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崇祯的奋斗! > 第295章 崇祯大对账,王爷都是冤大头!

第295章 崇祯大对账,王爷都是冤大头!


崇祯的车驾,沿着襄阳城的青石板路,缓缓地走着。

    净街的锣声早已响过,道路两旁,黑压压地跪满了本地的百姓,人头攒动,一直延伸到街巷深处。虽然人们都低着头,不敢仰视天颜,但崇祯坐在车里,撩开帘子一角,目光越过跪迎人群的头顶,仍能将这座城市的景象收入眼底。

    只见街道两侧,铺面一家挨着一家,鳞次栉比,卖布的、卖粮的、卖杂货的,各色招牌匾额挂得满满登登。即便主人和伙计此刻都跪在门前,也能从那些敞开的店门里,看到里面堆积如山的布匹、码放整齐的货箱,以及粮行里快要溢出来的米袋。更远处,漕运码头那边人声、号子声隐约可闻,虽看不见具体情形,也能想象出船只往来、力工装卸的繁忙景象。

    崇祯静静地看着。从这跪迎百姓的数量,店铺的密集程度,货物的充盈,以及空气中弥漫着的粮食、香料和油漆混杂的气味,他就能断定:这襄阳城,比他想象的要富庶热闹十倍。哪里是奏章里所说的那般民生凋敝?

    他心里叹了口气。小冰河期是厉害,北边旱得地都裂了,惨得很。可对这湖广的鱼米之乡,影响却不一样。水患是有,淹了些低地,可也把肥泥冲了下来。更别说灾年粮价飞涨,手里有粮的大户,反倒能趁着高价,赚得更多。真正受苦的,是那些没了田、或者租田种的穷百姓。

    他想起上辈子,湖广巡抚的奏章里,年年都说“水患”、“饥荒”、“求减免钱粮”。他那会儿还真以为湖广跟陕西一样,穷得不行。现在亲眼见了,才知道自己当年被糊弄得多惨。这哪里是受灾,这分明是借着灾名,闷声发大财!

    车驾到了襄王府。王府的门楼高大,朱红大门上的铜钉锃亮。楚王、襄王、湖广巡抚唐晖、致仕的阁老贺逢圣,还有一大群穿着红绿官袍的官员,黑压压地跪了一地。

    “恭迎皇上圣驾!”

    崇祯下了车,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抬了抬手:“都起来吧。”

    接风宴摆在王府的大殿里。山珍海味摆满了大圆桌,戏台子上咿咿呀呀地唱着戏。

    酒喝了几巡,菜也过了五味。楚王和襄王交换了个眼色,楚王朱华奎先站了起来,端着酒杯,一脸沉痛。

    “皇上御驾亲临,是湖广的天大荣耀。只是……唉,今年夏秋,江汉、洞庭湖发了大水,淹了不少田地,百姓的日子艰难啊。我等身为宗室,没能为皇上分忧,实在惭愧。”他说着,还拿袖子擦了擦眼角,“但皇上放心!就算湖广再难,我们也一定竭尽全力,报效朝廷!”

    襄王朱翊铭赶紧接话:“是啊皇上!王府再难,从牙缝里省,也要凑出钱粮来,帮朝廷渡过难关!”

    唐晖和贺逢圣也在旁边点头附和,个个都是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

    崇祯慢慢放下筷子,拿起毛巾擦了擦嘴。他没看楚王,也没看襄王,目光扫过唐晖,淡淡地问:“唐巡抚,朕一路走来,看襄阳街面,倒还算繁华。不知道如今襄阳城里的米价,一石要多少银子?武昌呢?南京、苏州那边,米价又怎么样?”

    唐晖心里一咯噔,赶紧起身回答:“回皇上,襄阳的米价,大约一两八钱一石。武昌也差不多。南京、苏州……恐怕要二两五钱往上走了。”

    “哦。”崇祯点点头,像是随口闲聊,“粮价是不低啊。”他忽然掰着手指头,像是在算账,“湖广在册的田亩,有二亿二千万亩吧?不少还是水田,一年能收两季。就算一亩地,一年平均收两石米,不多吧?”

    桌上瞬间安静了。戏台上的锣鼓点儿也停了。

    崇祯没管他们,继续算:“地租嘛,朕算公道点,按五斗收。二亿二千万亩地,收上来的租子,怎么也得有一亿石吧?”

    楚王、襄王的脸色开始发白。

    “如今北边是什么光景,你们也都知道。”崇祯的声音还是平平静静的,“朝廷难,朕也难。这样吧,朕也不多要。从这一亿石里,拿出一千万石来,运到京师,充作军饷、赈灾粮。十分之一,不过分吧?”

    “皇上!”襄王朱翊铭被崇祯的话吓了一跳,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都带了哭腔,“皇上明鉴啊!湖广地薄,哪有那么高的出产!一亩地,别说收五斗租,就是能收上一钱银子的租子,那都是丰年,还得是上好的水田了!如果田亩差一些,连五分都收不足啊!一亿石?一千万石?就是把湖广刮地三尺,也拿不出来啊!”

    楚王朱华奎也赶紧跪下磕头:“襄王说的句句是实!湖广赋税重,民生艰难,皇上开恩啊!”

    崇祯看着这俩糊涂王爷,有点无语。他慢慢站起身,走到襄王面前。襄王跪在地上,只看到一双明黄色的靴子停在自己眼前。

    “真的?”崇祯弯下腰,脸几乎凑到襄王脸上,眼睛瞪得溜圆,死死盯着他,“一亩上好的水田,一钱银子的租子?”

    襄王被皇帝的气势吓得浑身发抖,但话已出口,只能硬着头皮,磕巴着说:“千……千真万确!臣……臣万万不敢欺君!”

    “蠢货!”

    崇祯猛地直起身,一声暴喝,像打了个雷,震得整个花厅嗡嗡响!他抓起桌上的酒杯,狠狠摔在金砖地上!瓷片四溅,酒水洒了一地!

    “蠢货!!”他又骂了一句,胸口起伏,显然是气极了,“你们这些蠢货!坐着湖广这天府之国,竟被底下的蛀虫骗成这样!一亩上好的水田,就一钱租?你们的王爷到底在替谁当啊?”

    他猛地转身,目光像刀子一样扫过全场:“接风宴?不吃了!气饱了!”

    “魏忠贤!”

    “老奴在!”魏忠贤连忙出列。

    “点齐御前侍卫、锦衣卫!立刻出城!去襄王最大的那个庄子!朕要亲眼看看,这三分租的田,到底长什么样!”

    “襄王府的人!前头带路!谁敢耽误片刻,或者通风报信,斩立决!”

    崇祯说完,根本不等别人反应,就大步流星就往外走。御前侍卫们立刻上前,不由分说,架起瘫软在地的襄王、目瞪口呆的楚王,还有面如土色的唐晖、贺逢圣等人,几乎是拖着他们,跟着皇帝涌出了花厅。

    王府外,车马早就备好了。崇祯翻身上了一匹骏马,厉声喝道:“出发!”

    大队人马,像铁流一样,冲出襄阳城,直扑城郊。

    襄王被架在马上,魂儿都快吓没了。楚王、唐晖等人也是心惊肉跳。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皇帝会来这么一手!直接掀了桌子,要去查田庄!

    这可怎么办?一点准备都没有啊!这皇上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呢?

    小半个时辰后,大队人马停在了一处大庄园外面。秋日的太阳底下,眼前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金黄稻浪!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空气里飘着稻谷的香气。好几百个农夫散在田里,正挥着镰刀收割,割下来的稻谷,捆成捆,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

    这哪儿是遭了灾?这分明是大丰收!

    崇祯跳下马,脸色铁青。襄王被人从马上扶下来,腿都是软的,看着这片属于自己的、长势旺得不得了的好稻田,眼前一阵发黑。

    崇祯朝旁边的高桂英使了个眼色。高桂英明白了,立刻带着几个侍卫,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进泥水田里。她走到几个正在歇气儿的老农面前,说了几句。那几个老农惶恐地看着这边的大队人马和旗帜,在高桂英的示意下,战战兢兢地走了过来。

    “老丈,别怕。”崇祯走上前,语气缓和了些,“朕问你几句话,照实说。”

    一个年纪最大的老农噗通跪下:“皇……皇上万岁……”

    “起来回话。”崇祯抬手,“这田,是襄王爷的吗?”

    “是……是王爷的庄子。”

    “你们租了几亩?今年收成怎么样?”

    “回皇上,小的租了十亩。今年……年景好,一亩地,能打两石多谷子。”

    “嗯。收成不错。那租子呢?一亩地,要交多少租子给王爷?”

    老农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偷偷瞄了一眼面无人色的襄王,小声道:“按……按老规矩,上好水田,是对半分租……一亩地,要交一石二斗谷子。要是年景不好,可以求管事的……减一点,但……但绝不会少于八斗。”

    一石二斗!拿是谷子!但算成米,也得有七八斗之多,那是远远不止一钱银子了,如今的米价,一两都打不住.

    崇祯慢慢地转过头,目光冰冷,盯在目瞪口呆的襄王脸上。

    襄王朱翊铭只觉得天旋地转。一石二斗?他庄子上的租子,庄头报上来的,最好的年景,一亩地也就能收个三四斗,折成银子,最多一钱(按照一二百年前的米价算可能差不多),差一点的旱地,能收五分就不错了!那多出来的八九斗的租子,跑到哪儿去了?!

    当然了,他之所以那么糊涂,也不是因为智商不足,而是二百年的藩禁惹出来的祸——他家祖祖辈辈出趟襄阳城都难,还不是随便底下人糊弄?

    崇祯没再问他。他走到一堆刚打下来的稻谷前,抓起一把。稻谷金黄饱满,在太阳底下闪着光。

    他松开手,稻谷从手指缝里沙沙地流下去。

    他看向瘫软在地的襄王,又看向身后那群脸色惨白的湖广官员,还有另外几个目瞪口呆的王爷:

    “看来,朕得帮着你们这几个糊涂王爷,好好整治一下下面的狗腿子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744/67532.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