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朕才是宋世祖 > 第163章 就任监国,一心对外

第163章 就任监国,一心对外


“听说了么!秀王在京东路和河北路大胜金狗!”

    “完颜宗弼领兵五万,进犯徐、楚,被秀王麾下大将岳飞等人打得三战三败!

    听说秀王在河北反击之后,完颜宗弼就带着残部撤出宿州,一路撤回宋州才重新站稳脚跟!”

    一南一北两条战线上宋军先后大胜的消息,如同疾风暴雨一般,在极短的时间内扫过整个中原。

    没办法,天下汉人实在是被胡虏压抑得太久了。

    自从童贯北伐辽国失败、不得不花钱赎买燕京那年起。天下汉人就从之前的醉生梦死、毫不知兵的状态,一下子陷入兵凶战危的修罗地狱,整整五六年了。

    人人都怀念往昔的太平岁月,但又知道回不去了,只能被日复一日的战乱摧残所折磨,一眼望不到头,除非是死了才能一了百了。

    在这种持续五六年的极度痛苦当中,突然有一缕阳光撕破冰封的永夜,怎能让人不期待?

    哪怕没有朝廷六百里加急,哪怕靠民间口口相传,消息依然以每天数百里的速度扩散着,至少两百里。几乎是天下所有汉人听到后就奔走相告、自发形成接力赛一般的扩散。

    而且消息的传播,也是越来越离谱,越来越传神,到了后来,秀王殿下几乎被传说成了神一般或者说救世主一般的存在。

    尤其秀王那边的捷报,本来就是会不断升级、版本迭代的,一开始大家听说的北线大胜只是收复沧州、河间两府,但很快就有新的细节爆料出来,说秀王是为了北伐救驾。

    再往后,虽然明知道皇帝没救出来,但整场北伐燕京的试探性攻势,被民间各种谣言反复加工升级、形成一个传播力最夸张最脍炙人口的版本。

    在那场战役中,虽然确实有斩杀了一名金人的押运猛安,但是乱军之中已经无法统计他具体到底是死在谁手上的了。

    或者说,那具金人猛安的尸体上至少挨了七八处严重的伤口,有刀有枪有箭矢,根本分不清哪一击才是致命的。死在关胜手上的机会说不定还大一些。

    但没关系,因为赵子称也身先士卒冲杀了,他的英姿有无数人看到了。包括被赵子称救回来的那些汴京抗战派朝臣,如何栗、翟进、李若水,他们都亲眼看到了赵子称杀穿敌阵的英姿。

    于是战后凡是被救回来的文官,都绞尽脑汁至少作诗一首,歌颂赵子称如天神下凡一般拯救群臣的壮举。文采好心情激动的被救大臣可能得作词三首、五首,总之怎么吹得天花乱坠怎么来。

    那名金人猛安的斩获功劳,都被算到了赵子称本人头上,剩下一些被杀的金人谋克,只要没有确凿证据、分功存疑的,也都统统算赵子称头上,“疑功从有”。

    赵子称的英勇、在文人口中被吹捧的程度,已经直逼项羽。古往今来,除了项羽以外,没人敢说英勇豪气能超过赵子称的。

    什么秦王破阵、太祖皇帝一条蟠龙棍打平四百军州之类的事迹,也都只能往后稍稍了。

    越来越多的人对着赵子称翘首仰望,如久旱盼甘霖。

    被金人蹂躏的沦陷区百姓,更是巴不得箪食壶浆,只等王师赶快来解救他们。

    ……

    沧州反击战后仅仅第八天,西京洛阳。

    逃到洛阳周边的一小群朝臣,正是在这天一早知道京东、河北大胜的消息的。

    这群人以资政殿大学士李纲为首,还有原兵部尚书孙傅、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等骨干等几人,最重要的还有老将宗泽。

    他们名义上不能算是朝廷,因为朝廷的中枢骨干都被金人抓了。而且当年赵桓在位时,李纲的朝中地位也不算高,其他投降派的重臣个个都比抵抗派的更高。

    那些被金人俘虏的大臣,有相当一部分相对死硬的,或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之前也都被金人跟着赵佶、赵桓一起押往燕京安置。也留了一小部分真心投效的汉奸在汴京等地和其他河南周边,算是帮助金人接收地盘。

    曾经赵桓一朝的骨干执宰里,白时中已经在靖康之变中惊惧忧怕而亡,至此除名。但李邦彦还活着,也心甘情愿当了汉奸,另外张邦昌、秦桧等人,也都留在了汴京,帮着维持秩序。其中李邦彦和张邦昌原本的官位都是绝对比李纲高的。

    但不管李纲这些人官职如何,因为他们的坚决抵抗,他们在河洛一带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河洛地区的地方官和禁军还能团结在他们周围,听他们的号令抗金。

    北边连接的太原王禀,西边关中地区被隔断一方的西军残部,还有原本历史上后来抗金大放异彩的吴家兄弟,也都认李纲、孙傅、许翰、宗泽这个组合的指挥,愿意暂时听他们的统筹协调。

    现在,听说赵子称大胜后,李纲等人紧急磋商了一下,都一致通过,决定给赵子称上书,请他以天下为重,哪怕不能立刻称帝,至少也要先称监国。

    另外,为了组织天下汉人抗击鞑虏,至少还要上天下兵马大元帅号。这样才能确保赵子称既以监国之名总揽天下政权、又以元帅之名总揽天下兵权——这个名头也不是乱想的,原本历史上赵构要抗金,在登基之前也被皇兄先封了河北兵马元帅。后来皇兄被抓后,赵构在登基之前,也过渡性的先升到天下兵马大元帅,最后才登基。

    宋朝开国之初,也封过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官职,所以是有历史基础的——那是赵匡胤960年刚建国的时候,当时还没完全统一天下,南方各国都还在呢。赵匡胤为了争取更多国家承认大宋为正朔,就升了吴越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所以宋朝是刻过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印玺的。

    五代十国的时候,只要南方各国不称帝,肯承认中原正朔,那么中原王朝每一次改朝换代,就得给南方称臣的国王加一次官号。当初契丹耶律德光刚被打跑的时候、后汉刘知远下山摘桃子,给钱俶的是“天下兵马元帅”、到了柴荣时就得升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到赵匡胤就得升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每改朝换代一次就得加一个字或者换一个字。

    李纲等人商议一致之后,也六百里加急最快寻求山西、关中等地的地方实权派和军队将领的支持,最后的结果也是出奇地一致。

    虽然蜀地因为道路险远暂时没法联络,但那地方闭塞一隅暂时也帮不上忙,也不会扯后腿。总而言之,李纲在一个月之内,就争取到了河洛、山西、关中三处的支持。随后诸臣僚和武将联署,一致上书劝秀王以天下为重。

    李纲在信中还特地强调,值此国难之际,天下义臣各在一方,这时候必须事急从权,决不能再玩什么三辞三让。而且秀王这个监国和天下兵马大元帅,也都是天下人心所向,乃是万民推戴,并非来自于“先帝禅位”,所以绝不容再推。

    再说,当皇帝才要三辞三让,当监国哪有那么多好让的?路隔千里,往返三次太耽误事了。

    而就在李纲等人联署的同时,赵子称在其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地方官员和将领的拥戴。之前没有明确表态的江南西路主官胡直孺等人,也不约而同给赵子称上书,也是劝他监国,不过请求的元帅名号倒是与李纲劝的略有不同。

    如此一来,到靖康二年三月份的时候,赵子称又实打实得到了河洛、山西、关中、江西等地的拥戴。另外李纲还言辞恳切地担保,他已经在联络川峡四路,确保他们也都承认秀王的临时监国朝廷。

    天下只剩下河南的沦陷区,以及湖广还没表态。

    不过这些地方的形势,也确实比较危急和微妙。因为历史上就在靖康之变那年,湖南就爆发了钟相杨幺起兵——只不过一开始他们的起兵并不是直接打着造反的旗号,反而是打着“勤王抗金”的旗号,还试图让原本时空的赵构承认他们,让他们实际控制两湖。

    他们从湖南北上进入湖北,就是为了趁机偷偷窃据地方。只是后来赵构坐稳了位置、不许他们再进一步北上扩大地盘、不让他们再多占湖北的土地,钟相才彻底撕破脸公然造反了。但他们趁乱扩大势力的行为,其实就是在靖康年间就发生了,只不过最初一两年是只捞地盘不正式打出反旗罢了。

    钟相这些人也都是摩尼教的,这一点跟方腊极为相似,钟相此时在摩尼教内部已经自封为“大圣”,南方残余的摩尼教徒也都认他的大圣封号,跟当年方腊自称的“圣公”也没什么区别。

    考虑到赵子称当年起家就是跟摩尼教血战升迁、接触到兵权的。方腊覆灭也有一大半功劳要算在赵子称头上,所以那些摩尼教徒的武装肯定会非常恐惧和抵触赵子称,这一派不可能有和平解决,只能是下重手把邪徒中的骨干都干掉。

    退一万步,就算赵子称想招安他们,他们也不敢信的,方腊的死法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他们肯定会担心总有一天赵子称跟他们算总账。

    而在更南边的两广,也有地方作乱的曹成趁乱起兵,这些人就是纯粹的造反了,演都懒得演。不过岭南的情况跟原本历史同期又有一些不一样。因为曹成等人本质上是“在山西跟金军死战后被打散的溃兵作乱”。

    这一世山西的战局崩坏不如原本历史同期那么惨,王禀也还没死。所以被打崩后南逃作乱的官军溃兵、跟钟相交战失利获罪后继续南逃的野心家,总的规模并没有历史同期那么大。

    就比如原本历史上应该跟随曹成的杨再兴,这一世就阴差阳错没有跟随曹成,曹成裹挟到的实力规模也比历史同期小了至少几成。

    曹成估计也就在后世粤北的五岭山区、以及五岭山区往西绵延进入广西的那部分地带为祸作乱。

    至于两广的核心富庶之地,也就是广州到潮汕一带,当地百姓和官员也都没有感受到什么压力,对大宋的统治也没什么想反对的,这些人也都乐意支持赵子称,保卫好自己的家乡不被乱兵侵袭。

    反正这些地方天高皇帝远,他们就算承认了赵子称,赵子称也没法让他们出粮食支持北伐,当地最多也就稍微提供点兵源,再提供一些细软财物,怎么看承认赵子称都是利益上更赚的。

    他们无论考虑到正统性还是实际利益,都没必要从贼。

    所以,如今的大宋天下,除了河南河北的沦陷区,包括刚刚被金兵打下的南阳盆地、淮北部分地区,

    另外就是除掉两湖全境和两广北部,中间腹心这一大片以外。

    其他的汉人领土,基本上都倾向于承认赵子称。

    虽然赵子称的地盘很丑,这也没办法,心窝子都被金人掏了,东西几乎被切为两半,赵子称能实际直接调度的抗金资源,只在东边这一半。

    至于西边那一半,在可以预见的短期未来,赵子称只能指望李纲等人的西京留守朝廷帮他管好地方,别被金人再扩大战果就好。

    李纲、宗泽他们只要能顶住,让金人别得到更多,最好再牵制消耗一下金人,就足够了。反击还是得靠赵子称自己。

    至于两广南边那“不绝如缕”的支持赵子称的地盘,聊胜于无了,赵子称并不指望靠那一线之地的连接、跟西边的李纲联络。

    将来赵子称坐稳后,肯定要想办法把湖广先收回来、把中间被金人势力斩断的腹心补回来,最好连直接被金兵占领的襄阳、南阳一带也拿回来,这样才能跟河洛、关中直接联络,把中部被掏空的部分补上。

    至于再北出桐柏山、彻底收复汴京周边的河南主平原地区,那得再下一步了。

    ……

    而随着赵子称试图称监国、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步骤越来越紧锣密鼓,金国那边也不是完全没有察觉。

    金人也在靖康二年的二、三月份做了不少小动作。

    他们考虑了之后,决定偷偷把之前汴京城破后才被俘的康王赵构放出去当傀儡——这一世的赵构,因为没能名正言顺被派出去出使、被皇兄封为元帅,所以他最终还是不出意外地被俘了。

    不过赵构还是比他其他兄弟靠谱点,他在最后关头还是想突围求存的,只不过没成功。相比于那些挣扎都懒得挣扎直接等死的兄弟,他还是要好不少。

    同时也正因为他是试图突围后再被抓回来的、而不是直接在汴京城里等着抓,所以很多臣民一开始也不知道康王被抓了。

    这都给金人利用这颗棋子多留了一些操作空间。

    在发现赵子称的抵抗不可劝降、而且愈演愈烈后,金人就想到了暗箱操作,假装让赵构自己“突围”,然后拉拢一些班底。

    他们先把赵构唯一的儿子和给他生儿子的潘贤妃扣下了,又让医生毒害赵构让他失去了再生育的能力,这样赵构就只剩唯一一个儿子还落在金人手上。

    然后金人又派了几个精选的投降派大臣给赵构当执宰、尤其是那种“实际上早就投降了,但明面上还装作有骨气”样子的,以便欺骗更多人。

    最后,金人精选了秦桧这个之前名声不错、但实际上已经暗中投效的,来当赵构新朝廷的实际执政者。

    还把李邦彦、张邦昌,也都留给了赵构。

    靖康二年的三月底,赵子称在京东路即将称监国的同时。自称是从金人那里逃回来的赵构,在金人撤出南阳盆地和撤出汴京后,在汴京就地仓促称帝。

    因为金人之前控制着汴京,所以哪怕宋哲宗的皇后、如今的老孟太后没被金人带走,但她也免不了被赵构继续控制。太后带来的法统加持,也只好被赵构暂时吸收。

    金人居然还假惺惺地跟赵构签订了“停战和约”,表示并无灭亡大宋的意图,之前只是吊民伐罪。

    现在既然有尚未被俘的大宋贤王愿意跟金人签和约,金人自然也愿意退出汴京,并且金人只承认赵构是大宋皇帝,只跟赵构谈判。

    至于赵子称,金人朝廷宣布将视其为大宋境内的反贼势力,绝不会跟赵子称谈判的。

    赵构称帝之后,钟相、曹成等人也算是找到了投靠对象,这些人名义上也都承认了赵构的朝廷,希望赵构招安他们给个官职爵位,并且承认他们在湖广的实际利益。

    赵构迫于形势,也都承认了钟相、曹成,给他们封了非常优厚的官爵,还都给二人封了国公。

    于是,黄河以北的土地,被赵构这个伪朝廷正式承认割让给金国。至于黄河以南原金人实控区、包括南阳,一直到湖广,都成了赵构朝廷名义上的地盘。但实际上湖广归造反军阀管不归他真管。

    天下其他汉人土地,都选择了承认赵子称,让赵子称监国。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81704/6767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