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地下中影董事长(23)
《南京》宣发工作立刻紧锣密鼓启动。
海报上,“南京!南京!”四个大字如血泣诉。
下方是硝烟弥漫的断壁残垣,和一张张惊恐、绝望的面孔。
宣传语艺术和商业并存,主打历史深情牌。
“一部战争史诗”、“年轻团队驾御厚重历史题材”、“抵抗而不是受害”“一个日本兵的人性叩问”等。
陆钏沉浸在巨大的兴奋和期待中。
他亲自参与了试映影院的筛选和嘉宾名单的拟定,坚持要请一批有分量的影评人、学者和媒体。
特别是本子,他也要推动在本子的上映!
他一遍遍在脑中预演着观众被他的“艺术升华”所折服的场景,尤其是角川拿起摄影机那个结尾。
他的这个创意,绝对爆炸!
抹不去的历史伤疤,代表着触人心弦和天然的知名度,再搞一场中国视角的艺术升华。
历史困难记忆和年轻导演的独特叙事,一定会铸就经典的创意。
堪称完美。
新生代代表性的导演,他陆钏,将西方反思二战最成功电影《辛德勒名单》吸收借鉴了,变成东方最顶级的电影艺术。
这不只是在亚洲,将在世界各大电影历史和国际艺术圈都有极高地位。
在最显眼的舞台,第二主战场,大屠杀,一个自带神性和史诗感的终极场景。
历史、神性、史诗,这三者放在一起,是什么?
是“封神”!
陆钏要创造一个,严肃历史题材,黑白片的神话。
通过这部电影,历史被更多人所知,他自己成为头部导演,电影公司收获利益。
三赢!
最终官方也会认可,这是一场用电影完成的纪念。
他坚信,这神来之笔,必将让所有质疑者哑口无言,并将他推上艺术生涯的巅峰。
陆钏甚至已经想好了获奖感言里,肯定不能感谢沈善登的宝贵建议。
在所有成功因素里面,沈善登是最不重要的。
整个宣传期间,他都丝毫不提沈善登的帮助!
这是他,自己的创意!
也许等到他成功的那一天,他会谈起如何在母带被夺的情况下,坚持了电影艺术。
他在沈善登的风车面前,战斗到底!
陆钏在幻想,敲定了试映时间,谭洪则给沈善登打去电话:“沈导,《南京》要试映了,有没有空?”
陆钏不邀请,他不能不邀请。
沈善登在圈内除了“山东活宋江”“娱乐圈及时雨”之外,还多了“地下中影董事长”的称呼。
只有叫错的名,没有叫错的外号。
陆钏不知道轻重,谭洪哪能不明白?
在电影圈的一亩三分地,谁都不能忽视沈善登。
“行,我会去。”
沈善登看了看时间,初八,可以安排。
主要怕到时候观众有意见,万一陆钏打退堂鼓那就不美了,所以答应了。
过了初五。
沈善登回京上班。
年味儿还没完全散去,不少人还沉浸在走亲访友的余韵中。
大年初六,沈善登已经出现在了一栋崭新的甲级写字楼。
新的一年,登峰影业鸟枪换炮。
不再是那个蜷居只有半层的小公司,而是直接包下了这栋大厦的整整一层。
窗明几净,视野开阔。
崭新的LOGO墙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处处透着一股锐意进取的气息。
沈善登站在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渐次苏醒的城市,有一种要尽在掌握的冲动。
然后立刻收起心思。
这可是京城,有点哈人。
不过沈善登心里盘算,等资金再充裕些,必须得自己拿地建个楼。
不仅关乎门面,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资产。
后世多少公司,主业赔的要死,把楼一卖还是赚了。
将来光是租金就能养活半个公司。
“沈总,早。”
林月如敲门进来,一身利落的职业装,精神焕发。
她手里拿着一份装订精美的报告,直接放在了沈善登的办公桌上。
“沈总,这是我对去年国内电影终端市场的分析报告,以及我们登峰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浅见。”
这一天,林月如等了很久,有了副总的位置,她才能提出来。
“我认为,我们必须认真考虑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建立自己的院线。”
林月如条理清晰的分析:“目前我们的内容制作能力已经得到市场验证,但票房收益要分给院线,还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院线排片。”
“如果能掌握一部分终端,不仅能在排片上获得更大话语权,更能分享票房之外的非票房收入,构建更稳固的护城河。”
“这是强化我们行业地位的关键一步。”
这话说的,沈善登很心动。
未来十年,院线生意都是有的赚的。
沈善登拿起报告,快速翻阅着。
林月如的数据详实,论证有力,他看得频频点头。
哪怕从公司发展角度,掌控渠道,也是内容商的终极梦想之一。
但合上报告后,沈善登沉吟片刻,还是摇了摇头。
眼下还是着眼电影制作,还是以稳为主。
“月如,你的眼光很准,院线确实是未来必争之地。报告先放我这里。”
沈善登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但现在,我们的核心还是必须聚焦在内容制作上。摊子铺得太快,容易根基不稳。”
“院线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以稳为主,先把我们在制作端的优势彻底夯实。”
林月如虽然有些遗憾,但也理解老板的谨慎,点头称是。
马有德进来。
沈善登和两人说起了新一年的项目规划。
“今年的重头戏,是《锦衣卫》和《督公2》。”
“《锦衣卫》拍摄不要急,《督公2》也必须精益求精,尤其是大场面和特效,要留足后期时间,我要特效的震撼!”
“另外,《人在囧途》的品牌不能凉。第二部,剧本完成的差不多,可以筹备了。”
沈善登直接开抄《心花路放》。
“故事内核我来把握,再配一个制片人,让徐争做第一副导演,实际导演的活儿他干,算是培养了。”
导演署名,沈善登还是自己来。
不是沈善登吝啬,而是要入乡随俗。
传统圈子,讲究个论资排辈,人情世故。
对徐光头这种有才华,但也有自己算盘的人,恩惠不能给得太容易。
不多给点考验,不让徐光头多付出些心血,不仅不会珍惜,反而会疑神疑鬼,觉得他别有用心。
当然,太轻易把徐光头捧上去,也容易让圈里其他老人心里不平衡,平白结仇。
听起来很扯淡,但确实这个圈子就是这样。
还是那句话,这个圈子不是封建,封建都算好的。
沈善登不想过于标新立异。
毕竟,像吴京、周奇峰这样的牛马,不是,是心性纯粹,懂得感恩的,毕竟是少数。
沈善登没有明说,但林月如却恍然大悟,琢磨沈善登的意图。
马有德已经拿出小本本记下来了。
老板的真知灼见,值得反复揣摩!
刚刚林月如先来一步,让他产生了危机感。
林月如离开,马有德连忙道:“老板,博纳的于总那边,托人递了个话,说他们自觉在《锦衣卫》和《督公2》项目上,能贡献的资源有限。”
“为了项目更顺利地推进,他们愿意,主动让出一成的投资份额。”
“唉,这,这,这。”沈善登假意推辞了一下:“还是要和于总说好,到时候吃个饭吧。”
对此,沈善登并不意外。
《嘉靖》大获成功之后,他年前画下的大饼,“三不朽”“市场千亿规模”,相信的人越来越多。
资本是最现实的,现在已不再是当初他求着别人投资的局面。
而是开始有人抢着,变着法儿要给他送钱了。
重要的事说完,马有德又道:“老板,《打个大西瓜》那部短片,马可穆勒亲自过来了。”
对这个,沈善登有些惊讶:“老马有点客气了。”
马有德道:“他的意思,想邀请老板你的新片参展,戛纳也发来了邀请,不过是亚洲这边的选片人。”
沈善登算了算时间:“戛纳可能赶不上,不过可以让他们看看样片。”
既然要拍《无人区》,沈善登就没有瞒着的想法。
他魔改后的,欧洲电影节要是敢收,沈善登敬对方是条汉子。(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76660/67457.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