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红楼兵圣 > 第298章 见探春

第298章 见探春


北静郡王和贾府的关系不错。

    其实贾府与开国四王的关系都不浅。

    贾政居所荣禧堂有一副用乌木制作的联牌对联,上面镶着錾银的字迹,这幅对联的署名是一行小字——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平郡王穆莳拜手书。

    这位就是驻守辽东北镇的东平郡王。

    包括未来的南宁郡王到贾府挑选女儿嫁给外邦和亲,虽然探春是哭着出嫁的,回来的时候却是番邦王妃的身份,从政治团体的角度出发,反而要挑内部可靠的成员子弟。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

    贾政哪怕只是从五品的员外郎,并不影响他在圈子的地位。

    何况他有个贵妃的女儿,还有个林如海这样的连襟。

    选择了从文的道路,能力不提,关系不浅,什么人都能牵扯上点关系,包括突然冒出来的举荐贾政的一方巡抚大员。

    更不提那些影响力不大的,如贾府家生子出身的县令赖尚荣,如贾政门生正六品通判把的傅试等等。

    王信问道:“南宁郡王的人为何入京?”

    听到王信的问题,贾政叹了口气,抱怨道:“他们有好事可不会找朝廷,既然派人来京,必然就没有好事。”

    贾政还是有些书生意气,心里装着大局的。

    王信暗自想到。

    换做是别人,谁管好事还是坏事,只看有没有利益。

    四王八公是开国的功勋,无论内部有哪些矛盾,各走各的道,现今总体上还是抱团取暖。

    荣禧堂是荣国府的中心建筑,牌匾更是太祖皇帝亲笔“书赐荣国公贾源”的。

    荣国府弃武从文,虽有大房贾赦还在“武”道,但实际上荣国府当家人变成了二房的贾政,所以荣国府的主要政治资源也多投入到了贾政身上。

    但其中细节有不足为外道之。

    贾赦的不服气,各种努力的小动作等等,贾政的一路躺赢,乃至于风云突变,各种意外之下,从安乐窝的闲散官员被拉出来,丢出去迫出头领路等等。

    这些年的接触,加上记忆里的一些东西,王信倒是对这个四王八公体系有些认识了。

    并不是完整的政治势力,更像是个松散的政治联盟。

    依托四王八公蔓延出去关系网,密密麻麻的遍布全国。

    光荣国府的关系就天南地北都有,从京畿的节度使,到粤海的将军,上到朝廷里翰林院的梅翰林等,下到金陵的知府等,那些末端的六七品小官不用提,更不提不入流的。

    两府的下人有一千来号人,光每个月的月钱就要千把两银子。

    如此门楣,说明了贾府的地位。

    所以在这样的势力之中,还能像贾政一样心存大局的属实难得。

    为了几两碎银子,什么民族大义,什么道德贤良之类的,大把的人抛之脑后,这也是王信比较欣赏贾政的地方。

    一个势力或国家。

    其根基一定是被贪官摧毁的。

    竟然很多人认为靠着有才能的贪官,能带来繁荣和稳定,实在是不可理喻。

    大周朝廷绝大部分事务,王信看来都不难,并不是需要专业技术的岗位,只要是个人培训一段时间都能去做,所以能力不是问题,态度才是问题。

    王信故意猜道:“难道云南有边患?”

    贾政只当王信鼻子灵敏,点了点头,皱眉说道:“听说那边底兀刺要闹事。”

    “底兀刺?”

    王信有点熟悉。

    贾政把底兀刺的来历说了一遍。

    原来底兀刺是前明所封的宣慰司,后来在宣德年间入贡后就再也没来了,当时的大明朝廷也没在意,毕竟是海外的藩国,可能被人灭了也不一定。

    乃至大周新立,接手前明周边的宣慰司宣抚司,因为记载缺陷,也不知道这个底兀刺。

    一直到南安郡王上奏,说起这底兀刺,原来这底兀刺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多年来南征北战,已经成为当地不可小觑的王国。

    大周也接触过,结果这王国野心不小,大有吞并周边所有王国的野心。

    大周当然不会任期吞并大周的宣慰司宣抚司。

    奈何路途遥远,哪怕与云南也隔了好几个土司,其兼并了不少土地,如今又打上了木邦宣慰司的主意,木邦宣慰司不是对手,向南安郡王求援。

    王信恍然。

    这底兀刺不就是东吁王朝么。

    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说起来也很有意思。

    缅甸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万历末期与大明发生了战争,派遣士卒战象数十万,多路出兵攻打云南。

    数路大军里还有个大汉奸岳凤和其子岳曩乌带路。

    一路攻打雷弄、盏达、干崖、南甸、木邦、老姚、思甸各地,烧杀抢掠不计其数,并进一步觇觎腾越、永昌、大理、蒙化、景东、镇沅、元江等地。

    各地宣慰使宣府司见东吁王朝势力庞大,军力繁盛,势如破竹,因此皆倒向东吁大军。

    军力达到缅甸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态势。

    最终结果以大明获胜,东吁王朝因战败而分崩离析结束。

    相比较后来的清缅战争。

    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胜利程度上而言,明朝和东吁王朝的战争都要远超清缅战争,结果前者却没有什么名气,而且东胡战争时已经是晚明时期了。

    王信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是南安郡王没有打过东吁王朝,也就是底兀刺。

    不过这是未来的事。

    “南安郡王有什么打算?”

    “总不是探探朝廷的想法。”

    贾政叹道:“南安郡王并不愿意开战,一则担心对方实力强盛,二则万一朝廷插手过多,会影响他在当地的权利,落入东平郡王的局面。”

    东平郡王面对的是东胡和蛮人。

    力有未逮之下,朝廷插手之深,于是有了辽东都司,夺走了东平郡王大部分实力。

    朝廷肯定是想削藩的。

    四大郡王肯定是不愿意削藩的。

    只不过大周朝廷力有未逮,以至于到今日的局面。

    王信也感到了艰难,担心道:“恐怕此人想多了,朝廷哪里顾得上他。”

    “是啊。”

    贾政闻言苦笑起来。

    朝廷入不敷出,每年拖欠,至今好几百万两银子。

    王信也很无语。

    有人说万历时期如果没有张居正已经亡国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可笑的言论,实际上并不可笑。

    一切都离不开财政。

    万历登基前的七年。

    隆庆元年,亏空351万两。

    隆庆二年,亏空210万两。

    隆庆三年,亏空150万两。

    隆庆四年,亏空150万两。

    这是税银,累计亏空千万两白银。

    还有夏税秋粮等等。

    大周承袭前明,大明在晚明时期,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钱。

    几十万几十万的军队,因为没钱导致送了人头,许多军队在半路哗变,连当时最强的火器新军,也因为没钱发生了叛变,最后叛逃到了大清。

    王信认为大周的组织力还在。

    比如自己需要的民兵,基本上都能按期满足,说明各地的官府对各地仍有控制力。

    大周的问题同样是没钱。

    所以大周也缺少一个张居正,需要时间来改革。

    张吉甫有这个魄力改革吗?

    太上皇能支持他,但是时间够吗?

    他要不要顾忌皇帝?

    还有外部。

    胡人、东胡、蛮人,乃至于底兀刺,朝廷竟然沦到了需要和亲的地步,可见局势并不妙。

    大周局势太不稳定,内部矛盾太深,张吉甫恐怕没办法改革。

    改革会得罪人。

    等于把人都推向了皇帝。

    太上皇不会同意的。

    胡人还未平,自己当然也不会忘记蛮人的威胁,如今还有云南外的底兀刺。

    如果南平郡王碑额底兀刺打败,那么大周在东南亚的那些宣慰司宣府司都会主动或别动加入到底兀刺,底兀刺不光趁着战胜的就会稳定内部局势,还会成为更强大的一个王朝。

    本身那边路途遥远,丛林茂盛,等养肥了底兀刺,恐怕再想平底兀刺就难上加难。

    自己敢针对欧彦虎,因为把握住了时机,刚还在他起势的关键时刻。

    否则等欧彦虎统一了河套地区,又征服了生胡各部,那时候自己带着几千人马,可能还不够他塞牙缝的。

    王信不禁挠了挠头。

    “问题有点多啊,也不知道太上皇和皇上心里怎么想的。”

    “还能怎么想,谁都防着谁。”

    贾政一脸讽刺。

    这倒是。

    问题扎堆了就不好解决。

    虽然对自己是好事,朝廷多事之秋,必然重用武将,但这种好事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好事,自己如此多的机会,不需要这种好事。

    “我明天再去拜见张阁老,看明天能不能见到他。”

    王信下了决定。

    张吉甫是内阁第一人,周道丰不怎么管事,如果不是太上皇不放人,周道丰已经归乡养老去了,因此张吉甫的事务很多,不知道何时能见自己。

    “会不会引起在张阁老的不满?”

    贾政有些担忧。

    有的方面,哪怕是自己还不如王信,比如在张阁老面前。

    张阁老大权在握,与勋贵又没有交集,反而是王信在张阁老面前更好说话,因为张阁老比较看重王信,哪怕自己这些人都不如王信有优势。

    “我是为了朝廷的事,也是为了他分忧,何来不满。”

    王信无所谓。

    谁是谁的人很重要,但终归是为了利益。

    张吉甫面对的问题很难,才有了他多次重用自己的事情发生,否则以此人的地位,哪里需要三番五次在自己身上改变主意。

    记得第一次见张吉甫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说自己最讲规矩。

    结果入京之后,倒是失了不少风格。

    不装逼了。

    和薛蟠一样。

    未入京之前是呆霸王,入了京之后就成为了薛大傻子。

    京城到底是京城。

    天下中枢啊。

    且说王信回来后,去看了外头的宅子。

    平儿和晴雯也都忙了起来,把东西都收拾好,庄子里的嬷嬷们来帮忙,聊着些闲话,倒有些不舍她们离开。

    平儿笑道:“我们走了,你们才好偷懒,这凸碧山庄平日里没人来,你们在这里当做养老,再也不用伺候人,巴不得呢。”

    “倒也不瞒两位姑娘,”

    一个婆子笑道:“信爷刚来的时候,咱们几个背后嚼舌头不假,可相处久了,信爷为人宽和,对我们不错,反倒是比往日这里头荒凉,我们几个人老婆子孤零零的守着热闹不少。”

    其余婆子也纷纷附和。

    她们乐于清闲,可不是甘愿寂寞。

    平儿也笑道:“要说我心里也不舍诸位。”

    “那以后有机会,平姑娘和晴雯姑娘定要回来看看我们。”那婆子笑道。

    “你们不烦恼我就好了。”

    晴雯笑道。

    “怎么会。”那婆子否认道。

    正说着。

    “三姑娘来了。”

    众人连忙往门口看去,原来是探春来了,身边还跟着她的丫鬟侍书、艾官、翠墨、小蝉。

    平儿和晴雯连忙起身去迎,婆子们请安。

    探春拉着平儿和晴雯,笑道:“我知道你们要走了,这回我不拦,我做事没有二嫂子周全,往日里得罪的地方,还请多多多海涵。”

    “三姑娘说的哪里话。”

    平儿不敢小瞧探春,连忙笑道:“二奶奶都夸三姑娘呢。”

    晴雯不懂这么多,一脸单纯。

    “三姑娘对我们极好,我最舍不得三姑娘了。”

    晴雯从小在贾府长大,多少有些以贾府为荣的想法,至今府里有两位外头的姑娘,一个林姑娘,一个宝姑娘,两人品性模样都没的说。

    府里的三位小姐,四姑娘还小,只有三姑娘能与林姑娘和宝姑娘相娉。

    与平儿佩服探春不同,晴雯佩服的是这方面。

    只见探春一身大红底子芭蕉叶印花对襟褙子、白色交领中衣、白色长裙,鹅蛋脸敷薄粉,远山眉扫黛青,点绛唇含朱丹,抬眼时眸光清冽如寒泉。

    难怪镇得住府里人,晴雯性格要强,越发敬佩。

    探春扫了一眼众人,笑着拉住二人往里走,亲昵道:“还有没有缺的,我们不是外人,有什么不便的,可要告诉我。”

    “没有了,信爷给的钱足。”晴雯老实道。

    探春夸道:“信爷对你们真不错。”

    既然说起王信,晴雯就忍不住高兴。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178/6753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