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风起北美1625 > 第417章 腊八

第417章 腊八


1640年1月11日,腊八。

    永宁城(今加州奥克兰市)。

    清晨,天将泛白。

    位于城中十字大街的钟楼便传来几声悠长的钟响,唤醒了沉睡中的小镇。

    铁匠毛成辉卸下铺子门板时,铜钟的余韵正掠过城中高低错落的屋顶。

    他眯起眼睛望向主街--五年前这里还是遍地树桩的荒地,如今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侧,砖木结构的屋舍鳞次栉比,烟囱里飘出的炊烟,在晨光中织成一张暖色的网。

    “毛师傅,你要的腊八粥材料!”街上粮铺临时雇佣的伙计掂着小半个麻袋跨过门槛,然后将其稳稳地放在地上,打开口袋,露出里面饱满的赤豆、花生以及干果。

    毛成辉蹲下身子,抄手捻了几粒花生,塞入嘴中嚼着,脑海中不知为何突然想起五年前刚刚登陆时的光景。

    那时,他们三十几个汉子挤在木屋里过冬,腊八节只能煮一锅掺着玉米糊糊、土豆和鱼干的大杂烩。

    如今,却要按照大明的传统,准备各种精细的材料,熬煮一锅真正的腊八粥。

    这日子呀,好起来了!

    早前,因为会摆弄维修火枪零件,成为堡寨唯一的枪匠,后来便顺势开了这间铺子,从本土引进了几台机器,接一些农具、器具的打制和修补业务,渐渐地做大了,成为永宁城及周边堡寨最大的铁铺,还在后面盖了一栋两进的宅子,过上了殷实而安宁的小日子。

    “毛师傅,听说广场那里要施腊八粥。”那粮铺伙计压低声音,“我婆娘天没亮就去排队了”

    “你急个甚!”毛成辉听了,不由哑然失笑,“现在永宁城哪个还缺这口吃的?每天有鱼有肉,还稀罕这个?……有这必要大清早去排队领腊八粥吗?”

    “毛师傅,我可跟你不一样!”那伙计嘟囔道:“我才满了服务期,还欠着政府几十块钱呢!这广场上施粥,又不花钱,不领白不领,多少能省一顿饭不是?”

    “瞧你这点出息!手里好歹有四十亩地,怎么折腾都能过上好日子,没必要为了讨这么一口腊八粥,跟那些新移民去挤!你在老李那粮铺打零工,一个冬天也能攒下五六块钱,够你吃几个月的腊八粥了。”

    “唉,咱是饿怕了的,有这免费的腊八粥,为啥不去领一份?”那伙计说着便转身离去,准备返回粮铺,“再说了,这官府又没说腊八粥不允咱们老移民领取,这便宜自然要占得。”

    “呵,小家子气!”毛成辉摇摇头,从门后取过一把扫帚,便打扫起铺子前的清洁。

    一队穿着青灰色制服的巡警正经过街口,队伍齐整而威武,袖口的领花在朝阳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到了辰时三刻,主街已然活了过来。

    渔肆掌柜林阿大支起帆布棚子,木盆里的鲑鱼、鲍鱼还在蹦跳。

    五年前刚来时,永宁湾的鱼就多到能徒手捞,现在又有了各种拖网,渔获更是一年四季不缺,算是镇子里最不值钱的玩意。

    “林掌柜,留条最大的,我晚上来取!”永宁小学堂的算数先生周文宇挤过人群,眼窝深陷,想是熬了夜,“今日,要跟几个同仁小聚一下……”

    “晓得咧!”林阿大撇下其他顾客,热情地从水盆中捞起一尾大鱼,麻利地系好草绳,挂在秤钩下。

    “八分五厘,给你算八分钱!”他将秤杆移到这位教书先生面前,不经意间瞥见对方怀里的油纸包,“哟,你们学堂还发了腊八节礼?”

    油纸包里露出松子糖的边角,这是去年本部那边才出现的新鲜货色,大量出口至西属墨西哥地区,颇受西夷的欢迎。

    周文宇心下很是得意,但却故作矜持地摆了摆手:“比不得拓殖政府,听说专员大人给属官文吏发的是精制果脯和精炼白砂糖。”

    “唉,在咱们新华,还是你们读书人吃香呀!”林阿大不无羡慕地说道:“不论是在拓殖政府,还是各级学堂,薪水丰厚不说,时令节日还经常有许多礼品发放。这一点,咱们平民老百姓是比不了呀……”

    话音被一阵喧哗声打断,几个土著用木棍抬着两头麋鹿走过,血水滴在青石板上烙出暗红的印子。

    虽然不知道,今天这个节日的的意义,但一些机灵的土著还是知机地打了猎物来城里售卖。

    这么热闹的城镇,想来可以卖一个好价钱。

    巳时三刻,十字街的铜钟敲过九下,一群穿蓝布褂的学童突然敲着竹板跑过,嘴里念着新编的腊八谣:“腊八粥,熬得稠,拓荒人,不犯愁;灶王爷,坐炕头,粮仓满,水渠流……”

    这是永宁小学堂的先生们结合老家童谣编的,如今成了孩子们腊八节必演的节目。

    更热闹的是街口的空地上,几个老移民正摆香案祭土地神,供品里除了传统的面人,还有两个用海泥捏的“水鬼”。

    这是土著部落教的法子,据说能镇住冬日的海浪。

    “都来拜拜土地爷!”老张头往香炉里插香,“五年前咱刚来,这地儿连棵正经庄稼都不长,如今麦子能没过膝盖!”

    旁边的土著长老也跟着磕头,只是他拜的不是土地爷,而是用贝壳串成的“海灵”神像。

    两种香火混在一起,飘进旁边“聚福楼”的后厨,掌勺的师傅正往腊八粥里撒炒花生。

    按老规矩,腊八炒花生要“噼里啪啦”响,寓意日子红火,只是现在用的是新洲产的大颗粒花生,炒起来声响更脆。

    “五年了!”

    趁着节日期间,永宁镇长廖德胜带着一群拓殖官员巡视街道,看着小镇一派兴旺的场景,很是感慨。

    想当年,他带着四十多个移民来此拓殖,不仅过程艰辛异常,而且还随时提心吊胆,唯恐遭了南边西夷的进攻,或者周边土著生番的袭击。

    要知道,这里距离启明岛本部数千里之遥,万一遇到不测,待那边得了信过来救援,怕是尸骨都要烂了。

    待第二年,第二批六十多人抵达后,他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但他依旧不敢掉以轻心,领着一百来个移民,疯狂加固城寨防御设施,甚至还以粮食、盐巴、铁器等物资,征召当地数个土著部落帮着他们修了了一道护城河,将数公里外的那座泄湖水引了过来,再加上城头布设的几门火炮,所有人才稍稍感到一丝安全。

    一转眼,都快六年了,整个永宁湾拓殖区先后建立八座堡寨,三十余个移民定居村屯,人口规模也增长至两千八百多人,还有数千归附土著,基本上站稳了脚跟。

    即使,西夷敢派兵来攻,拓殖区也有一定的自保之力。

    自建立以来,永宁城一直都是拓殖区的政府驻地,是本地区妥妥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但不知为何,专员韩大人却非常青睐建立不到三年的渝州堡(今旧金山市),不仅亲自主持该地的开拓和建设工程,还将本部分配下来的诸多移民和物资优先向其输入。

    去年六月,更是将拓殖区政府机构全数搬至渝州堡,这让永宁上下好生失落。

    明明咱们才是“嫡长子”,怎么偏生让下面的“兄弟”给顶了自己的位子?

    不过,永宁毕竟占了先发优势,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工农业经济水平,仍是整个拓殖区当之无愧的第一镇。

    截止到去年底,永宁辖下有一镇、九村(屯),人口达八百六十余,耕地一万六千多亩,超过六成是经过“三犁三耙”的熟地,是拓殖区主要粮食输出地。

    经过多年的建设,各个村屯都建起了密布的灌溉水渠,部分主渠还是由砖石水泥砌成,上面覆盖了一层木板或者石板,以防夏季蒸发量过大。

    这些年来,新华在农田水利建设上面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和代价,每年都会征调大量的人力物力,围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据不完全统计,在本土十余个县中,就修建了三十多个大小水库以及数量更多的水潭、提水站,还有密如织网的灌溉水渠。

    无他,为了满足每年大量新增移民的口粮,还有工业原料的需求,新华的农业必须要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

    在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下,新华人硬是在一片又一片布满森林和草甸的蛮荒之地上,开辟出了两百万亩良田。

    而永宁湾拓殖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少雨(甚至部分地区几乎无雨),水汽蒸发量大,到了冬季,雨水却又增多,跟雨热同期的大明农业环境截然不同。

    好在,该地区中小型河流甚多,只要多建水库、水潭,便能改善夏季农业缺水的弊病。

    “今年拓殖区给我们永宁镇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是,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三十。”

    一行人来到小镇广场,便看到几口大铁锅正熬煮着热腾腾的腊八粥,几列长长的队伍缓缓蠕动,居民们兴高采烈地端着陶盆、陶碗,上前领取政府施以的粥饭。

    廖德胜转头朝负责农业拓殖的梁稳根说道:“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无论如何都要完成上头交办这个目标。除了在原有耕地上深挖潜力外,还要尽可能地多辟新地,多栽种土豆、玉米等之类的高产作物。”

    “瞧这意思,拓殖区应该很有把握在今年向移民拓殖部争取更多的移民配额,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且不可轻忽。”

    “镇长,你放心。”梁稳根拍着胸脯保证道:“咱们今年肯定可以完成这个目标,去年新垦出的两千多亩地,种过一茬大豆后,地力差不多也养熟了一点。待春耕前再撒上一层粪肥和鸟粪,别说增长百分之三十,就是提高百分之四十也没问题。”

    “另外,我们在冬闲时节,还在烧荒垦殖新的田地,估摸着在三月春播时,应该能再开出三千亩左右。这些生地种不了小麦,但是种一茬大豆或者土豆也能将就产出一些。算起来的话,产出也不少。”

    “哦,还有!我们永宁镇管理的五个土著部落,也有两三千亩地。待下播时,我会派去几个农事官去帮着指导一番,怎么着也能再多增加一点产量。”

    “嗯,甚好!”廖德胜满意地点点头:“稍后,我们开个会,将这个事情逐一确认落实下来,然后就定下个章程。今年的农业生产,便围绕增长扩收这个目标严格推进。”

    “镇长,渔获、猎获也算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吧。”副镇长丘承平笑着说道:“林子里的麋鹿、野兔,湖边溪流附近的飞禽水鸟,还有海里的各种渔获,用心组织一下,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

    “老丘说得没错!这一天下来,肉吃多了,粮食消耗就相应少了,多出来的正好供养新增的移民。”廖德胜点头说道:“你们说,今年上头能给咱们永宁分来多少人?”

    “要是给一百五六的话,咱们就能突破一千人了。到时候,就可以正式申请建立乡镇,吃中枢财政资金了。”

    “镇长,听说湾内东北方向发现黄金,而且储量巨丰。”丘承平低声说道:“如此,中枢政府必然会极为重视,矿业部和贵金属管理司多半都要来人实地查看。”

    “一旦金矿开采,起码要调来数百上千矿工,接下来宪兵队、矿警队也要来。若是,这些人有家眷的话,怕是人数会更多。而为了满足矿区生产和大量人员物资需求,周边必然要建立几处农业拓殖区,以便就近提供粮食及其他副食。”

    “我琢磨着,今年至少会给我们整个拓殖区分配两千人。咱们永宁镇算是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拥有一定的工农业基础,自然可以容纳更多的移民人口。……嗯,多的不敢说,两百移民肯定是有的。”

    “嘿,那是最好的!”廖德胜听罢,立时暗自窃喜。

    今年建乡,过两年再建县,那么自己就是一名地方牧守官了。

    呃,好像也不尽然。

    那几个从本部管理学院毕业的学生,或许将是他最大的竞争对手。

    他们接受过两年的系统培训,不仅有文化,有理论,而且做事还颇有冲劲。

    在度过了一年的见习期后,就立即展现出超强一等的治政管理水平。

    即使,工作中遇到诸多难题,也能很快想到办法予以妥善解决。

    而且,这些“学院派”也是中枢政府倾力培养的后备干部,只要在基层摸爬滚打两三年,升迁速度可比他这种“土包子”快多了。

    “镇长大人……”

    就在廖德胜患得患失之际,一个轮值民兵匆匆跑来,一脸的汗水,而且神色颇为惶急。

    “沙甸寨(今加州圣利安卓市)周边数个土著部落疑似爆发大规模……天花疫情。”

——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606/6741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