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借先帝改革,然后登基
推荐阅读:遮天:我,昊天,人族第一帝! 鲸落封神 秘诡世界:我靠谎言成神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刚出人皇幡,我就成了旧日之主 共生面板,我在修仙界种田长生 练气千年,方知是封神! 谍战:红色掌柜 诸天恐怖从蛊开始 你们才不是魔物娘!
在赵子称决定借用赵桓的名头、最后发挥余热推进一些得罪人的改革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革宋朝的科举内容。
所以在李纲等少数改革派大臣抵达汴京后,赵子称就秉持着“大事开小会”的原则,先把张叔夜、李纲这些人拉过来,闭门商讨具体方案。
赵子称认为,宋朝之前的考试,取仕取出来的腐儒太多,治理国家的能力太偏科,录取规模也太大了,一切冗官冗费,主要就是这个造成的,其他都是小打小闹。
赵子称虽然不可能步子迈太大,直接考物理化学这些来刷人。但假借复古之名,全面恢复君子六艺、把数学考试也强制加入到科举里,还是做得到的。
另外,射、御也跟数学一样,算是君子六艺,可以夹带私货塞进去,或是干脆作为“想要开窗户时假装要掀的屋顶”,让反对者把能量浪费在反对掀屋顶上,便于开窗提议的通过。
不过,考虑到马太贵了不利于贫寒子弟练习,而且骑术的优劣有时候难以通过对人的考核来判定——这玩意儿干扰变量太多了,骑马表现好不好,关键是看马的质量,而不是人。如果考马术,就会导致买得起好马的人优势过于明显。
所以赵子称还是决定不要贸然把“御”也加到考试内容里去,单独加一门“射”就可以了。
这个旨意就用赵桓的名义发,败赵桓的人品,用赵桓拉仇恨。
“官家要改革科举,同时加入数、射、御”的风声透露出去之后,果然有不少人反对。尤其以反对射、御的声音更激烈,所以“数”这个相对没那么不可接受的选项也就被通过了。
而且这一点上,说句良心话,赵子称还得感谢已经退位的赵佶,当初赵佶听蔡京的建议、“崇宁罢科举、改舍试”时,太学上舍的课程就有过数学,数学也是可以选修考的,只不过非必考。
现在赵子称将其进一步纳入必考,步子不算迈太大,只是在赵佶和蔡京的基础上又更进半步。
公允的说,赵佶和蔡京虽然不是东西,但他们做的事情也不是每件都错的,增加科举学习的课程范围、增加实用之学,这两点出发点还是好的。
只不过历史上北宋亡了、而且久久不能恢复,南宋立国后需要为“北宋为什么亡”找原因,找替罪羊。
因为蔡京等六贼已经被定为亡国主因,而蔡京又是王安石一党,至少蔡京自己标榜的是新法。结果就导致原本历史上的南宋对王安石评价极低,整个南宋再也没人敢公然提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导致后期内部改革越来越困难。
甚至不光南宋对王安石评价不高,这种桎梏还导致后来明朝对王安石评价也很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个杨慎)就评价说: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不过这一世,赵子称那么快就恢复了大宋,大宋官方意识形态对于“短暂几乎亡国”惨祸的解读,也就没那么苦大仇深了,很多问题的定性也可以宽松一些。
赵子称当然也要抓住这个机会,亲自定调子,不能再跟原本历史上的赵构那样,把一切锅推给新党。
而这次借着“部分承认王安石、蔡京的一小部分举措有可能是对的,不能因人废事”,把数学考试继承到正式的科举里面,也算是定调子的一部分了。
将来推而广之,也能为大宋更多变法埋下口子。
王安石是王安石,蔡京是蔡京,中间哲宗时的章惇是章惇,不能扩大打击面。
经过赵子称这番操作,数学最后被毫争议地加入到了科举必考内容里面。
大伙儿的抵制,最后集中在了射和御。
但因为有孔门君子六艺的论据摆在那儿,大家也不好直接反对。很多不甘心的士大夫发现天子其实是倾向于单加一个“射”而排除“御”,于是就扯皮说“既然要周全六艺,要么射、御都加入,要么就都不加入”,试图玩捆绑战术来阻挠通过。
在有钱的士大夫阶层来看,这两门都加入显然是比只加一门射,对有产者更有利的。毕竟练射需要的钱会少得多,练御则要很多钱,能排除穷人的竞争。
好在赵子称也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授意几个心腹文官上书辩论,表示“当年孔子说的‘御’是驾车而非骑马。而春秋战国时还有车战,如今战车早已作古,换成了骑兵战。所以考‘御’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基础已经不存在了,不能和射相提并论”。
骑马不能算御,驾马车才算御。
这个学理论据找得不错,反对派终于不好正面反驳了,只好再换个方向进攻。
随后,又有一些老成持重的朝臣觉得:在明明只是文举的科目里,也加入武举才考的射箭,虽然不能说“有辱斯文”,但却也对上了年纪的老年考生不公平。
因为读书是不怕年纪大一些学问下降的,但骑马射箭属于体育,要看体力。
读书人年过四十就会有明显的体力下降,若是加入了射箭考试作为门槛,以后四十岁以上的考生或许还有点希望,但五六十岁的肯定考不过了,那不是绝了天下尚未中举老头儿们的活路么?!
而对于这个问题,赵子称倒是非常强硬,他直接就用赵桓当挡箭牌强行推行,完全不解释。
因为他要的就是尽量削弱宋朝的冗官冗费问题,之前宋朝每年取士授官的规模太大了,哪怕赵子称之前借口“半壁江山沦亡”趁机裁撤了一半的进士录取名额,但他还是觉得不够。
这次加入射箭、可以把久试不中的老头儿提前劝退,也没什么不好。
都特么一把年纪了,不是读书的料还年年复读,有意思么?
而且他早就看清楚了,现在这个时代,久试不中的老头里面,是不可能出刘邦的——刘邦当年当混子当到47岁,那是因为秦朝没科举,有真本事的人只能靠混社会,最多当小吏当到个亭长。
有了科举之后,屡试不第还能闹点大事的,黄巢洪秀全之流,哪有老头?别说屡试不第了,就算是基层编制内起家,李自成之流,也都一样,没有老头的。
时代的土壤已经不会产生刘邦了。考不过试又没武力值的老头,对宋朝的社会已经毫无威胁了,还是让他们早点认清社会现实换条赛道,别做无用功浪费生命了。
当然赵子称觉得,未来可以一棒槌再给个甜枣,多给点梯度待遇。
宋朝之前的科举,跟后来明清相比,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举人”并非终生制的,举人只是一个参加进士考试的门槛资格,而且有年限,本身还不附带做官候补的资格。
所以未来可以给举人们一个排队的资格,还可以让等不及的举人们优先补吏。
而射箭考试可以只在会试里再加强监督,之前乡试和地方考试可以作为选考项目,只是用来让考生们知道自己的水平,不作为筛选淘汰人的硬性指标。
如此一来,要当进士必须会射箭,但如果只考到举人,就不用会射箭,也算是给老头儿读书人们留一个出路,让他们尽快认清现实的同时还有一条疏导通道。
当然,这些都属于后话,现在还不急着拿出来。要等天下读书人稍稍被压抑敲打过一番,不堪其苦后,再慢慢把利好放出来。
得罪人的事儿,在先帝在位时先干完,“利空出尽”。
等他自己登基了,再干“利好回撤”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赵子称本人的凝聚力拉到最大。
……
除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外,赵子称还准备了好几项文治方面的小改革。
包括对地方文官的政绩考核方式的微调、在其中加入一点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时考功的技术手段。
又或者是对宋朝原本“以文制武”执行细节的一些调整,废除了几条特别影响战斗力的内部掣肘。以后枢密院的权限会变得更加抓大放小,在调兵和装备后勤方面加强管理,但是对军队的具体作战管得更少。
赵子称本人就是从这里面一步步爬过来的,他深知宋朝之前的枢密院管理制度,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有多大。完全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割据、而两害相权牺牲了战斗力。
但赵子称也知道,随着大炮的出现,未来的军队会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在火器出现之前,朝廷中枢指望通过操控装备后勤来控制地方军队,是做不到的。
只要地方有钱了,诸侯/藩镇能自筹军费维持财政,他们拿出钱来就能私造兵器。
但是火器出现之后,军工的技术门槛就大大提高了,至少皇帝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查禁地方上私造火器,一旦发现就以谋反论处,严刑处置。
所以未来的枢密院,可以增设类似于装备部的衙门,但裁撤合并原本干涉具体作战指挥的部门。
或是让被裁撤的部门直接转岗一部分年轻学习能力强的、去新部门做事。而对于上了年纪又没法学习的腐儒,就让他们提前退休腾位置吧。
诸如此类的小内政、官制改革,赵子称一口气折腾了三五项。
时间也不知不觉来到了这年的年底。
而就在赵子称要筹划登基、让皇兄禅位事宜时,一条噩耗,也算是间接帮助了赵子称。
原来是高丽方面传来噩耗,说太上皇因为之前被金人残虐对待、健康状况已经极大恶化了。在高丽调养期间,虽然医官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能起色。
太上皇自知大限将至,又听说侄儿收复了汴京,激动得不行,非要扶病强行回中原。
朝廷也派出了尽量平稳的海船接驾,但赵佶的身体,在海上颠簸了七八天,抵达登莱之后,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了。
他还派人六百里加急,求着儿子赵桓让他尽量回京,别管他的健康状况了,他只想回归故里。
赵桓跟赵子称商量了一下之后,也是批准了。
谁知最后太上皇的车驾缓缓走到曹州时,还是一口气没撑住,驾崩在路上了。赵桓听说父皇崩了,才让秘不发丧、车队加速,又狂奔几天,终于抵达汴京。
赵佶的尸体回到汴京时,大约已是腊月下旬。
看到父皇的死状,生前有多少怨念的赵桓,也突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
他们父子俩争夺了那么久,最后还不是一场空。
要不是父子内斗,国家哪会被这样互相掣肘着谁都放不开手,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金人打进汴京,把内斗的双方都抓走。
置身事外的堂弟子称夺回天下,或许这就是天命吧。就像义帝和项羽互相撕扯,把对方的正统性都撕烂了,结果便宜了没有前科的新人进场。
后世米国人也是因为建制派两派互相撕咬,把大家的名声都搞臭了,才让从未从政的素人进场成功。
瞻仰了一会儿父皇的遗容后,赵桓觉得自己从未有如此大彻大悟。
他诚心守灵了三天,然后宣布了一道罪己诏,明年初一就禅位给皇太弟、监国秀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赵子称。
自己退位后,只为一太乙宫主,潜心修道,给父皇守孝三年,反省此前失德失国前罪。
赵桓当皇帝那几年,虽然没做出什么善政,但他最后这道罪己诏,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满朝文武,私下里大多觉得,赵桓这算是保住了晚节。
虽然他才刚要虚岁三十岁——到明年大年初一、也就是1129年,他也才虚岁三十。
古人都是三十而立,而他却要三十退位,传给二十六岁的堂弟了。
赵子称也立刻派人开始暗中筹备大典。
趁着腊月最后这几天,先把三辞三让的礼节流程走起来。
到正月初一,正好登基改元。
一切都很顺利,给赵桓守孝住的太乙宫也很快装修好了,就是从艮岳里一座原先遗留的道观改的。
时间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一,赵子称做好全部准备,换上龙袍,准备登基。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1704/67661.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