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风起北美1625 > 第416章 备御

第416章 备御


永宁湾的冬季总是阴郁难熬。

    太平洋刮来的海风裹挟着冰凉的雨水,将整个拓殖区笼罩在湿冷的雾气中。

    这样的天气本该让人蜷缩在屋里,喝一口热酒,懒懒地歇息片刻,但拓殖官员们从不会浪费任何一个“冬闲“的日子。

    各个拓殖点的官员们往往会在这个时节,掀起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狂潮,比如增修农田水利,兴建水库池塘,或者筑城修路,根本不会让移民们有半刻空闲,日子过得也是极为苦逼的。

    12月4日,宜川堡(今加州伯克利市)外的田野上,一群穿着统一粗布棉衣、剃着光头的新移民便开始挥舞着铁锹,修建一道长长的灌溉水渠。

    这些人大半是今年九月乘船抵达启明岛始兴港,在度过了最初的检疫隔离期后,便再次乘船一路南下,分派至永宁湾拓殖区。

    他们中有明人,有朝鲜人,甚至还有零星几个倭人,无一例外都是身形瘦小,而且言行较为拘谨,明显已被曾经的苦难折磨得毫无生气。

    不过,在新华境内将养数月后,他们的脸上倒也多出了几分血色,手上的劲头又重新恢复,在拓殖官员的带领下,正一个个挥汗如雨地埋头苦干。

    新华老爷征徭役,干苦力,那可是要管饭的。

    而且,一天三顿,顿顿还都是干的。

    就冲这一点,那也要卖命地死干。

    宜川堡是三年前设立的拓殖点,原有人口两百六十余,加上今年这些新分来的三十五个新移民,居民总数堪堪超过三百人。

    宜川背靠丘陵,面向永宁湾,地势从山地向平原过渡,存在大片河谷和冲积平原,而且土壤也主要以含沙质黏土和冲积层为主,较为肥沃,农业条件极为优越。

    周边还有赤溪河(今草莓溪)等小型河流,冬季受降水频繁影响,水量较为充裕。

    不过,到了夏季,降雨减少,蒸发量增大,使得这些溪流小河容易干涸,甚至断流。

    好在经过三年的不断开发建设,宜川堡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十余亩的小水库,以及大量引水沟渠,已能勉强应对季节性农业缺水。

    受益于当地优越的农业条件,以及两百多勤劳移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宜川堡在今年便实现了粮食自给,并稍有结余,从而大大减轻了整个拓殖区的粮食负担。

    宜川堡除了这三百多移民外,周边十公里范围内还有几个小型部落,人数在三五十到百来人不等。

    对于极度缺乏劳力的新华人而言,自是不会放过这些当地原住民。

    根据拓殖区专员韩大人的命令,靠近永宁湾出口的数座城镇据点要在冬闲时候,修筑城防,增设炮台,做好应对外敌入侵的准备。

    比如渝州、永宁(今奥克兰市)、宜川、丰平(今奥尔巴尼市)、沅陵(今里奇蒙市)等几座堡寨城镇。

    尽管,永宁湾拓殖区属于越界垦殖,但这么多年了,南边的西班牙人好似完全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情况——当然,或许早已获悉,但鉴于自身力不从心的状况,选择故意视作不见,从未过来阻止,更没有派出武装舰船施以威胁。

    以至于,整个拓殖区的胆子愈发大了起来,将堡寨据点从湾内较为隐蔽的地方,逐渐扩展至海湾入口。

    但这一切,依旧没有引来西班牙人的任何干涉,哪怕是口头上的。

    除了西班牙人外,这里还有其他外来威胁吗?

    虽然,各地拓殖官员不是很理解这位专员大人的命令,但依旧选择坚定地服从,开始加强各自属地的防务安全。

    宜川堡将附近几个土著部落两百余青壮尽数征召,去做修筑城墙这个较为辛苦的活计。

    这些被征调的苦役,待遇可就没有移民那么好了。

    每天就管中午一顿饭,而且还要自备相应工具,更要来回跑腿七八公里,也是辛苦得紧。

    不过,他们却是不敢有过多抱怨,更不敢不来应召。

    一旦恼了新华人,那便会立时切断这个部落的贸易往来。

    所需的粮食、盐巴、铁器、酒水,那就一丝一毫也得不到了。

    要是,你还心生“反意”,妄图要跟新华人对抗,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必将是整个部落的覆灭,所有人都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新华人的到来,使得这些部落原住民摆脱了原始而又蒙昧时代,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还指导他们开垦栽种了不少谷物粮食,比此前那般渔猎采集的日子强多了。

    但是,他们为此也付出了一些代价。

    那就是失去了一定的“自由和浪漫”。

    张老三是个二十多岁的山东移民,去年鞑子祸乱北方,一直打到了山东,为了逃离战火,跟着大群难民一路奔至登州。

    因为,兵祸方起不久,便有传闻,说登州有粮,还可有机会移民新洲大陆,他便带着父母妻儿朝海边逃来。

    然而,在路途之中,父母却意外离散,恐凶多吉少,而他三岁的儿子也夭折在半道,仅携妻子抵达登州。

    辗转数道后,乘坐新华人的移民船来到了这片陌生的地方。

    他跟着队伍来到北坡水库,看着已经挖了一半的土坑,扶着酸痛的腰背,叹了口气:“这活计,比老家修河堤还累!”

    旁边的朝鲜人金大顺听不懂他的话,但看他的表情,也猜到了几分,苦笑着用生硬的汉话说道:“累,但能……吃饱”

    张老三点点头。

    是啊,在新华,虽然有干不完的活计,而且还有许多重活,但至少能管饭饱,更能时不时地吃上鱼肉。

    这日子,可比在大明时强多了。

    他抡起铁锹,开始挖土。

    昨日才下了雨,泥土湿冷黏重,每铲一锹都要费不少力气。

    半刻之间,便气喘如牛,手腕上也沉了几分。

    但他不敢停,拓殖官说了,今天挖不完这段水渠,晚饭减半,连鱼汤都没得喝。

    难得遇到一个不落雨的好天气,可不能浪费了。

    不远处,几个倭人正用鸡公车和绳索搬运砖石。

    他们身材矮小,但干起活来却异常卖力,从来不喊一声苦,嘴里还经常低声哼着古怪的歌谣。

    “喂!你们两个……”一名拓殖官走了过来,指着一段刚挖好的沟渠,“将砖石垒在这儿,和点水泥,加固边坡!”

    倭人听不懂他的话,但看他的手势,立刻明白了意思,连忙点头哈腰地将砖石搬了过来,开始加固边坡。

    在水库东侧的一片荒地上,四十多个妇人和一群孩童正在烧荒。

    周水娘是宜川堡最早的移民之一,丈夫是一名基层组长,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南下永宁湾拓殖。

    此时,她领着五岁的儿子丘小虎,用火镰点燃一堆灌木丛。

    “娘,这火能烧起来吗?可以在里面烤土豆吗?”孩子抓着一根木棍,奶声奶气地问道。

    “傻儿子!”周水娘宠溺地伸手点了一下儿子的额头,“待会点着火了,咱们得赶紧避开,要不然咱娘俩就要变成烤土豆了!”

    按照规定,他们这种老移民从本部来到这片新拓之地,除了分得应有的四十亩份地外,还可以每亩两块银元的价格再购买四十亩坡地和林地。

    这个价格比新华湾和子午河两地要低不少,着实吸引了一群对土地极度渴望的老移民应召而来。

    眼前烧的一片坡地就是他们夫妻花数年积蓄购买的额外十多亩地,准备烧荒后,种上一茬苜蓿,生产一些精饲料,喂养家里养的十几头牛羊,顺便改良一下土壤。

    随着新华农业机械的的大规模生产,他们所在的宜川合作社也在去年间相继引进了数台大型农机,只要花点钱,便能连马匹和机器一起租赁过来,从而让他们这些农人可以耕种更多的田地。

    火势渐起,起初很小,但在风势的助长下,渐渐蔓延开来,黑烟滚滚升起,融入灰蒙蒙的天空。

    一些妇人拿着长杆,小心地控制着火势,防止它烧过隔离带,引燃附近的树林。

    “听说,上头的大人下令筑城墙,是为了防备南边的夷人来犯。”一个年轻的妇人低声说道。

    “啊?不是说新洲大陆安宁祥和,无有外患,也没内乱吗?这……这怎生要去防备南边的夷人来犯?”一个今年方才移民新华的妇人惊讶地问道,脸上还显出几分恐慌。

    “怕个甚!”周水娘啐了一口:“永宁湾哪来的外患?西夷离这儿远着呢!再说了,前面有渝州堡守着湾口,夷人如何进得来?……要我看呀,修城墙,纯粹是给那些土人找些事做!”

——

    宜川堡西侧的工地上,一百多个土著青壮正在修筑城墙。

    他们来自附近几个部落,被拓殖政府强制征调来做苦役。

    他们皮肤晒得黝黑,头发披散着,身上只裹着简陋的兽皮或粗麻布。

    从宜川堡换来的棉衣,那是万万不会在干活时穿出来,不小心弄出几道破损,平白让人心疼。

    “动作都快点!别磨蹭!”一名新华匠人来回走动着,嘴里不断发出催促声。

    土著们默不作声,低着头不停地搬运石块和砖头,口鼻中发出急促的喘息声。

    他们每天只有中午一顿饭,通常是土豆块和玉米糊糊,偶尔也会增加几块咸鱼干,说不上太多营养,但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砰!砰!砰!……”

    城墙外的旷野中,不时传来一阵火枪射击的声音,如炒豆子般爆裂,惊得他们这些做活的苦力心中突突直跳。

    “都不是第一次打枪了,怎生还有人记不住步骤?”宜川堡民兵队长端着一杆火枪,在队列前方一边做着示范,一边大声地吼道:“都他娘的看清楚了!先倒火药,再装铅弹,用通条压实了。最后才是举枪瞄向前方,等待发射口令!”

    “狗日的,哪个将通条给一起射出去了?要是真打起仗来,你他娘的就是送死的货!还有人竟然连铅弹都不放,是准备就听个响吗?奶奶的,在黑灯瞎火的床上,弄自己婆娘的时候,咋就一下子就能找到目标!”

    “哈哈哈……”

    正在进行民兵实弹操演的老移民们顿时笑成一团,指着几个犯了错的民兵挖苦嘲笑。

    “魏老大,瞧你这话说的!”那个意外将通条塞入枪管射出去的民兵脸上涨红一片,强自辩解道:“这操演火枪还是好几个月前的事,一时间记不住步骤很正常。这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哪有歇息的时候!脑子早就成浆糊了,哪还晓得如何摆弄火枪?”

    “姚顺子,你莫要给我瞎抱怨!”魏大山瞪了他一眼,“这里哪个人不是一天忙到晚,一年里没个歇息的时候?知道咱们这里是哪儿吗?知道南边的西夷距离咱们有多近吗?”

    “这几年,西夷没打过来,就以为咱们永宁湾就很安全了?扯几把蛋!你们晓得不?从吕宋传来的消息,那里的西夷屠了几万汉民,连他娘的妇孺孩童都不放过,堆积的尸体将附近的几条河水都给堵塞了,周边的海水也全都是血!”

    “狗日的,要是西夷摸到咱们永宁湾,攻入宜川堡,你们一个个都他娘的没活路!上头的大人们说了,咱们要那个什么……防患于未然,不仅要加固城墙,修筑炮台,还要操演阵势,学会放枪。而且,要把火枪操弄的精熟,闭着眼睛就能装弹射击,就像对待自己的婆姨那般!”

    “魏队长所言极是!”宜川堡总管周明德缓步走来,表情威严地看着一众训练松弛的民兵,“你们要记住,在这训练场上,你们就不是农人,也不是苦力,是保卫家园的民兵!”

    “宜川堡能有今天的这番模样,除了你们辛勤耕耘的结果外,还有就是靠着你们手里的火枪和背后的城墙。”

    “都听到没有?”魏大山吼声再次响起:“你们手中端着的火枪,就是护卫我们家园的利器,你们今日的辛苦训练,就是保卫自己妻儿老小的凭持。”

    “今日好生训练,晚上让食堂弄些酒肉,犒劳一番大家的辛苦。”周明德从身边一个民兵手中取过火枪,动作熟练地装填弹药,仅十余秒便完成了整个操作步骤,然后抬起胳膊,稳稳地朝着前方三十米外的标靶瞄准。

    “砰!”

    一股黑烟升起,弹丸从枪管中飞出,狠狠地钉在了木靶上,发出一记沉闷的撞击声。

    “总管威武!”魏大山大声赞道。

    “你们继续!”周明德将手中的火枪递给那名民兵,拍拍手,转身朝城墙工地走去。

    天色渐暗,天空飘下雨丝。

    外出做活的移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宜川堡,顾不上洗漱,便迫不及待地涌入食堂,排队领取晚饭。

    今晚的伙食不错,除了玉米粥、馒头和咸菜外,每人还分到一大块劲道十足的肉块。

    张老三坐在连排木桌前,狼吞虎咽地吃着。

    一个干瘦的移民坐在旁边,突然小声地说道:“听说,明年会有更多的移民过来。”

    “你咋晓得?”张老三嘴里塞得满满的,含糊不清的问道。

    “回来的路上,我听那些拓殖官人说,修完了水渠,便会组织我们在宜川堡北边再筑一座木寨,还要建木屋、建仓库。你猜要建多少?”他一脸神秘地说道:“说是要满足一百人的规模!乖乖,这么多人呀!”

    张老三沉默了一会,笑了:“好啊,人多了,力量才会更大。等这里兴旺起来,咱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远处,周明德站在城墙上,望着逐渐亮起的灯火,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老子当年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以后也必是政绩最为卓著的牧守官!”

——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0606/6741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