”
老太爷有些费力捋了捋已经稀疏花白的胡须,看着一心为自己门下“狗腿子”说好话的和珅,脸上露出近日来难得的畅快笑容。
抬起枯瘦老手轻轻一摆,笑着说道:“巡抚虽是封疆重臣,但朕用人向来只看能力不看年资,又是你和珅得用的人,朕岂会薄了你面子.
另外难得永琰这孩子也为赵有禄请功,朕也不能不给皇儿面子吧,就依你和珅所请再加恩赏朝马吧,让他来回走动也方便些。”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074/6736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