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 第1463章 渐入佳境的老潘(4k)

第1463章 渐入佳境的老潘(4k)


从这里就能看出两者都难,而对位芳纶更难。

    不过高振东不觉得:“不算急不算急,抢的就是时间。”

    主要是对于他来说,反正两者的难度是一致的,只要人手充足,不妨一起,主要是两者都不舍得割舍。

    一个保卫战士,一个保卫消防,那真是手心手背都是肉。

    而且两者之间还有交叉,例如军舰上的战士,他们可能不需要防弹,但是防火却是需要的。

    对位芳纶也能耐高温,但是稳定性比起间位芳纶要差一些,间位芳纶不怕水洗,对位芳纶在这方面就要差一点点。

    而且间位芳纶比起对位芳纶来,穿着要舒服一些,对于不需要防弹的同志来说,也要好受一些。

    有了这些不同,高振东既然有机会,当然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魏总和潘工对视一眼,虽然有些担忧,但是喜色却是肉眼可见的爬上了眉梢。

    对于他们来说,自然是越多越好,难得有行外的同志出技术、出资源,完成自己部里的事情,自己这边只要出人就好,这种好事可不多见。

    魏总乐呵呵的:“行,高委员,你既然有安排,我们就跟上,绝不拉稀摆带。”

    哟,听起来还是半个老乡嗦?

    高振东笑道:“好,既然意见统一了,那我们就着手往下走。”

    “高委员,我们还是像碳纤维一样,您提供技术,我们半摸索着往前走?”这个流程潘工熟悉。

    高振东摇了摇头:“不,这次,我直接拿技术和工艺出来,你们负责实现就行。”

    啥?潘工听着高振东这个安排,心里是有些懵的。

    碳纤维都还有点半摸索的味道,怎么到了芳纶这里就直接快进了?高委员再是

    看见他的表情,高振东知道他心里的顾忌:“不用担心,在同志们为碳纤维的原液和原丝努力的时候,我也利用同志们的成果,对芳纶纤维的生产进行了一些思考,把握还是比较大的。”

    这话听着新鲜,生产见过流水线的,但是搞研究也有流水线,这还真不多见,特别是这种带有空白性质的研究课题。

    高委员先搞出碳纤维的理论和一些实践,然后交给同志们落地和细化,同时利用将自己解放出来的的时间,结合同志们在碳纤维量产化落地过程中的收获和经验,顺带手的就把芳纶给搞出来了?

    这个过程听着充满了玄幻的感觉,但是从高委员的态度和信心来看,好像就是这么回事。

    毕竟无数的事实表明,他的信心,往往是真有理由,有底气的。

    “那我们就洗耳恭听了。”魏总倒是没想那么多,反正拿出来看看就知道了。

    做菜我们可能不如高委员,但是尝尝味道还是没问题的,只要看到具体的成果,就能大致判断出是否靠谱来。

    “好,那我们从易到难,先说间位芳纶……”

    高振东这话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听到了两位同志的耳中,却是别有一番思量。

    连两种芳纶的技术难度高低都评估出来了,要说他没有完成相对系统的研究,两人是打死都不信的。

    稳!

    高振东对此毫无所觉:“我的想法,是用间苯二胺和间苯二甲酰氯进行低温溶液聚合反应,以酰胺类作为极性有机溶剂,获得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聚合物……”

    这一连串听起来重复但实际上是不同的东西的名字,如果面前两位不是搞有机化学的话,恐怕开头就已经绕晕在这儿了。

    不过高振东说得这么明确,连单体都已经挑选好了的这种表现,倒是让两位同志更加放心起来,有门儿,看来高委员是真的想好了。

    聚酰胺听起来是一个名字,但实际上一大类有机物的统称,用高中化学举例子的话,类似酯,也是一类有机物的统称,其中高中化学说得比较清楚的是乙酸乙酯。

    而不同的聚酰胺化合物,单体是不同的,有非常多的选择,高委员能精准的选中间苯二胺和间苯二甲酰氯,那说明没点研究和努力,是不可能如此有信心的选中这两货的。

    实际上,高振东就没研究,之所以选中这两货,是因为第一种间位芳纶——芳纶1313就是用这两货造出来的。

    不过两人也不是生手,虽然对于单体的选择还一头雾水,但是在知道单体之后,很多事情就能推出来了,毕竟很多反应是有共通性的。

    “高委员,为什么不用界面聚合而用溶液聚合?界面聚合可以得到粉末形式的聚合体,也比较方便后面的操作。”

    “现有技术条件下,界面聚合的操作是不连续的,难以得到稳定一致的纺丝原液。”高振东解释道。

    “啊,我明白了,怪我,实际生产和试验室试验,是两种不同的要求。不过这样的话,聚合之后会产生大量的氯化氢吧?这会导致聚合物产生降解。”

    虽然对具体的细节和过程还不了解,但是知道参加反应的单体之后就能推出来,这个反应的必然结果就是这样,这些东西,甚至他们比高振东还清楚。

    高振东点点头:“对,所以要用中和剂中和掉这些氯化氢。”

    “如果这样的话,会生成盐,这种盐会对纤维的灰分和绝缘性带来不利影响吧?”

    中和氯化氢,应该是用碱去中和,酸碱中和生成盐,中学生都知道。

    而这样会带来灰分升高,灰分高了,会影响最终产品的强度、模量、耐热等指标。

    提出这个疑问的潘工,深深的感觉高委员在此前碳纤维上的安排实在是太科学、太合理了,有了此前的经验,他现在能一听高振东的方案,就能迅速的找到问题,并且考虑加以解决。

    基础打好了属于是。

    “会,所以在纺丝之后要水洗。”高振东不假思索。

    “如果是已经到了纺成丝那个阶段的话,水洗对降低灰分效果已经有限了吧?”

    潘工杀疯了。

    此时在发挥的,已经只有潘工了,他是从碳纤维的原液到原丝从头到尾跟进的,对这些很是熟悉,反倒是总工那边对这个没什么经验,只能听他们说。

    说完这句话,潘工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怎么一股子教会徒弟打师傅的感觉?

    高振东倒是毫无所觉,提得好!潘工对这个陌生的产品提的问题越多,越说明高振东给他们打的基础打得牢。

    他笑了起来:“嗯,对,所以我们别全中和,而且速度要快。”

    这不和稀泥么?没想到搞化工也能和稀泥来着。

    “啊?这是怎么个考虑啊,高委员。”

    对于潘工来说,到了这种非常具体、非常深入的细节,就不是他能发挥的范围了,毕竟这方面他也是刚接触,能有刚才的发挥已经让他自己感觉非常满意。

    “只中和部分氯化氢,是不是产生的盐就少了?”

    “对,那不就结了,那样灰分就少了,简单直接。而且中和掉部分氯化氢,降低氯化氢浓度之后,对降解反应的速度会产生很大影响。”众所周知,反应需要浓度,甚至高了低了都不行,破坏掉这种浓度匹配,降解反应会受到很大影响。

    潘工听到这里,对高振东解决问题的手法佩服得五体投地。只解决一定程度的麻烦,将问题压制到一定限度之下即可。

    “可是这样还是会有降解的吧?”但是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

    “会有,所以就要来到我刚才说的第二个要求了,加快速度,快到让氯化氢反应不过来。”

    “这……怎么个快法?”实在是觉得有些跟不上高委员天马行空的思路。

    “很简单啊,把纺丝工序的设备紧靠着中和设备,在中和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距离,马上纺丝……”

    其他同志都听傻了,这……还真是简单,简单到了粗暴的程度,可这能有用?

    反倒是潘工听进去了,因为他相关工作的经验最丰富。

    “这……还别说,只要够近,还真能解决问题……”这就是工程和理论之间的不同了

    理论:必定会降解。

    实际:只要我速度够快,它就来不及降解。

    接下来涉及到纯理论的问题,魏总就有发言权了:“但是这样一来,氯化氢依然还在纤维里,最终降解还是会产生的吧。”

    反应速度再慢,只要氯化氢还在,就最终会发生反应。

    高振东笑了起来:“不,它没机会了。潘工,你想想当时我教给你们的扩散理论……”

    糟了!考试了!

    在院里同志好奇的目光中,潘工皱着眉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了半天,一拍脑袋:“对,氯化氢真的没机会!低温凝固浴下,初生丝凝固慢,纤维疏松均匀,按照扩散理论,其内部的氯化氢很容易渗透到凝固浴中来,已经去除了相当一部分氯化氢,然后再水洗两遍,基本上它就完全没机会了!妙啊!妙啊!”

    这下子,甚至连前面的低温聚合都和这里呼应上了。

    潘工自知,如果不是在这之前学习了扩散相关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自己恐怕也想不到这一步。

    难怪高委员当时把这些东西看得这么重要,还专门给自己叮嘱了一遍。

    其他同志更是带着羡慕的眼神看着潘工,跟着大佬做课题,原来这么爽的?既有成就拿,还有技术学,甚至还有后续课题做。

    魏总心里大呼幸运,幸亏是严格按照高委员的安排来组织人手,如今看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课题可能真要坐蜡。

    总体路线说清楚了,高振东就开始说细节,此时,碳纤维的很多成果直接就能用到这里面来了,特别是纺丝那一套,别人不知道,反正老潘同志是如鱼得水,接受超快。

    难怪高委员有底气说间位芳纶和对位芳纶齐头并进,合着他早在搞碳纤维的时候,就已经把芳纶纤维所需的大部分基础都打好了。

    服,不服不行!

    不过里面也不是没有新东西。

    “高委员,部分中和这里,为什么不用中和釜?”

    “节约钱……”高振东的回答简单直接:“这里直接利用精确计量装置给药,利用节套双螺杆挤出机,让中和剂和聚合物在双螺杆挤出机里就反应了,相当于双螺杆挤出机一机两用,反正也是不完全中和,双螺杆挤出机里反应够了。”高振东笑道。

    得,省起钱的时候,高委员还真是抠门。不过能在保证要求的前提下省出钱来,这也是一门了不得的本事。

    “为什么双螺杆挤出机要有这个复杂的分段式夹套?”

    “为了保证温度不超出理想范围,前半段通水吸热,后半段通恒温水恒温,这样反应的温度就一直比较理想。”高振东笑道。

    该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也是毫不吝啬。

    说到这里,高振东补充道:“一般来说,节约成本首先要节约生产成本,设备成本不是最主要的。”

    对于量产的产品,生产成本是最要命的,设备成本有时候反倒是不太重要,当两者冲突的时候,一般都选节约生产成本。

    魏总连连点头,这就是搞理论研究和搞工程实践的取向不同之处。

    “高委员没想到您连我们才搞出来没几年的双螺杆挤出机都这么熟悉。”对于高振东这种知识面既广又精的能力,他除了佩服和惊讶,没有别的话可说。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东西我肯定熟悉了,哈哈哈。”

    至于为什么熟悉,他没细说,主要是不太好说,这东西当时还是他教着应化部的同志搞出来的。

    这一通下来,别看说的内容不少,但是却没花多少时间,间位芳纶这一套东西,也就花了半天时间。

    因为没有什么新的、不明白的理论和知识,全是熟悉的、有经验的东西,至少对潘工来说是如此。

    对他来说,现在已经有点渐入佳境的感觉了。

    他甚至有信心,别看启动晚了这么多,芳纶纤维能赶得上碳纤维的进度,至少能做到前后脚。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17822/6632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