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177章 大结局

第177章 大结局


建炎二十七年,赵子称五十三岁、徐州新都彻底建成之后。

    监国太子赵伯琮,也已经三十周岁整了,接手内政工作已经有三年整,一切都已渐渐上手。

    赵子称对太子很放心,便让太子也迁来徐州,打算给他更大的授权。

    让他可以在皇帝不在京城时,同时监管国家内政和防务——当然,目前还仅仅是防务,不包括调兵主动进攻他国,只能是应对来犯之敌。

    而以大宋如今的威权,亚洲大地上其实也没人来进犯大宋了。

    大宋的军队,已经全面列装了滑膛燧发枪,骑兵也都换成了装备卡宾枪的胸甲骑兵。

    虽然还没发明蒸汽机,但大宋的各项工业水平,基本上都达到了手工业经济的巅峰状态。

    比如纺织业的纺纱机,其实已经达到了珍妮机的水平,甚至纱锭数量可以更多,只是缺少蒸汽机这个驱动动力源。但可以在都江堰之类水流能稳定的地方,用水车驱动单台并联有数十个纱锭的大纺车。

    缫丝的机器,也跟纺棉纱的差不多,进步同样很大。

    纺织环节,飞梭织布机也彻底成熟并渐渐开始在大宋国土上普及。

    加上棉花的广泛种植,征服西辽和西夏后在河西走廊也广泛普及种棉花,大宋百姓终于告别了纺织品的匮乏,人人至少能够免于冻死。

    粮食产量方面,因为赵子称连年鼓励航海地理发现,大宋的探险者终于抵达了美洲——只不过,并没有选择直接穿越太平洋,那太远了。而是先去非洲,绕过好望角,最后再从西非越过大西洋去的美洲。

    这样总航程虽然更远,但至少单一段最大航程要短很多,不存在连续在海上开上近半年看不到陆地的情况。

    随着大宋航海商和探险家抵达美洲,数年之内,美洲作物和奎宁、橡胶终于弄了回来。

    大宋百姓也开始普遍种植玉米,部分地区还能种土豆、番茄、花生、辣椒、菠萝等物。

    靖康之变前,大宋的人口也就刚刚勉强过亿,后来因为金人的战乱屠戮,天下不说人口减半,但也至少是折损了数成。

    不过到建炎二十年的时候,随着天下太平带来的人口增长,之前战乱和扩张瘟疫损失的部分,基本就补回来了。

    当时赵子称还特地清查了一下天下户口,最后竟查出近一亿两千万人——这一亿二也不都是原本大宋故土的汉人,也有大理、交趾、金国、西夏、西辽等吞并进来的国家所带来的人口。

    不过其实也就交趾人口密集一点,大理也还行。其余北方三国其实没多少人口,小的被吞进来时也就百来万人。

    在有了玉米土豆之后,华夏大地加上周边土地要养活一亿二人口当然是毫无压力的。

    所以到了建炎二十七年,人口进一步膨胀,七年就涨了一千多万,已经突破一亿三了。

    但天下百姓依然可以基本温饱,基本上人人有地种,有足够的粮食吃,后世史称“建炎中兴”。

    这是一次文治武功民生全方位繁荣的真正中兴。

    在天下如此太平,足以无为而治的状态下,赵子称提出要出巡,把国政全权丢给监国太子,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了很多。

    赵子称出巡,没要浪费太多国帑。历史上后来明朝下西洋,是不做贸易,只管朝贡和赏赐,亏钱太厉害。

    赵子称虽然也需要至少百艘巨舰、万人扈从,但至少他可以随船队携带精美的大宋货物,出去扬我国威。

    而赵子称出去也不单单是为了游山玩水,更是为了让大宋进一步开眼看世界。

    他作为皇帝,所到之处,世界各地航道咽喉要津,都是要留兵驻守、建立殖民地/贸易港的。

    原本文官集团可能会觉得这种事情太折腾,但是有了皇帝出巡的名头后,很多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比如皇帝要是通过了马六甲海峡西行,这时候要求在海峡留兵驻守,避免有歹人切断航道,文官集团敢因为一时的浪费钱而反对吗?显然不敢。

    他们只好乖乖允许皇帝的扩张,只因为掌握这些咽喉要地能保护皇帝的归途。

    赵子称一路西行,就可以把马六甲、红海口、好多战略要地的岛屿都占下来。就算汉人士兵不肯驻守,也可以让大宋治下的其他族裔代劳。等以后建设好了,没那么蛮荒了,再让汉人上。

    另一方面,连马六甲这些地方都占了,随着大宋医疗技术和公共卫生的进一步发展,奎宁的传入,热带病已经基本不是问题。之前因为气候原因无法控制的占城、真腊等地,当然也不在话下。

    至于历史上后来被称为“吕宋”的无主之地,更是直接就变成了大宋本土,毫无难度,不需要再“旅”了。吕宋诸岛被拿下后,还成了大宋的物种交换试验场。凡是有外来物种,都先丢到吕宋验验成色,如果有危害就尽量限制扑杀,避免传入中原。

    至建炎三十年,吕宋、扶桑等第一岛链各地,彻底汉化成功。南洋各地,也彻底成了大宋的后花园。

    而巡游天下数年的赵子称,在航海时闲着无事,平生什么都得到了,也变得无聊起来,就决定花点心思著书立说,搞点儿别的兴趣爱好。

    于是他就决定,把牛顿定律和开普勒定律等如今已经被充分实用、只是还缺人正式总结的理科学术整理一下。

    这些东西,结论其实很简单,但真看过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人就知道,论证过程是不容易的。

    后世物理课本看起来简单,那是因为物理书把很多过程省略掉了,直接铁口直断报答案。

    赵子称前世也不可能背过《自然哲学数学原理》,所以他也就只能做一点微小的工作,提出一些假设和想法,具体的求证可能还需要身边的学术官员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

    好在他毕竟是皇帝,当古代皇帝要编著典籍的时候,肯帮他的人是无数的。当年萧统只是个太子,编《文选》时都能得天下文士贤才辅佐,而且最后在署名编著者的时候,只能署名萧统,其他实际经办人谁敢署。

    何况赵子称已经是掌握天下大权三十年的千古强权君主了。

    陛下提出的设想,礼部官员会想方设法去验证的,最后的功劳也只会记载陛下的巧思。

    除非是赵子称自己礼贤下士、虚心纳谏,主动要求史官纪录其他人的贡献。

    就这样,赵子称在巡游欧亚的过程中,占地无数,著书立说无数,简直再无追求了。

    初步的微积分思想,运动三定律,天文学基础及其航海应用,全都在赵子称五十多岁的时候,被他在闲暇时抽空铺垫了出来。

    顺带着,因为对天文学的启蒙,大宋内部一方面航海和地理发现愈发昌盛,终于有海军军官完成了环绕地球航行的壮举,也从实证层面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另一方面,传统的礼部对天命和其他一些天人感应层面、德运正统的解释,也出现了危机和崩塌,必须浴火重建。

    好在这个时代的大宋,本就不可能出现思维的混乱了,赵子称本就是马上得天下的圣主,而且武功旷绝古今。

    他当年就很有预见性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早在大宋救亡图存反灭金国的时候。

    如今,随着传统神秘主义解释的崩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圣谕也被提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从而在大宋建设出了近似于历史上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

    皇帝必须代表本民族和本文化认同的利益,因为皇帝保护了民族,保护了文化认同,所以天下人才拥戴他当皇帝。而不是因为传统时代那些谶纬之说。

    对天下有利就是有德,出卖天下就是失德。从此的皇室接受的都是这样一种教育。

    如此一来,也算是从理论根子上把大宋之前重文抑武的隐患给扭转过来了,同时又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为什么至今为止姓赵的就是配做皇帝,这都是因为赵子称为天下争尊严争来的。

    武人也没有理由再说出“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这种话。

    在传统神秘彻底崩塌后,礼部官员对于学术的掌控也就彻底不演了,几十年内,理学心学各派百家争鸣,虽然大家还借着儒的皮往前跌跌撞撞发展,但儒家的神圣性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以一种改良主义的姿态融入了更多实用的东西。

    就像是一台破自行车被今天装一个电动机,明天装一个电池包,后天装一个刹车线圈,再后一天甚至把原本朽坏的大梁都焊掉重换一根新的不锈钢管。

    最后也没人能认得出来这是儒家学说了,就像是被高强度翻修的忒修斯之船,谁也说不出从哪一刻开始,这艘船上没有任何一块零件是原装的。

    ……

    因为赵子称晚年的地理发现、派人环球航行、造成了天下人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整个国家的文官系统和学术系统也必须适配这种剧变,所以大宋在开疆拓土方面一度稍稍出现了迟缓。

    消化已有果实和既得利益,转型适配,也都需要时间。

    最后还是他那个监国的儿子赵伯琮,也很想证明自己,所以在稍稍缓了几年后,力排众议,搞了很多新的开疆拓土行动。

    毕竟原本历史上的宋孝宗也很想在恢复故土方面证明自己,虽然这一世亲爹把所有故土都恢复了,没给他留,那他就南下占领只有土人的婆罗洲、爪哇、澳洲,往西吞并缅甸。

    有了这些武功垫底,监国太子才好受了一些,觉得自己位置稳了。

    因为监国太子一直很担心,自己这一脉将来能不能顺利继位——他并不担心父皇改主意,但他知道父皇神功盖世,身体很强健,多半能活得比自己久。

    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朝代法理上最该当“太宗”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能真正当完并且顺利传下去的。

    胡亥杨二李二赵二哪个不是篡上去的?也就汉惠帝刘盈顺利上位了,但他也就坚持了自己那一代,等他再要传儿子时,刘盈一脉全部被周勃杀光了换了刘恒。

    当然,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注意到过了,所以赵伯琮的心腹也都安慰他:不能这么类比,因为陛下是中兴之主,不是从零开始的开创之主。

    但赵伯琮心里也明白,就算中兴之主又如何?光武帝刘秀的大儿子、第一任太子,后来当上皇帝了么?汉明帝刘庄可是光武帝第四子,是阴丽华生的。光武帝最初的郭皇后生的太子,可没继承大统。

    只是父亲肯让他提前监国,这才让他安心了不少,也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所以他要在监国之后建立一些武功,这样才让这一脉安稳。

    而且他也对父亲建立的学说体系深信不疑,监国太子本人就是全大宋最信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圣谕的,他也觉得就该对本民族本文明有贡献,才有德居天下。

    到了建炎三十五年,赵子称正式年满六十岁的时候,为了不让儿子有压力,加上他自己本来就没追求了,赵子称正式宣布退位当太上皇。

    这时候,太子已经监国了十年了,终于正式登基。

    如此一来,也算是打破了历朝历代太宗不能顺利上位的魔咒,

    同时还解决了后世皇帝万一老年痴呆症给天下造成重大损失,以免晚节不保坏了一世英名。

    赵子称这样的开拓雄主都退休了,后面的皇帝到了年纪有什么理由不退休。

    皇太子三十七周岁正式登基,对父皇自然是感恩涕零,孝不可言。

    于是他也继承父志,继续开拓了一些土地,在全球占据关键贸易节点和港口,北边则进一步开拓鲜卑利亚,一直发展到北大洋边。虽然最北边太冷住不了人,但至少也进行了地理和矿藏的勘测。

    持续的全球经营,免不了让燧发枪和大炮也渐渐扩散了。放出去的百姓,也有因为天高皇帝远而自立的,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

    不过,因为这一世是华夏人率先发现了西大洲(已经不能叫美洲了),虽然华夏也在非美占了大量无人区屯垦居住,但华夏人终究比欧洲人平和很多。

    所以西大洲的原住民并没有被系统清洗,在华夏人看来,西大洲原住民虽然落后,但最多也就是跟阿三差不多,没必要屠戮。

    只是自然的瘟疫扩散还是免不了的,但并没有人蓄意使坏,都是商贸交流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当地土人没有卫生概念,自己不知道勤洗手喝热水,也没办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世界的西大洲土人减少的速度远比原本历史平缓得多,后来欧洲和西大洲的国家各自也都有了火枪大炮,没有了文明代差,欧洲人也就谈不上殖民西北大洲,这个世界当然也就从根子上不存在美加等国了。

    因为英国佬拿着火枪出现在西北大洲的时候,他们发现那里不但有不少关键沿海富庶港口是华夏人占领的,连带着当地土人也有火枪。

    既然土人也有火枪,英国人和西班牙人还凭什么虐百倍人数的土人?

    整个世界,就这样脱轨野蛮生长,但却没有了欧洲殖民潮,各族各凭本事,汹涌奔流,连赵子称也看不清前路。

    去到了万里海外的大宋子民,确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自己立国的情况,赵子称也很克制,没有劳民伤财非要万里远征剿灭“叛逆”。

    他儿子赵伯琮倒是咽不下这口气,但最后在退位的老父亲持重劝说下,赵伯琮也选择退了一步:

    “海外建国者,若不尊奉大宋正朔、华夏正统,则虽万里而必杀。但若尊奉正统,按年来朝,则可免于征伐。”

    也就是说,要求万里之外的可以实质上当国王,但绝对不可以有人称皇帝号。

    地球上只能有一个人称皇帝号,那就是大宋的皇帝。放出去万里之外的华夏人,最多称国王,并且要奉皇帝正朔,那样你在自己地盘上自治,也就认了。

    这个口子是不得不开的,因为要直接统治环球那么多领土,大宋是真做不到。

    而其他非华夏人构成的国家,自然照样沿用旧例。哪怕是周天子时代,对于过于偏远、超过“荒服”范围的蛮夷,也是不要求朝贡、不要求认天子正朔的,自生自灭就行了。

    这个世界终究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剩下的就只能看后人的智慧了。

    ——

    (全书完,新书已过审)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1704/6765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