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第281章 17意外访客照相机票心中愧疚

第281章 17意外访客照相机票心中愧疚


转眼到了周日,上午十点多,前院的佟大爷今天轮休,正在自家门口就着明亮的日头,仔细拾掇那几盆长得蔫蔫的月季花。

    他拿着把小剪子,小心地修剪掉发黄的叶子,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梆子戏。

    刚直起腰,打算活动活动有些发酸的胳膊,一抬眼,正瞧见院门口走进来两个人。

    打头的是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身姿挺拔,穿着一身笔挺的草绿色军装,看看肩章,赫然是一位大校。

    他身后跟着一个年轻的战士,同样军容整肃,手里还拎着个网兜,里面装着两瓶水果罐头。

    看到生人进门,尤其还是两位军人,佟大爷自然很关注。

    这大院虽说人员杂,但平日里进出的多是熟面孔,冷不丁来两位生客,还是位首长,他这老住户不免要多问一句。

    他踌蹰了片刻,放下手里的剪子,脸上堆起客气而谨慎的笑容,迎了上去。

    “这位首长,您二位这是……找哪家?看着有点面生。”佟大爷语气恭敬,带着老京都人特有的那种圆融劲儿。

    被问到的中年军官停下脚步,面容和煦,并没有因为被盘问而露出丝毫不悦。

    他目光扫过佟大爷,又看了看这规整中透着生活气息的前院,语气温和地答道:“老师傅,你好。我们来看望阳建雄同志的家人,他们应该是住在东跨院。”

    果然是阳家的客人!佟大爷心里暗道,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连忙侧身引路:“哦哦,是阳首长家的客人啊!没错没错,就在中院的东跨院,您跟我来,这边请,这边请。”

    他一边在前头引路,一边忍不住在心里琢磨,这阳家果然不一般,来往的都是这等人物。

    阳光明正挽着袖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拿着个葫芦瓢给奶奶新开垦的那两小畦菜地浇水。

    听到脚步声和佟大爷的说话声,他抬起头,正好看到佟大爷引着杨政委和警卫员穿过月亮门走了进来。

    “杨伯伯?您怎么来了?”阳光明有些意外,连忙放下葫芦瓢,在裤腿上擦了擦手,快步迎上前去,“佟大爷,麻烦您了,谢谢啊。”

    “不麻烦,不麻烦,顺路的事儿。”佟大爷笑呵呵地摆摆手,很识趣地没有多待,“那你们聊着,我回去接着拾掇我那几盆花去。”说完,便转身回了前院。

    “光明,没打扰你们吧?”杨振华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目光在整洁的小院里扫过,看到刚刚开垦出来的菜畦,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今天休息,想着过来看看老太太和你母亲,她们在这边还住得习惯吧?”

    “习惯,都挺好的,劳您惦记着。快请屋里坐。”阳光明引着杨政委和警卫员往堂屋走,同时朝屋里扬声喊道,“娘,奶奶,杨政委来看你们了。”

    田玉芬和老太太正在堂屋里做着针线活。听到喊声,婆媳俩都放下了手里的活计,脸上露出惊讶又带着些局促的神情。

    田玉芬赶紧站起身,理了理鬓角,迎到门口:“杨政委,您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老太太也想要站起来,杨振华见状连忙快走两步,虚扶了一下:“婶子,您坐着,千万别起来。我就是顺路过来看看您,您身体还好吧?”

    “好,好着呢!托组织的福,这到了京都,吃得好住得好,心里也踏实。”老太太笑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连连招呼杨政委坐下。

    阳光明请杨政委在八仙桌旁的主位坐下,那名警卫员则将手里的两瓶罐头轻轻放在桌角,然后安静地退到一旁站着。

    “同志,你也坐,别站着。”阳光明对警卫员招呼道,顺手从柜子里拿出几个干净的茶杯。

    “听光明的,别傻站着。”杨振华对警卫员摆了摆手,目光温和地看向田玉芬和老太太,“工作上、生活上,都没什么困难吧?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千万别客气,尽管开口。”

    田玉芬搓了搓手,有些拘谨地答道:“没有没有,都挺好的。光明这孩子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啥也不缺。我在妇联工作也顺心,领导同事都挺照顾。”

    老太太也附和道:“是啊,杨政委,让你费心了。我们这日子,现在是掉进福窝里了,知足,得知足。”

    阳光明动作麻利地取出茶叶罐。这是他特意从空间里拿出来的茶叶,里面装的是品质极佳的明前龙井。

    他小心地用茶匙拨出些茶叶,放入白瓷茶壶中,冲入热水,一股清冽怡人的豆栗香气立刻在堂屋里弥漫开来。

    “杨伯伯,您尝一尝,这是同学从家里捎来的,据说还不错。”

    过了片刻,阳光明将沏好的茶汤倒入杯中,双手递到杨振华面前。

    杨振华接过茶杯,先观其色,只见汤色清澈碧绿,茶叶嫩匀成朵,再闻其香,那股鲜爽的香气更是沁人心脾。他眼中掠过一丝讶异,轻轻吹了吹热气,呷了一小口。

    茶汤入口,滋味甘醇鲜爽,唇齿留香,回味悠长。

    “好茶!”杨振华忍不住赞了一声,他是懂茶的人,这茶绝非寻常市面上能见到的货色,“光明,你这同学家可不简单啊,这明前龙井,品相和口感都是顶级的。”

    阳光明笑了笑,顺势说道:“您要是喜欢,我这儿还有两盒没开封的,等会儿您走的时候带上,闲着没事的时候泡一杯尝尝。”

    杨振华闻言,也没跟他客气,哈哈一笑:“那我可就不客气了!这好东西,确实难得。”

    几人又闲聊了一阵,主要是杨政委关切地询问老太太在京都的生活细节,气候是否适应,邻里相处如何,缺不缺日常用的东西。

    老太太和田玉芬都一一笑着答了,言语间满是感激和满足。

    眼看快到午饭时间,田玉芬和老太太交换了个眼神,田玉芬开口道:“杨政委,您今天说什么也得在家里吃了午饭再走。您第一次来家里,也没什么准备,就是些家常便饭,您别嫌弃。”

    老太太也拉着杨政委的胳膊,热情地挽留:“就是,杨政委,一定得吃了饭再走!你要是不吃,那就是拿我当外人了。”

    杨振华本意只是来看看,没打算吃饭,但见婆媳二人态度如此真诚热情,阳光明也在一旁盛情相邀,他略一沉吟,便爽快地答应下来:

    “好,既然老人家和玉芬同志这么热情,那我今天就叨扰一顿。”

    见杨政委答应留下吃饭,田玉芬和老太太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婆媳俩赶紧起身,对阳光明嘱咐了一句“好好陪着杨政委说话”,便一起去了厨房张罗。

    堂屋里只剩下阳光明和杨振华,以及安静坐在门口的警卫员。

    杨振华又品了一口茶,放下茶杯,神色稍稍正式了一些。

    他从随身带着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信封,从里面抽出一张票证和一小叠钱,放在了八仙桌上,推到阳光明面前。

    “光明,这是你父亲让我转交给你的。”杨振华说道,“一张自行车票,还有一百块钱。”

    阳光明目光扫过那张印着“自行车购买证”字样的票证和那十张崭新的大黑拾,伸手将东西拿了起来。

    “我爸这是……怕我不好意思收,还是觉得我会拒绝?”他语气轻松,带着点调侃,“那他可就想差了。我这人实在,家里需要的东西,给我我就拿着,不怕东西多。”

    杨振华看着他那坦荡的样子,眼里也带了笑,解释道:“建雄最近下部队训练基地了,那边有个重要的集训任务,他得盯着,估计至少得一个多星期才能回来。

    他知道我今天要过来看望老太太,就提前把这些交给我,让我务必转交到。”

    他指了指那张自行车票:“建雄说了,家里现在可能不缺他这一百块钱,但肯定缺一辆自行车。

    就算玉芬同志上班路近,用不着,平常买菜买副食品,去粮店煤站,有辆自行车也会方便很多。他考虑的还是很周到的。”

    阳光明点点头,仔细看了看那张珍贵的自行车票。

    这年头,自行车是紧俏物资,光有钱没票也买不到。

    父亲能弄到这张票,确实是费了心的。家里有辆自行车,母亲上班或许可以步行锻炼身体,但采购生活用品,有辆车确实能省力不少。

    “票我收下了,确实需要。”

    阳光明将自行车票小心地揣进裤兜里,然后拿起那一百块钱,在手里掂了掂,却没有立刻收起来,而是看向杨振华,问道:

    “杨政委,我爸他……这钱,不会是找谁借的吧?上次他陪我们去看房的时候,跟赵工说过,就算凑一百块钱也得找人借。”

    杨振华没想到阳光明会问得这么直接,略微迟疑了一下,觉得这事也没什么好隐瞒的,便实话实说:

    “建雄他……倒也不算特意找人借。就是从我这先挪用了五十,说下个月发了工资就还。

    嗨,这也没什么,我们之间经常这样,谁都有个钱不凑手的时候,互相帮衬一下,正常的很。”

    阳光明听完,心里就明白了。

    如果是因为父亲生活上大手大脚,把钱花没了,平常攒不下钱,那他收这一百块钱,绝无心理负担。

    但他知道,父亲阳建雄每月工资的大头,基本都拿去接济那些生活困难的战友或者战友遗属了,自己过得相当俭朴,甚至有些清苦。

    这几次见面,他就注意到一个细节,父亲脚下的那双皮鞋有多处修补的痕迹。

    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去挤占父亲那本就所剩无几的工资,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他将那一百块钱又推回到了杨振华面前,语气诚恳地说道:

    “杨伯伯,这钱,您拿回去吧。我家里的情况,您也清楚,我现在有能力照顾好奶奶她们,真不缺这一百块钱。我爸他的钱,留着让他去做更该做的事吧。”

    杨振华看着被推回来的钱,又抬眼看了看眼神清澈、态度坚决的阳光明,心中不禁感慨。这孩子,不仅懂事,心思也正,更能体谅父亲的难处。

    他没有去动那叠钱,而是叹了口气,劝道:“光明,你的心意我明白,建雄知道了也肯定会欣慰。但这一百块钱,你还是收下吧。”

    他语气变得有些深沉:“我跟你爸是多年的老战友,一起从枪林弹雨里滚过来的,我最了解他。

    他这个人,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

    以前……对家里亏欠太多,他心里一直憋着股劲儿,觉得对不起你娘,对不起你奶奶,对不起你们兄妹。

    现在好不容易关系缓和了些,他能有机会为家里做点事,哪怕是尽这么一点点心力,你要是不让他尽,他这心里……会更不好受,会更惭愧。”

    阳光明沉默地听着,他能理解杨政委话里的意思。

    父亲阳建雄是个极其看重责任和担当的人,多年的隔阂与亏欠,让他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这区区一百块钱,或许在他看来,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象征,一种试图弥补、试图重新连接起父子亲情的努力。

    如果连这点努力都被拒绝,恐怕真的会让他更加失落和自责。

    想到这里,阳光明不再坚持。他伸出手,将那一百块钱重新拿了起来,妥善地收好。

    “好吧,杨政委,您说得对。这钱,我收下了。让我爸也安心。”他点了点头说道。

    杨振华见阳光明被说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心情放松下来,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印刷更为精致的票证,再次递到了阳光明面前。

    “哦,对了,还有这个。”

    杨振华语气随意,仿佛拿出的只是一件寻常东西,“这张照相机票,在我手里也有段日子了。

    我这大老粗,摆弄不来这些精细玩意儿,留着也是浪费。想要送人都送不出去,一般人不会用,也用不起。

    我想着你是大学生,文化人,可能用得着,就顺便给你带过来了。”

    阳光明看清那张票证上的字样和图案,心中微微一震。

    这可不是自行车票能比的,这年头,照相机绝对是稀罕物,票证极其难得。

    照相机的价格本来就高,就算价格偏低的海鸥照相机,价格也要在一百几十块钱。平常使用的话,胶卷的花费也不小,一般人确实不会用,也用不起。

    “杨政委,这太珍贵了!”阳光明连忙摆手推拒,“这我可不能收。自行车票,家里确实需要,我厚着脸皮收下了。这照相机票……您还是留给家里孩子,或者送更合适的人吧。这礼物太重了。”

    杨振华却浑不在意地笑了笑,直接把票塞到了阳光明手里:

    “拿着吧!什么珍贵不珍贵的,在我这儿就是一张用不出去的纸。

    我家那几个小子,跟我一样都是大老粗,给他们相机?怕是没两天就摔零碎了。

    一般人谁用得起这个?胶卷都买不起。我觉得给你正合适,你是大学生,脑子活,又会安排,肯定能用它派上正经用场。”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说了,这票放着不用,过期也就作废了,那才叫可惜。”

    阳光明看着手里的照相机票,心里确实有些动心。

    他之前就有过给家人多拍些照片的想法,记录下奶奶和母亲日渐变化的容颜,记录下妹妹成长的瞬间,也记录下这个家的变迁。

    只是相机难得,票证更难搞,他最近花钱的地方又多,便暂时按下了这个念头。

    如今杨政委直接把票送到了手上,理由也给得充分——不用就浪费了。

    这倒是给了他一个顺理成章购买相机的绝佳理由。

    就算母亲和奶奶觉得花钱多,但面对这“浪费了太可惜”的珍贵票证,想必也不会多说什么。

    再推辞,就显得矫情了。

    阳光明不再犹豫,将照相机票小心地收好,脸上露出真诚的感激笑容:“杨伯伯,那我就不跟您客气了。谢谢您!这相机,我一定好好用,多给奶奶她们拍点照片留念。”

    “这就对了嘛!”杨振华高兴地一拍大腿。

    正事说完,两人之间的气氛更加轻松融洽。阳光明给杨政委续上茶水,两人便天南海北地闲聊起来。

    阳光明有着两世的阅历和远超这个时代的眼光见识,虽然刻意收敛,但偶尔谈及一些时事、经济或者未来发展的看法时,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见解,还是让杨振华频频侧目,大感惊奇。

    上一次在招待所见面,时间仓促,杨振华只觉得阳光明沉稳懂事,比同龄人成熟。

    今天这番深入交谈,他才真正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不凡。思路清晰,眼界开阔,言谈举止间透露出的那种从容和洞察力,完全不像一个十九岁的大学生。

    “光明啊,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杨振华忍不住感叹,眼中满是赞赏,“看问题看得透,想得也远。不愧是北大的高材生,果然名不虚传。老阳……建雄他,有个这么出色的儿子,真是……真是让人羡慕啊!”

    他这话是发自内心的。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和位置,子女的成就是他们最关心也是最自豪的事情之一。

    阳建雄之前没少为家庭关系苦恼,如今看来,这个儿子不仅化解了家庭矛盾,自身还如此优秀,怎能不让他这个老战友心生羡慕。

    阳光明谦逊地笑了笑:“杨政委您过奖了,我就是平时喜欢瞎琢磨,看的杂书多了点,当不得真。”

    这时,田玉芬和老太太端着做好的饭菜走了进来。虽然时间仓促,但婆媳俩还是尽力张罗了四个菜。

    一个腊肉炖豆角,油汪汪的腊肉片和翠绿的豆角堆了满满一盘;一个蒜苗炒腊肠,香气扑鼻;一大盘金黄油亮的炒鸡蛋,看着就诱人;还有一个清爽的拍黄瓜。

    主食是白面馒头,一个个暄软雪白,冒着热气。

    在这副食品供应极其紧张,肉食罕见的日子里,这样一顿午饭,绝对算得上丰盛了。

    仓促之间能备出这样的饭菜,杨振华看在眼里,心中既有些惊讶于阳家“存货”之丰裕,更多的则是被这份盛情款待所感动。

    “杨政委,没什么好菜,您将就着吃点。”田玉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玉芬同志,你这太客气了!这还叫没什么好菜?”杨振华指着桌上的菜,语气真诚,“现在这光景,多少人家一个月也见不到一点荤腥。你们这又是腊肉又是腊肠,还有这么多鸡蛋,这简直是过年了!太破费了,真是太破费了!”

    老太太笑着招呼:“杨政委,快坐,趁热吃。都是自家有的东西,你别嫌弃就好。”

    阳光明又去柜子里取出上次父亲带来的那瓶茅台,还剩下半瓶。他拿了两个小酒盅,给杨政委和自己各倒上一杯。

    “杨伯伯,我陪您喝一点。”阳光明举起酒杯。

    “好,小酌两杯,正好。”杨振华心情颇佳,端起酒杯和阳光明轻轻一碰。

    醇厚的酒香混合着饭菜的香气,在小小的堂屋里弥漫开来。

    几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温馨而融洽。杨振华也不再拘束,尝了一口腊肉,连连点头称赞味道好。

    田玉芬和老太太见他吃得香,心里也高兴,不停地给他夹菜。

    这顿饭吃了将近一个小时。饭后,阳光明又泡了一壶新茶,大家坐着喝了会儿茶,说了会儿闲话。

    杨振华看看手表,觉得时间差不多了,便起身告辞:“婶子,玉芬同志,光明,谢谢你们的盛情款待!这顿饭吃得好,聊得也开心。我下午还有点事,就先回去了。”

    田玉芬和老太太连忙起身相送。

    “杨政委您稍等。”阳光明说着,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几样东西走了出来。

    他先拿出一双崭新的三接头皮鞋,鞋面是上好的牛皮,锃亮有光泽,看着就结实耐穿。

    “杨伯伯,这双鞋,麻烦您转交给我爸。”阳光明将鞋递过去,“我看他上次来,脚上那双鞋都修补过好几回了。这双鞋码,他应该能穿。”

    杨振华接过皮鞋,入手沉甸甸的,质感极佳。他想起阳建雄那双几乎快磨穿底子的旧皮鞋,再看着眼前这双崭新的牛皮鞋,心中不禁唏嘘,又为老战友感到高兴。

    “好,我一定带到。”他郑重地点点头,“建雄看到,指定高兴。”

    接着,阳光明又拿出四个玻璃瓶,里面装着深褐色、油亮诱人的酱料,隐约能看到里面的香菇和牛肉粒。

    此外,还有两盒包装精致的茶叶。

    “这是四瓶自家做的香菇牛肉酱,下饭拌面都行。还有这两盒茶叶,都是给您的。”

    阳光明把这些东西一并交给杨振华,特意多说了一句,“这些是给您准备的,您自己留着吃用就好,不用分给我爸。他要是需要,下次过来,直接从家里拿就是了。”

    杨振华看着手里的牛肉酱和茶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得格外畅快:

    “好你个光明!行,这东西我收下了!我可告诉你,老阳要是知道我独占了这些好东西,尤其是这茶叶和牛肉酱,非得眼馋得跟我急眼不可!”

    他这话带着几分戏谑,也透着与阳建雄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

    他知道阳光明这是有意回报他的照相机票和此前的关照,心里受用,便痛快地收下了,没有半点推辞。

    阳光明也笑了:“那您就别告诉他,或者……分他一口牛肉酱尝尝味也行。”

    说笑间,气氛愈发轻松。阳光明提着东西,和母亲、奶奶一起,将杨政委送到了东跨院的月亮门外。

    “行了,别送了,快回去吧。”杨振华在门口站定,对阳光明一家人说道,“以后有什么事,随时可以找我。”

    “谢谢杨政委,您慢走。”田玉芬和老太太连声道谢。

    阳光明看着杨政委和警卫员的身影穿过二进院,消失在垂花门后,这才转身回了自家小院。

    回到堂屋,田玉芬看着儿子,忍不住轻声念叨了一句:“这杨政委,人也太客气了,还专门跑一趟,又送这么贵重的东西……”

    阳光明一边收拾着茶杯,一边随口应道:“杨政委和我爸关系好,来看看奶奶也是应该的。妈,您就别多想了。”

    老太太坐在椅子上,眯着眼,脸上带着满足的倦意:“都是实在人,好啊……咱们家这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阳光明笑了笑,没有接话。

    他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明天就去把自行车和照相机买回来。有了自行车,以后家里买菜买东西就方便多了。至于照相机,他已经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给奶奶、母亲和妹妹,拍下第一张在这个新家的合影了。

    他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心里盘算着,等父亲从训练基地回来,看到家里新添的自行车,再看到家人拍的照片,心里肯定会很踏实。

    日子,确实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进。这种一点点亲手构筑起安稳生活的感觉,让他心里充满了踏实感和淡淡的喜悦。(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3902/6754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