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实践的萌芽
推荐阅读:抗魔系统:开局废柴,我和 老巷书店的旧书笺 魂穿朱由检,重用魏忠贤! 月老甩锅给我,我慌了 重生之网文教父 让我最烦躁的人 胎穿古代之璀璨一生 刀剑月传奇 游戏降临:我转职SSS死灵剑皇 浊染星辰
四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前一刻还阳光灿烂,晒得人脊梁骨发烫,后一刻乌云就堆了上来,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图书馆的窗玻璃上,汇成一道道焦急的水痕。凌霜刚合上一本厚厚的《土壤学概论》,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就被这突如其来的雨困在了阅览室里。她倒不急着走,正好趁着这阵雨安静,把前几天社会实践的收获理一理,再给徐瀚飞写封信。
想起前几天的农场劳动,凌霜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系里组织去城郊的先进农场参观学习,主要是看人家的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凌霜跟着大队伍,看着那些轰隆隆的铁家伙,心里佩服是佩服,可总觉得隔着一层,那是国家投了大本钱才建起来的,离姜家坳那样的山旮旯太远了。休息的时候,几个农场的老师傅凑在一起抽烟闲聊,说起堆肥的事儿,抱怨现在都用化肥,土板结得厉害,老法子堆的肥又慢效果又一般。
凌霜当时心里一动,就凑了过去。她想起徐瀚飞以前在信里零零碎碎提过几句,说姜家坳那边老辈人堆肥,讲究个“三分配七分管”,不光是把杂草粪肥堆起来就算了,还得看湿度、勤翻堆、控制温度,发酵好了肥力才足,还不烧苗。她当时觉得有意思,还特意在农学书上查过相关原理。
这会儿听着老师傅们抱怨,她就把徐瀚飞说的那些,加上自己从书上看来的,揉在一起,怯生生地跟老师傅们讨论起来。她说山里土法堆肥,虽然慢,但要是掌握了火候,腐熟透了,不光肥效长,还能改良土壤结构,跟化肥搭配着用最好。她还比划着说了说翻堆控温的关键点。
起初老师傅们看她一个城里来的女学生,也没太当真,笑着听。后来听着听着,发现这姑娘说的还真在点子上,不是瞎掰扯,几个老把式就来了兴致,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直夸她“懂行”。带队的老师也惊讶地看着她,课后还特意问她是不是家里有干农业的长辈。
这事儿让凌霜兴奋了好几天。倒不是被夸了有多得意,而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从徐瀚飞那里听来的、在他眼里可能是最平常不过的土办法,结合上书本知识,竟然真的能派上用场,还能得到实践者的认可。这种把远方那个人的智慧和眼前实际联系起来的感觉,让她心里暖烘烘的,充满了成就感。
雨渐渐小了,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丝。凌霜摊开信纸,钢笔吸饱了蓝黑墨水,开始写信。笔尖划过纸张,发出轻快的沙沙声。
“瀚飞同志:见信好!前几天我们系去城东红星农场劳动,遇到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迫不及待想跟你说说!”
她详细地描述了农场老师傅们关于堆肥的讨论,以及自己如何“现学现卖”,把他以前提到过的土办法和书上的道理结合起来参与讨论的过程。“……没想到,老师傅们听了还挺认可,说我这‘土洋结合’的法子有点道理!带队的王老师还夸我理论联系实际呢!” 字里行间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一点点小骄傲。
写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认真起来:“说起来,这还得谢谢你。要不是你平时在信里跟我念叨这些,我哪能知道这些门道?看来,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里头真有宝贝,关键是要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她接着写,思绪也发散开来:“这次去农场,看到人家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确实先进。但我也在想,像姜家坳这样的地方,一下子肯定达不到那种水平。怎么把现有的条件利用好,把传统的好办法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一点点改善,可能才是更实际的路子。你觉得呢?”
信的末尾,她照例关心起他的情况:“春耕大忙的时候快过了吧?你一定累坏了。最近天气反复,注意别着凉。盼复信。”
她把信纸仔细折好,塞进信封,贴上邮票。窗外的雨已经完全停了,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香味。她拿着信,踩着湿漉漉的路面,走向邮局,心里想象着徐瀚飞读到这封信时的表情。他会不会也觉得高兴?会不会又露出那种难得的、浅浅的笑意?
姜家坳的四月,是一年里最忙乱也最充满希望的时节。秧苗下田了,绿汪汪的一片,看着喜人,但紧接着就是没完没了的田间管理:除草、追肥、防治病虫害。徐瀚飞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忙到日头西沉,腰酸背痛是常事。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涩得生疼,他也只是用胳膊蹭一下,继续弯腰干活。
这天傍晚,他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回到小屋,舀起水缸里冰凉的井水,从头到脚浇下去,激得他打了个寒颤,却也冲掉了一身的疲惫和泥垢。刚换上干爽的旧衣服,生产队的会计就在外面喊,有他的信。
他道了声谢,接过那封厚厚的信。摸着信封,他心里就有种莫名的踏实感。灶膛里还有余火,他热了两个窝头,就着咸菜,一边啃,一边就着油灯昏黄的光线,拆开了信。
当读到凌霜兴致勃勃地讲述农场经历,特别是她如何运用他随口提过的堆肥方法参与讨论,并得到认可时,徐瀚飞嚼着窝头的动作慢了下来。昏黄的灯光下,他紧抿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起了一个清晰的弧度,连日劳作的疲惫仿佛都被这封信带来的暖意驱散了不少。他甚至可以想象出,她当时是怎样带着一点怯生又兴奋的神情,跟那些老把式们认真讨论的样子。
这个姑娘,总是能给他惊喜。她不仅把他说的那些琐碎事情记在心里,还能活学活用,并且看到了更深一层的东西——传统经验与科学知识的结合。这种敏锐和好学,让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欣慰,甚至……有一丝隐隐的骄傲。
看到最后她认真的提问和关切的叮嘱,他三两口吃完手里的窝头,都顾不上喝口水,就迫不及待地铺开了信纸。笔尖蘸墨,略一思索,便落笔写了起来。这一次,他的笔迹比平时要流畅轻快许多,少了几分沉郁。
“凌霜同志:信已收到。知你农场之行颇有收获,甚慰。能将田间土法与学堂理论相印证,学以致用,此乃真学问。” 他先肯定了她的做法,语气带着赞许。
接着,他回应了她关于结合传统与科学的问题:“你所思极是。先进之法虽好,然需因地制宜。村中现状,确如你所言,当以改良现有条件为首要。譬如堆肥,若能稍加改进,提高效率,便是进步。”
他还补充了一些自己最近观察到的细节:“近日田间劳作,见蚯蚓翻土,思其利于土壤疏松透气,或可尝试人工养殖,辅助肥田。此亦为小处着手之法。”
最后,他写道:“春耕渐尾,身体无恙,勿念。农事虽忙,然见禾苗日长,心亦安然。你在校专心学业,不必挂心此处。”
信写完了,他吹干墨迹,仔细封好。窗外,月色清朗,蛙声一片。虽然身体依旧疲惫,但心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点亮了,暖融融的。凌霜的这封信,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让他感到欣喜,更让他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他的知识,他的经验,并非毫无价值,甚至可以通过她,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产生一些微小的、积极的变化。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对他而言,比任何安慰都更加珍贵。实践的萌芽,不仅生在凌霜的心田,也悄然绿了徐瀚飞沉寂的世界。
(https://www.635book.com/dzs/71132/4972561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