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南平交理,北灭辽夏
推荐阅读:遮天:我,昊天,人族第一帝! 鲸落封神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刚出人皇幡,我就成了旧日之主 共生面板,我在修仙界种田长生 练气千年,方知是封神! 谍战:红色掌柜 诸天恐怖从蛊开始 你们才不是魔物娘!
作为现代穿越来的人,赵子称很清楚,南征大理和交趾需要长期的医疗卫生准备工作,
否则历史上朱棣南征越南的惨剧,就会提前应验到他自己身上。热带病可不是跟人开玩笑的,古代中原军队到了热带长期驻扎,直接病死一大半都是常态。
没有万精油,至少也要有风油精,薄荷油。
如果能大航海去美洲搞定奎宁,解决疟疾,那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就算解决不了奎宁,也要想方设法尽量研究透虫媒传染病的原理、提升全军医官的理论水平,把防蚊虫工作做扎实。
好在赵子称本来就可以休养生息数年再南征,他有时间慢慢准备。
建炎五年的赵子称,已经三十一岁了,他的嫡长子赵伯琮也九周岁了。他还有了五个儿子、九个女儿,后宫与子女都非常充实。
满朝文武对于皇帝的敬畏膜拜,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位官家不但再造神州,还在五年内彻底完成了灭金伟业,武功已超封狼居胥,他在收复燕京之战中,甚至亲手斩杀了完颜宗弼,还亲率大军冲杀、彻底歼灭金人。
如此威望,古今皇帝未有。
赵子称在内政方面,也就基本没有掣肘,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宣布与民休息三年、对河北和山西、辽东免税三年,也没人敢说什么,当地百姓则是人人鼓腹讴歌,将皇帝敬为天神。
而没了北方的辽、金,大宋不但不需要给岁币了,连边防压力都小了很多,养兵备战需要的钱大大减少,朝廷每年需要的财政开支再次锐减了一大截,所以只要稍稍休养生息,就可以很快攒起巨量的财富。
西夏那边的“岁赐”,赵子称也早在建炎元年的时候就单方面宣布彻底停掉了,还让西夏人不服可以自己试试。
而西夏根本不敢有任何异议,连个屁都不敢放,唯恐被神武无敌的大宋皇帝盯上。哪怕大宋减少了西军的常备驻军,西夏也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唯恐是大宋皇帝就想钓鱼找借口灭它。
节省了大笔钱财后,休养生息的这三年里,赵子称就全力发展公共医疗卫生建设、和航海事业。
他主持官府在各府县至少设置一座官医院,而且设置医官。掌握公共卫生的人员,也可以得到官府的吏职,纳入“公务员团队”。
同时,也加强了对传染病防控的研究,解决各地的瘟疫、及时上报联通信息,帮助控制瘟疫的跨县跨州传染。
这些官方医院的设置,还培养了大量优质人才,提升了地方原本民间医疗的水平,还重点研究了热带瘟疫传染病,为将来南征打好了基础。
这些官医院在各地,也会宣传各种粗浅的卫生常识,让不识字的百姓至少也知道苍蝇蚊子蟑螂老鼠是会传播瘟疫的,还传授高效灭杀害虫的常识,甚至还传播灭杀蝗虫的常识。
这些实用的生活技巧,比四书五经对底层百姓更有实际价值,既可以帮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也可以减少朝廷因为瘟疫而遭受的损失。
在赵子称推出新政之后,大宋在三年内上报的瘟疫数量虽然不能说绝迹,但后来稍一统计,也发现至少比之前没有新政时减少了一半以上。
这些都是天下百姓有目共睹、切身感受的,自然免不了又对圣天子的圣明举动感激涕零,深感皇恩浩荡。
而赵子称为南征所做的准备,显然不止这一手。
他向来是两手都要硬的,所以在这三年里,他还鼓励进一步钻研建造远航海船,为地理发现和寻找物种做些筹备。
因为之前大力发展海贸、还主持一部分漕运试点改海,北伐时还让海船为大军运粮,所以大宋的海船本就很发达了。
之前的海船,在东亚海域已经是无敌的存在,去哪儿适航性都很好。后来挪去跟大食国的人贸易、主动绕过印度、开到阿拉伯半岛,也没什么问题。
印度和阿拉伯半岛的商人们,看到汉人海船商队居然主动到他们那儿做生意了,也是大吃一惊,尤其是那些阿拉伯人,不由痛惜自己再也赚不到超巨额的差价了,因为汉人海商已经知道各种香料、香辛料和宝石等物在阿拉伯和印度的原价。
就算将来进口还要出高价,肯定也没现在那么高了。
宋人海商在去阿拉伯和印度贸易的过程中,也总结磨合了之前海船性能不好的一些点,以及对风力利用的一些瑕疵短板。
大宋造船厂就靠着事上练,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磨合进步,又加上皇帝陛下的亲自点拨,后来就算没造出飞剪船那样的顶级船型,但造出一个相对平甲板流畅试航的大型三层甲板盖伦船,还是问题不大的。
当然,大宋造出来的,肯定不可能真跟历史上后来的西班牙盖伦船一样,但总之适航性更好、武装度更差就是了。
有了这种新船之后,赵子称就鼓励海船水师大肆出去地理发现,寻找新物种。
同时他又比其他古代人要更加科学谨慎,他也怕找到新物种后发生物种入侵,或是带来新的传染病。所以要求在大宋近海找个大岛,找到什么新物种都先放在大岛上培育繁殖观察一下,作为物种试验场。
如果有什么侵略性特别强的物种,就不许带回大宋大陆。只有那些经过筛选核验有益的,才能带回来。
另外,他还要求所有出海寻找新土地的将士,都要洁身自好,回来时也要检测传染病,如果带上了异域瘟疫,也要隔离不能直接放任回中土。
最后,为了鼓励大家,赵子称还对地理发现者给予重赏,比照武力开疆拓土递减一等,做得好的也有可能封侯封公。
这些激励和皇帝的信任,终于在大宋海商和水师将士们当中激起了地理发现潮。
不过三四年间,先是北海道的耐寒水稻被引入,在东北辽河平原和松嫩平原推广种植。
不但汉人要种水稻,连黑龙江的奚族和渤海族也被渐渐改造成农耕民族,从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变成会开荒种地,渐渐同化为大宋子民。
随后,琉球的香樟,澳洲的桉树也都被弄来,搞了万精油、风油精,各种驱虫驱蚊药物。
到了这一刻,加上休养生息也休够了,朝廷府库钱粮极为充裕,经过三五年的繁殖,四川人多地少的压力也再次膨胀到了临界点。
于是赵子称就大手一挥,宣布了建炎八年冬天正式开始南征。
所用兵源,主要从蜀地的西部山区里征调,也可以稍微选一些湖广地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较为尖锐的土人州县,这些地方的穷苦百姓比较在乎分田,也容易被利益吸引。
在朝廷的加持下,这些川军虽然没什么战斗经验,但训练有素装备合用,后勤保障还很有针对性。
大军南下穿过大渡河,穿过金沙江,很快就杀到了大理国的土地上。
已经快六十岁的大理国主段和誉还想卖惨,表示他跟大宋皇后的母亲有点远房堂兄妹的关系。还说什么大宋太祖皇帝曾经挥玉斧划江,说大理是不征之国。
不过赵子称哪里会管这种狗闭倒灶的破事儿,段和誉越是这样,赵子称越不能容他。
赵子称正式宣布了大宋朝廷的一条官方意识形态:之前的大宋历代皇帝,因为武德不昌,才曲解先圣,不敢论证正统。
而他赵子称当了皇帝后,天下正统的最低标准,就是要至少恢复大唐故土!
天下从来就没有什么“五代十国”!所谓十国,只是因为当年太祖皇帝只把大唐灭亡分裂后裂出来的国家,灭掉回收了十国!
实际上至少是十四国!西夏也算是五代时期慢慢半独立、最后正式独立出去的军阀!
高丽、交趾也是大唐灭亡后独自建国的!
大理虽然在大唐的时候就有南诏,但大唐能容不代表朕也能容!
所以至少是灭尽十四国,才算恢复大唐版图!至于吐蕃、西辽,这些将来还要再看,有没有灭国宣称。
但不管怎么说,南部两国这次也跑不了了。
最终,大理皇帝段和誉因为他不会说话,加上赵子称也忌惮他活下来搞什么刺杀,最后将其斩草除根。
大宋天兵二十万,趁着冬天凉快,以泰山压顶之势攻破大理,攻破昆明,杀段氏抵抗者,杀高氏抵抗者,彻底灭掉大理高层。
随后强推移民屯垦,把部分川军辅兵直接就地改为地主,就跟后世明清的改土归流一样。
当地大理人原本还以为只要隐忍半年,等天热了北方军队就会撑不住。
结果殊不知那些四川和湘西的士兵,本来就算相对能耐热了,如今又有先进的传染病防治医疗科技,又有各种热带病瘟疫的特效阻断药物、驱蚊驱虫的蚊香等物。
所以大理土人的算盘彻底落空了,指望夏天把汉人大量弄死,根本就做不到。
虽然还是免不了有水土不服而死,但至少一大半能活下来,不出数年,原本大理的主要城市,都被汉人厢军移民控制了。
随后赵子称再依法炮制,用广西土人和已经适应了大理环境的移民川兵,南征交趾。
交趾本以为可以仗着瘴气顶住北朝。结果一来宋人专挑冬天进攻、第一年攻破屠戮劫掠一番后,夏天到来前还撤走了。
交趾国以为可以反攻收复失地,结果到了冬天宋军又来了。
如是三五年,终于把交趾这片不服管的地方,人口都杀得轮换了一遍。终于彻底服服帖帖,不愿归附汉化者屠。
而在这段时间里,赵子称在其他方向也没闲着。
之前他为了北海道耐寒水稻,就占了扶桑的虾夷岛。
如今打交趾那几年,只有冬天可以动兵,夏天海军却闲着。加上高丽早就被灭了,赵子称也就顺势把扶桑的很多地给逐步蚕食了。
扶桑还是比较难同化的,急不得,因为他们独自建国的历史比高丽和交趾都要早很多,高丽和交趾都只有两百年左右,而扶桑自古就没被外国统治过。赵子称估计一两代人都未必能同化,但结果是不用担心的。
彻底搞定交趾后,赵子称终于把目光投向了北边。
建炎九年,大理灭国,建炎十三年,交趾灭国。
随后天下休整两年,到建炎十六年时,赵子称再次下令岳飞西征,目标是消灭西夏、西辽。
西夏王族并无余孽,被岳飞全部击毙。
建炎十八年,西夏彻底覆灭。
建炎二十年,西辽灭。
建炎二十四年,吐蕃灭,岳飞一路杀上雪域高原,饮马长江黄河源头。
这一年,赵子称已经是个五十岁的老头。岳飞也是五十岁了。
赵子称的嫡长子赵伯琮,都有周岁二十七岁了。
至于赵子称那个退位当太乙宫主的远房堂兄赵桓,也已经在去年老病而亡,享年五十三岁。
他的岳父母也已经老死,慕容家的男丁事实上算是绝后了。不过他岳父临死还是很爽,觉得自己壮志得酬,他根本不知道外孙其实并不是他女儿亲生的,赵子称也懒得揭破,就当让他临死都有个好心情吧。
赵子称戎马半生,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他也想出去走走,就跟岳飞和其他年轻一代重臣开玩笑,说在考虑传位太子,自己当个安享太平的太上皇。
群臣无不叩首:“陛下春秋鼎盛,神武古今无比,区区知天命之年,怎可言老?”
最后赵子称想了想:“那就让太子先任监国,熟悉一下政务,但不得过问军务。朕不在京时,就由太子全权处理内政,三省六部都向太子汇报。
天下形势已经剧变,北方没有胡虏之患,黄河也已改道,漕运之利害变化巨大,我大宋如今航海鼎盛,再指望运河转运,实在靡费人力。汴京过于内陆,驻军数十万,依赖运河运军粮,并非善政,朕欲迁都。”
迁都之议一提出,反对的人肯定不少,毕竟大家都在汴京有房地产的,汴京不是都城之后,不都贬值了么。
但皇帝说的也有道理,加上赵子称是武功赫赫的马上天子,如今的大宋都是他一片一片重新打下来的。这样的威望,谁人可挡?
最后,群臣也只能在迁都的备选项上请求皇帝三思。
而赵子称已经想好了,
首先,他不会强抄历史答案去燕京——他很清楚,地理环境,航海环境都不一样。历史上金国开始去燕京,一方面是金、元开始没占据南方,只能在燕京。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金国建国后最初几年,黄河就改道夺淮入海,导致中原河南和苏北变成了黄泛区,中原待不住了,漕运被破坏太严重,南方运河系统也崩了。
但是现在,赵子称可是扭转了黄河改道的,没让黄河夺淮入海,反而是往北的,现在反而是河北的漕运系统大变了,那还去燕京做什么?
而且,现在也不像历史上明朝那样,可以把大运河“截弯取直”,宋朝的运河弯曲度比明朝大多了,运河首先要往西绕经过汴京,而非跟后世那样从济南过就行了。
既然大运河都变了,去燕京是断然不可能的,不符合地理。
不过,去苏州、金陵这些地方,终究也不吉利,江南的偏安短命王朝太多了。虽然从地理上来说,苏州其实很好了,长江口的海运条件,经济潜力永远是无敌的。
最终权衡之后,赵子称选择了在徐州建都,理由是这地方跟原先的应天府宋州相去也不远,只是隔了一个芒砀山。但原本的应天府宋州(商丘)终究不在运河水系上,水运物资麻烦。
而徐州在芒砀山以东,周遭地形险要也能沾一点儿,而切就在泗水岸边,而泗水连接淮河和邗沟运河、再通过邗沟到长江,所以不用担心“运河利用”的问题。
将来走长江转邗沟或者直接走淮河,都能连通海运,很适合海运时代。
加上黄河没有改道,没有“夺淮入海”,所以这个世界的淮河没有失去入海口,苏北也没有大量滩涂淤浅。这个世界的海州是可以建设深水良港的,而且直连淮河口。
所以最终,在权衡了所有利弊后,赵子称很有魄力地选择了定都徐州。这地方也算南北要冲,跟赵子称最初的龙兴之地江东以及山东半岛,都不算远,刚好一碗水端平在正中间。
而且淮河也算是南北分界线,把都城定在淮河水系边,也省去了南北纷争,省得将来说厚此薄彼。历史上不能这么做只是因为黄河决口了、而海运又没发展起来。
现在黄河没决口,海运很发达,这样刚刚好。
至于国都太偏东、好不好控制西域内陆的问题,赵子称觉得这并不算问题。
都已经有火枪大炮的世界了,西域只要负责能歌善舞就行,不用考虑武力威胁了。
大宋早在打完南方的大理、交趾那年,就终于量产了燧发枪了。后来之所以快速灭西夏、西辽,都有燧发枪军团发威的因素在内。
西域和雪域早就噤若寒蝉,哪里还能翻起浪来。
于是,在建炎二十四年、赵子称五十大寿的时候,他正式宣布让太子监国,他要出去巡视天下。
群臣没有反对。到了建炎二十六年,他就正式选定徐州为新都,从此他主要留在徐州这边,让监国太子继续留在汴京,稍稍过渡几年,再慢慢把朝廷搬过来,也给徐州这边时间慢慢建造——
其实徐州这地方,自古也是有人建都的,项羽就在这儿,在彭城,只是项羽最终没有一统天下罢了。
赵子称算是项羽之后,第二个在这里建都的了,但他是第一个皇帝。
以如今大宋的物力和工程施工力量,加上赵子称只求实用,不求奢靡排场,新都的建设自然飞快,短短三年就可以全面投入使用了。
——
PS:大家还有什么希望澄清的剧情,可以在这里评论提出来,我可以再流水账简述一下。
如果暂时没想到的,那就等将来完本后我再免费番外提一嘴。
明天开新书《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1704/6765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